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要点概述 B.1.V

V.A time trap
1.误认充当着“生产性”的实例。误认不仅是保证真理最终降临的内在条件,而且拥有实证的本体论的维度:它创立、促成某种实证性实存物。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以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一部科幻小说《通往盛夏之门》为例:
主人公戴维斯被冬眠30年后于2000年苏醒,他从2000年12月停留至2001年6月。他在2001年6月乘时光机回到1970年,为自己在30年后的生活做足了准备(投资未来巨大成功的公司,将自己的爱人、未来的结婚对象冬眠等),然后再次冬眠至2001年4月27日。
来到2001年,他如愿以偿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有一个小细节令他烦恼:在2001年4月28日的报纸上列出的4月27日复苏者的名单中(“复苏”专栏列出了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人的名字),当然有他的名字——“戴维斯”。但他却不记得自己在第一次冬眠期间于2001年4月27日的复苏者名单上看见过自己的名字,虽然他当时也非常仔细。
1-1.如果戴维斯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他就不会去做自己“后来”(穿越回1970年)做过的那些事情。而只有做了他“后来”做过的那些事情,他的名字才会登在报纸上。
1-2.控制是“负反馈”类型,是带嵌入式的“自动保护程序”。因为只有他看不到那行文字,后来的事才会发生。
1-3.“我可能看到过自己的名字”,这种显而易见的可能性,早在(时间的)基本线路设计中被列为“不可能”而被排除在外。
1-4.自由意志和宿命论写在同一个句子里,它们全都正确。
2.“无意识中的字符代理”的字面定义:“那行文字的存在,依赖于我没有看到它”中的“那行文字”。
如果主体在2001年第一次停留期间在报纸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他在2001年第二次停留的踪迹,他就会以另一种方式行事(他就不会回到过去,等等)。也就是说,他会以另外一种会阻止他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的方式行事。
3.这一“疏忽”具有否定性的本体论维度:它是字符的“可能性的条件”。这样的字符必须被忽略,我们必须不能注意它的存在,它的存在依赖于不被主体看到。
4.这是对传统的“存在-感知”的倒置:“非感知”是存在的先决条件。
5.或许这是设想无意识的“前本体论”身份的正确方式。无意识只有在本体论的层面上不存在,才能维持自己的存在。
6.我们还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确定精神分析中的“知识”的身份。这里的“知识”涉及主体最隐秘、最创伤的存在,涉及主体享乐的特定逻辑。
7.主体在日常状态下对客观事物的指涉就是在指涉某种既定的实证性。精神分析却带来了令人晕眩的体验:只有在某种“根本性的非知”存在的地方,这种既定的实证性才能存在,才能维持其一致性。
7-1.它带来了令人恐怖的经验:如果知情太多,我们就会丧失我们的存在。
8.以拉康的“想象界”为例:
(1)自我的生存只能基于对自身条件的误认;
(2)自我就是这种误认的结果。
8-1.重点不在于自我在反思、把握自身条件时的无能为力,而是主体可能要为这样的反思付出代价:丧失他的本体论的一致性。
8-2.因此,我们通过精神分析获得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实在界:我们处于危险之地,如果离它太近,我们的一致性、实证性就会自我消解。
9.在精神分析中,“知识”有其致命的维度:主体必须为接近它付出代价,即丧失自己的存在。
9-1.换言之,消灭“误认”意味着消灭假定把自己隐藏在误认的“形式-幻觉”之后的“实体”。
9-2.依拉康之见,这一“实体”(精神分析中唯一可被识别之物)就是快感。
9-3.获得知识就要失去快感。
9-4.快感只能以某种愚蠢、无知为基础。
10.因此接受精神分析的人对精神分析师的反应常常是妄想狂式的:他认为精神分析师通过强迫他接受精神分析,了解他自己的欲望,实际上是想从他那里偷走他最隐秘的宝藏——他的快感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