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不如一代
假设下一代对上一代的经验可以迅速的理解接受,而上一代会把一切有效地教导给下一代,并且不存在经验失效的情况。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大概三千年,四十年记为一代,则过了七十代有余,那么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应该顶七十多个孔老二。这个现象除了经验的重复、失效以及其他种种限制和随机因素外,也由于下一代不可能直接学习上一代。往往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自身体验的积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经验能够得到更深的体会,进而学习利用。这个增加和积累的过程表面上浪费时间,实际上是不可缺少的。人从出生开始到死,一直在栽跟头,这个过程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而后人重蹈前人覆辙也很正常。前人的经验多于后人,因此看到一代不如一代的表象。爱因斯坦的父亲也许也曾想过这个倒霉孩子话都不会说几句利索的长大之后说不定要和妻子离婚被政府追杀死了连个坟头都没有,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老爷子虽然是当爹的但是做不出他那个傻儿子十分之一的成就。
应当对自己有信心,对他人有信心,尤其是对后来人有信心。后来人的成绩可能在未来十年甚至五十年内都看不到,但是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增长到不容忽视的地步。要坚信,尽管因为时间的差距,前人一直俯视后人,但总体上人类在进化,世界在变好。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喊了一百年,中国却远盛于一百年前(唯一差的可能是中国不可能有第二个鲁迅);二十年前的老师哭天抢地地骂八零后,现在我背着八零后老师在这里码这篇话。
因而后人做事,即使是错的,也不一定要立即否定他:要让他们自己吃到苦头,或者让他们吃一点苦头,真正地明白道理;又或许他们成功了,后生可畏,可喜可贺。后人的时代属于后人,后人的生活属于后人。2021年的人不似2001年般生活,2041年的人也必定不似2021年的人般生活,至少不会以同一种方式生活。因而经验并不总是有效的,有的应当摒弃,有的应当迁移。再对的话也不会一直对下去,因为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一切命题都是先有条件再有结论的,不管有没有把条件说出来。
同时有一些东西的变化是缓慢的,几十年可能也只会有一两句实用的论断新产生出来。就算我们国情特殊,老祖宗封**义,外国资**义,*联自行解体,阵线上其他兄弟carry不起,也要明白太阳底下无新事的道理,不要以为自己能给后人留下几句格言警句。
总结下来就是:继承先人,尊重后人,做好自己。每个人终将成为有用甚至有难以替代之用的人,不管他们今天怎样;世界会变得更好,不管是否有人在诅咒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