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809年战争之维斯瓦河畔燃起的硝烟(一)——综述

2020-08-01 12:57 作者:近卫掷弹骑兵官  | 我要投稿


        简介

        奥地利-波兰战争或波兰-奥地利战争是1809年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的一部分(奥地利帝国和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联合起来对抗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和巴伐利亚等德意志地区盟国)。在这场战争中,拿破仑的华沙大公国,在萨克森王国的协助下,与奥地利帝国军队作战。到了五月,由于《提尔西特条约》而成为法国盟友的俄罗斯帝国也加入了对奥地利的进攻。波兰军队抵挡住了奥地利部队对华沙的进攻,在拉兹因战役成功击败了对手,在主动放弃了华沙后,开始进攻三国瓜分波兰之后奥地利所占领的部分地区,包括克拉科夫和利沃夫,这一计策迫使奥地利人最终放弃了攻占华沙,徒劳地对波军进行追击。

       基本信息

        爆发时间:1809年4月10日——1809年10月14日

        爆发地点:波兰,华沙大公国,加利西亚

        战役结局:波军胜利

        交战双方:华沙大公国、萨克森王国/奥地利帝国

        双方指挥: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埃斯特的斐迪南大公

        双方兵力:联军37000人/奥军85000人

        双方损失:1000人战死,2000人被俘/1500人战死,7000人被俘

        战争进程

        原本驻防在华沙大公国的法国军队在1808年由于半岛战争的爆发被大量的派往了西班牙而遭受了极大的削弱,仅保留了公国自己的波兰军队。 随着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的开始,奥地利-埃斯特大公费迪南德·卡尔·约瑟夫领导的奥地利部队于1809年4月14日入侵华沙大公国(由拿破仑创建的波兰人的国家)领土,开始与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率领下的波兰守军交战作战。

奥地利-埃斯特大公爵斐迪南·卡尔·约瑟夫

        在4月19日的拉兹因战役之后,波尼亚托夫斯基的波兰军队将一支两倍于其的奥地利大军阻拦了下来(但双方都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处于人数劣势的波兰军队随后选择了撤退,让奥地利人占领了公国的首都华沙, 正如波尼亚托夫斯基决定要捍卫这座城市一样,他决定让他的军队在野外,也就是广大的波兰平原活动,在穿越维斯瓦河的东(右)岸后,他开始与其他地方的奥地利部队交战。

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波兰亲王,他还是波兰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奥古斯特的外甥,在1792年的科西什丘克起义中崭露头角,继而在华沙大公国建立后开始指挥军队。由于率领波兰复国军在1812年和1813年的战争中表现突出,在莱比锡战役中被拿破仑封为法国元帅,但在三天之后就不幸战死。

       的确,公国的首都被奥地利军队不会一兵一卒地占领了,但这对奥军来说其实是一次皮洛士式的胜利,因为奥地利部队指挥官不得不以牺牲其他战线为代价将大部分部队转移到了那里。 埃斯特大公与10000人守卫华沙,并让剩余的部队四处分兵,向维斯瓦河的右岸派遣了6000人的部队,其余派往托伦和左岸的其他目标。

        在一系列的战斗中(比如拉济明,格罗乔和奥斯特鲁韦克),波兰部队一次又一次的击败,看似强大,但却因为处处分兵而处在弱势的奥地利军队,迫使奥地利人撤退到维斯瓦河的西岸。

        首先,一支由6000人组成的强大奥地利部队对华沙郊区的普拉加的桥梁进行了一次大攻势,该部队早些时候就越过了河,但遭到1000名波兰守军的顽强阻击。 此后不久,这只奥地利部队在格罗乔战役中于4月26日被米哈伊尔・索科尔尼茨基将军击败,随后,当奥地利军队试图追击索科尔尼茨基的波军时,它于5月2日——3日的古拉卡尔瓦里亚战役中再次被击溃(在这次战斗中,波兰人还连同其架桥工程设备和桥梁一块给摧毁了)。 这使得波兰部队坚得以在河右岸始终占据着主动权。

米哈伊尔・索科尔尼茨基将军
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从意大利远征开始就开始跟随拿破仑征战的波兰将军,在华沙大公国成立后,他开始担任军队统帅。值得一提的是,波兰国歌《波兰永不会灭亡》就是在意大利远征中他麾下的波兰军团的军歌。

       在随后的几周内,大波兰地区由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将军率领的部队保卫,而波尼亚托夫斯基只留下了一只小部队来守卫维斯瓦河上的桥梁,而自己则率领着其他大部队向南进军。费迪南德之后又作了几次在维斯瓦河的另一侧建立桥头堡的尝试,但是均告失败。 波兰部队成功地阻止了奥地利人渡河,并且继续坚守在维斯瓦河沿岸以控制局势,而波尼亚托夫斯基则是在奥地利部队驻防极为空虚的后方入侵奥地利领土,收复大量失地。 5月14日占领了卢布林,5月18日夺取桑多梅日,之后又占领了扎莫希奇和卢沃等主要城市。 波兰政府和军事组织迅速在被收复的领土上重新组织起来,而扬·亨利克·多夫洛夫斯基和约瑟夫·扎约奇克将军指挥部队减慢了维斯杜拉河西岸的奥地利人的步伐。

约瑟夫·扎约奇克将军,这位从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的波兰将军参加了一系列的战斗,后在1812年战争中因为受伤而被俘虏,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他又成为了波兰议会王国的第一任总督

        最终,奥地利军队主力由于在费迪南德·卡尔·约瑟夫大公的率领下无法进一步向左岸推进,并且自己的补给线路还有随时可能被波尼亚托夫斯基所率领的波兰军队切断的危险,他们被迫放弃对托伦的包围,之后又在6月1日退出了华沙,他们计划向南进军与加利西亚南部的波兰军队进行主力会战计划,并且试图计划在某个时刻与在西边作战的奥地利主力部队会合。 波尼亚托夫斯基将军的对策则是避其锋芒,避免同奥地利军队接触,继而集中精力尽可能多地占领加利西亚。

       与此同时,沙皇俄国的部队也开始向加里西亚发动了进攻,试图阻止波兰人获得过多的领土,并且试图趁机占领一些原本属于奥地利的波兰领土,而且无意在战后归还它们。 从理论上讲,俄国军队遵守了《蒂尔西特条约》中的规定,该条约要求在奥地利破坏和平的情况下俄军协同法军作战,但俄军和奥军暗地里仍然相互视为盟友。 俄军部队的指挥官德米特里·弗拉基米罗维奇·格利岑将军已经得到了沙皇的指示,尽量的不要为波兰人提供帮助。

德米特里·弗拉基米罗维奇·格利岑,俄国亲王及将军

        奥军在6月11日的耶德林斯克战役中击败了约瑟夫·扎约奇克,并且在随后夺回了桑多梅日(6月18日)和利沃夫,但他们无法击败波尼亚托夫斯基,继而导致后者在7月15日先后占领了凯尔采和克拉科夫。 扎约奇克的部队于6月19日与波尼亚托夫斯基部队会合,而后两人又在在7月3日——4日与东布罗夫斯基、以及米哈伊尔・索科尔尼茨基率领的部队会合。 奥地利人在瓦格拉姆之战(7月5日至7月6日)中最终被法国人拦截并击败,波兰人得以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争后续

        此战役后,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将军不仅仅成为波兰的民族英雄。 他还获得了拿破仑颁发的荣誉军刀。

        在《申布伦条约》签订之后,波兰军队攻克的大部分领土(该部分领土在几十年前的波兰瓜分中曾被奥地利帝国吞并)都被并入华沙公国。


1809年战争之维斯瓦河畔燃起的硝烟(一)——综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