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热?不!是年轻人精神状态变了
继露营后,寺庙上香成了年轻人的新热衷,互联网上也有相应热梗出现:上班vs上进,年轻人选择了上香;求人vs求己,年轻人选择了求佛;作为vs作用,年轻人选择了做法。
年轻人热衷于拜佛背后,受众人群有何变化?“寺庙营销”能否为企业带来新思考?

年轻人为何热衷于寺庙?
从雍和宫“香灰琉璃手串”的爆火,永福寺的“慈悲咖啡”等产品的推出,晒图种草似乎是“佛系”人群社交平台的社交主流。对于如今的年轻人而言,寺庙不仅仅是文化景点,更多的是一种社交方式,或者说是精神寄托。

寻求精神乌托邦
随着佛系躺平的年轻人多了,有些“特殊”寺庙开始火了。或许是因为发音相似,或许是因为历史文化底蕴,受众根据自身特性,为自己订好了“垂直细分领域”菩萨。
卧佛寺求工作,雍和宫求事业,法禧寺求姻缘……这些寺庙火爆的背后是年轻人严重的压力所导致的精神内耗状态,寺庙安静祥和,给了年轻人一隅“精神乌托邦”,与其在家躺平,不如放空自我。
“佛系躺平”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年轻趋势,电子木鱼,电子烧香爆火的同时,寺庙也成了年轻人心中的“乌托邦”,借以纾解心中的压力。

情绪价值可延长产品周期,品牌多维度发力
在4C营销理论中,价格策略就是“心理价格”,即忘掉成本,要考虑消费者愿意支付的心理成本。
寺庙或是企业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宣传自身,无论是输出自身价值观或是解决用户痛点,都是需要结合用户情绪去制定营销策略,而品牌大多通过“场景”赋予或提升产品附加值。
如何治愈年轻人的精神内耗成了永远的目标,建立情绪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到情感共鸣
2,提升参与感,满足感,增强仪式感
3,多维度发力
寺庙满足年轻人精神需求,推出蕴含情绪价值的产品,为吸引人群留存受众提供了精神基础,同时,将自身IP延展多维度细分,从建筑到文创,从食品到修行体验,为用户带来了更直观感受,延续自身周期。

寺庙营销与时俱进,自发性宣传
随着网络发展,寺庙正逐渐调整自己的宣传方向。其实寺庙吸引年轻人的手段,值得品牌借鉴。寺庙营销经过了三个阶段,即:影视剧营销→IP营销→社交媒体营销,我们可以发现,“佛系营销”是跟随受众群体的变化进行的变化营销。
寺庙的爆火源自于人群的精准定位,找准受众情绪痛点,以自身特质进行吸引,触动/解决痛点,产生消费链接,再结合需求创造消费场景,推出品牌新品。

以法喜寺为例,其首先借势灵隐寺营销,走红后,确定自身宣传点“姻缘”,后推出针对性产品,以此巩固用户,吸引新客户。后面就是社交媒体营销占大头了,产品供不应求,使得年轻人讨论热度增高,这一波饥饿营销属实是赢麻了。
“姻缘殿理都不理,财神殿长跪不起”
“狂寺庙、吃素斋、听佛音、买素饼,看金刚舞、喝寺庙咖啡,带着开光手串研究赛博寺庙”
“什么路线能一趟三个庙?”
总结:
如今,主力人群正处于精神内耗阶段,消费在新人群与新场景下迎来新挑战,品牌C化、IP化是如今大热的营销模式,内容与情绪结合受众共鸣作用更大,年轻化,融合化,智媒化是如今营销趋势,结合新情景,新的营销方式会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