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为什么只能发生在宋朝?【大宋开国P6】

关于彻底干废藩镇,推荐看下王育济和范学辉的《宋太祖传》,我这里简单总结下,希望跟大家探讨,最主要手段就是渐进策略,以退为进和专业手段。
渐进策略:杯酒释兵权的时候,赵匡胤和赵普是有分歧和争执,矛盾点在于什么时候收兵权,赵匡胤想要慢慢推进,先用石守信等曾比肩同气的将领代替慕容延钊等五代老将,再由韩重赟等部下代替石守信等人,最后用最信任的亲兵卫士们执掌禁军,但遭到赵普反对,劝其一劳永逸,结果虽然看似结果不错,但也酿造了开国初武将党争等很多负面影响,所以后面赵匡胤罢免赵普后,给石守信等人加官进爵来让赵普“背锅”。而之后赵匡胤就学的更精了,例如借着县级长官职位低的漏洞,使用朝官知县,将中央的权力渗透到了基层,逐渐架空了藩镇节度使的行政权。
以退为进:例如收财权的过程,964年和965年,赵匡胤接连发布两道诏书,废除送使制度,改变了唐末五代财税分配三分法的状态,立法财税都属于中央,地方只能留下足够用的,但是为避免把藩镇逼反,执行时以退为进,允许藩镇自行决定财税上缴中央多少,所以上缴中央的依旧很少,大部分留州的只是名义上属于中央,实际上还是归节度使。收兵权的时候,赵匡胤965年下令藩镇精锐禁军收归中央,但是具体操作,依然归藩镇灵活操作,所以藩镇节度使们只是忙着和朝官们和新老节度们争权夺利,并没有激烈对抗。
“专业化”手段:在以上两种手段作用下,五代的老藩镇节度们,权力逐渐被朝官和禁军退下来的新将领们剥夺,时机成熟后,969年赵匡胤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大量裁撤五代老将,更换为了新的节度使,并对地方藩镇进行了调动,但这依然没有解决藩镇的根本问题。于是970年,趁着节度使们没有熟悉新藩镇的地方事务,自顾不暇的时候,赵匡胤启动了之前“以退为进”埋下的坑,设立了便钱务,因为地方留的财税名义上属于中央,所以商人就可以拿着中央印制的飞钱到地方吸纳藩镇的铜钱,回到中央后上缴铜钱再换取飞钱,导致新上位的节度使们,能用的铜钱越来越少,而士兵的军饷只认铜钱,就这样,地方越来越养不起兵,彻底打破了藩镇的经济基础,藩镇再也养不起兵,而965年埋下的收缴地方精锐精兵的政策,被赵匡胤任用的地方官员们有效执行,来解决地方的财政问题,于是大量士兵进入了中央禁军,彻底干废了藩镇,弊端是京城禁军数量陡然上升,972年秋天甚至发生了粮食危机,使得赵匡胤大怒,也埋下了赵匡胤迁都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