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
个人观点,仅供娱乐,请保持独立思辫。 分享洞见,是希望,内容能给看到的人带来价值,哪怕是情绪价值。例如,这个新思路,如果尝试,带来的结果、发展,是否满意?营销额、净利润能不能上去?钱、数据很难说谎。 据观察,以“中心”为核心的去中心化,是智能设备的一个趋势。例如,智能穿戴。
智能穿戴,首先联想到的,是智能手表,其次是蓝牙耳机。 例如;Fitbit、佳明、Apple Watch 体验下来,智能穿戴,主要是“方便”,它很方便。 国内,手机支付已成日常,出行、购物、使用优惠券、门禁打卡等,开始刷手机代替。一些情景下,手机过大且笨拙,例如公园晨运,有智能手表和耳机,足以。 手机,在日常生活必不可少,除了支付,还可以听歌、看文、打游戏、聊天。 有的手机屏幕,很大,单手握住都费劲,对比下来,智能穿戴设备,精巧、便携。手机厂商似乎注意到了这点,折叠屏,应运而生。 屏幕,除了大,还亮,当代人的一天,从大屏幕里刚挪开注意力,又转向小屏幕,视疲劳成常态,眼科潜力非常。 通常, 人会在手机里下载很多App,还会分类,如;“拍照剪辑”、“社交”、“游戏”、“学习”。很容易看花眼。而智能手表,更简洁、实际,因其作用单一,目光更易聚焦。并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需求,不同价位,可推荐的产品不同,从而实现“包圆”用户、社群。 当我们有了一台手机,注册了账号,就会希望这个账号出现在;平板、笔记本、手表上。 人天生有两大爱好:第一个爱好是“我、我的。”,所以我们愿意购物,很多男士觉得:“我的手机神圣不可侵犯!”; 还一个是“控制感(自己说了算的感觉)”当我们操控一台设备、一款App\游戏,当我们对小艾下达一个指令:“换一首歌!”,当所有设备都打上了“我”的印记、存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服务、听“我”调配,不论产品实际有没有价值,至少“我”看上去有价值。 高溢价商品(非奢侈品),除了品质与实用,售卖的一定是理念,即“品牌”。 例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为什么人们更倾向前者? 无印良品也是售卖生活理念,赚不赚不知道,门店费肯定不便宜。所以售卖理念也只是赚钱的一方面。 目前,智能穿戴不是刚需,只是一个理念,一个趋势,一个尚未成熟的产品,它可能代表着;“方便”、“健康监测”、“儿童安全”、“社交” 也许我们以后,佩戴手表就可以去医院复查、和顾客商量工作、用投射在手臂上的键盘打字,带上戒指就可以出行,或者有人脸、指纹就够了。 目前,使用智能手表的人应该不多,很多人觉得鸡肋,弃用。用户刚需还是在手机、耳机。因为手机更实际、更划算、社交属性和工作属性也更强。 也许,在很久以后,智能设备不会再局限于穿戴和材质,而是嵌入肌肤,伴随一生。 以上纯扯淡,看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