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用现象学的还原方法,看网络暴力的真相

2022-10-14 11:52 作者:思如花语  | 我要投稿

作者 B站心理咨询师余颖慧 

我认为,我们的网络世界缺的不是道理,而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爱和善意。我们需要把人当人,也需要被别人当成一个人来看。

在一个善意的环境下,就算很微弱、很不主流的声音和行为,都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它会有包容性。但如果我们活在自己的道理里面,看到不同的声音, 就去点评甚至批判,看到自己不接受的行为就去指责,站在道德的高地,挥舞着真理的狼牙棒。在这种环境下,大伙只会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就跑去说一些没有危险的诙谐玩笑,或者干脆不说话,甚至随大流说话。看到别人骂啊,你感觉挺有道理的,就也跑去骂,法不责众嘛。这样骂来骂去,是不是就成了“网暴(网络暴力)”了?

我甚至在想,“网暴”和网络正义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念之间方向性的区别。

我们有时候会在热点事件的反转中看到,前几天还在伸张正义的那拨人,过几天,随着剧情反转,他们又变成了迫害者。就像《搜索》这部电影描绘的,高圆圆扮演的知性美女叶蓝秋在公车上拒绝给老人让座,被现场的一个记者拍了下来,做成了社会新闻,成了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在现场亲眼看到“叶蓝秋拒绝让座”的那些人,他们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他们希望这个看起来健康的成年女性,能给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家让座。那位拍下视频的记者,看起来也在履行职责,媒体要树立道德败坏的典型,通过谴责这位年轻人的自私自利,倡导尊老的美德。

看到新闻报道开始骂叶蓝秋的那些人,好像也没做错什么,媒体都报道了嘛!好一个时髦女郎,嚣张拒绝为老人让座,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痛斥两句也很正常嘛。后续陆陆续续的媒体报道也没有错,他们必须紧随热点才能获得流量和关注。最后,所有这些行为汇集起来,汇成了一股维护正义的力量。

但作为观众,我们知道:叶蓝秋得了癌症,她知道自己快死了,灵魂正遭遇重创。这时候的她,和现实世界是脱钩的,作为观众我们知道,她身上有事,她的拒绝虽不合尊老的道理,但我们能理解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网民,是吃瓜群众。其实和《搜索》里的那些人一样,都只是局中人而已。但作为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我们是局外人,是旁观者,我们对事件中所有人都有一份观察和理解。所以我在想,作为局中人,如果能在网络世界中保持一份局外人、旁观者的觉察,也许就能把自己从道理的高地、情绪的漩涡中拉出来,从各方势力共同造就的热点洪流里抽离出来,真正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事件中的人是谁》?这份从局中人到旁观者的抽离,很重要!我们需要对每一个活在世界上的人,都保持一份敬畏心。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有血有肉,在复杂的世界里辛苦而坚韧地活着,他们不应该被看成“道理高地”里的破败符号。

所以,这里我想推荐两个思考方法,可以对治我们天然的自我中心视角,并不断地靠近真实的世界。

嗯,是现象学的还原方法,第一个名叫“存而不论”,也叫“悬置”。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注意力回到当下、回到现场,去看此时此地正在发生什么,把事物的“实存”给它放进括弧里。啊,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这个杯子,我知道说,这个杯子是在商场里买的,一个29块钱,杯子的生产商是某某工厂,我喜欢条纹,所以选了它。提起这个杯子呢,我会想起很多的讯息,它有自己的因果观和线性时间观,这但这些通通都放进括弧里,存而不论。我们现在就回到当下,来看这个杯子呈现给我们的样子。

再比如说,叶蓝秋拒绝让座,我们现场看到的就只是:这个女性,她刚刚拒绝给一位老人让座。我们不去怀疑说,“啊?她看起来那么斯文!不能这样子做事吧?”。也不去评价说,“这人怎么这样嘛?我们要尊老爱幼!”这些怀疑和评价都很常见,对吧?因为我们本能的就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别人的行为,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我们太着急啦!

我们根本不看那个人是谁,就着急忙慌地给他做的事下定义、作推论。这种思维呢,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让我们陷入“概念的限制”。让我们被自己已有的知识、已有的经验蒙蔽双眼,阻挠我们连接真实的世界。把我们限制在“我认为、“我以为”里,让我们自以为是。我不知道这种思维方式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但我知道,我自己是有这个部分的。所以,学会“回到现场”,用“存而不论”的方法去看人看事,可以把我们从自我中心里,稍微拉出来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但注意哦,这并不是说我要去怀疑我千辛万苦学来的知识和经验,也不是说我要去怀疑掉所有一切,只看眼前所见的,显得自己就好像是一张白纸一样,绝对不是这个意思哈。

我理解的“存而不论”,只是让我们不要错失眼前所见,只活在自己的“概念世界”里,活在自己做的因果推论里。概念和因果推论呢,是一种文明吧(并不全是)?但正视眼前所见,连接真实的世界,是文明的根基。

 OK,也许你会问,那看到“这个女性,她刚刚拒绝给一位老人让座”,我存而不论啦,我看到了,然后要做什么?

这里连接到第二个方法,超越现象学还原。

刚说的“存而不论”,是把事物的实存放入括弧里,而超越现象学还原呢,就是把人和事物一起放进括弧里。这个人的身份、历史,都被我们“存而不论”了。我们只看:他是怎么和世界关联的,以此来看这个人是谁。

举个例子来说哈,在我小时候呢,村子和村子中间的道路上,会设有凉亭,供路人休息、遮风挡雨,那亭子里面,有时候会摆放茶壶、小碗,里面装着茶水,供路人解渴。有人看到这个会说,哇哦!太暖心了吧,村民真的好善良呀!但也有人会说,这壶里装的真的是茶水吗?有没有可能是毒药、泄药之类的?或者,有没有小孩子恶作剧,朝茶壶里吐口水?就算真的是干净的茶水,但放了这么久,有没有虫子飞进来?而且这个碗那么多人一起用,很不卫生的!这两种都很有道理的,哪怕是最耸人听闻的毒药,也不是没有可能的。那我们要信哪一种?哪一种是对的?用超越现象学的态度来看的话,觉得村民善良的人,他看到的是善良的事,他是活在一个良善的世界里。而看到各种危险的人,他是活在一个危险的世界里。这里没有对错,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组织起来的世界里,人和人其实是活在不同的世界里的。

所以,用这个超越现象学还原方法,我们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通过看一个人怎么和世界相处,来体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再回到上文的叶蓝秋,我们看到她是这样和世界相处的:四肢健全,拒绝让座,那么,她是活在一个不愿让座的世界里。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不知道,但心里会有一个谜团。因为在我的世界里,我今天心情很好,给老人让座我是很乐意的,但她却不愿意,所以她也是心情不好嘛?对这点我没有办法确定,对不对,除非我们走进她世界的大门,去看看她发生了什么,我们才可能慢慢的认识她。用这种超越视角来看人,我们就不会只纠结于表象,而是对局中人有一种体察,有一种靠近。

但现在的网络世界,特别的碎片化。媒体、自媒体,好像都很着急地跟时间赛跑,要追热点,越来越没有耐心去铺陈开一个世界,大家好像喜欢简短几句带过事实,后面再引申出一大片道德感言。我们看结果、看表现、看热闹,就忽略掉最重要的部分:事实真相,以及局中人是谁。

大家都爱看热闹,但如果只看到表象,只看到叶蓝秋拒绝让座,我们立刻在脑海里推论出一部剧本,然后把她的性格、道德水准、做人素质都安在自己的剧本。由此去推论: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们看到的根本不是真实的她,只是我们以为的她而已。这样,我们就活在自己造出来的虚妄世界里,我们扎扎实实地从自我中心出发,符号化了他人。

所以我认为,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来活,我没有变成“喷子”,只是因为我足够幸运,还没有碰到让我成为“喷子”的事件而已。

总之,我想表达的是,在网络世界里,我们不缺道理的,我们都很讲道理。反而就是太活在概念和道理里,忽略了一个个真实的人和事,甚至连最基本的“把人当人”都很难做到,人和人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远。

现象学的这两种还原方法呢,可以让我们去看见,当下正在发生什么,故事中的人,他们到底是谁?

人和人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才可能有更多的包容,才可能流淌起爱。

让我们都从“理所当然”里走出来一点嘛。真实地活着,不要活在虚妄的道理里。

今天这期视频,好像有点严肃,有点沉重。所以,其实我是个很认真的人!

好。OK,再过几天就过年啦,祝正在看视频的你:新年快乐!虎年大吉!事事顺心如意!OK,虎年见!


用现象学的还原方法,看网络暴力的真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