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笔记: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





单项选择题
教育工作需要循序渐进,主要依据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 )。[统考2018年研]
A.差异性和阶段性
B.差异性和顺序性
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D.阶段性和顺序性
【答案】D
【解析】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有:①阶段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当调整。②顺序性。儿童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教育中要做到不“凌节而施”,教育就应当遵循儿童发展之自然。③不平衡性。不同的儿童的发展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④个体差异性。每个儿童都有各自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教育者必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上,循序渐进是依据顺序性和阶段性,这二者都说明教育发展有其内在的顺序,教育工作不可以逾越这个顺序,因此答案选D。
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统考2016年研]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论
C.外铄论
D.内因与外因相交互用论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把教育隐喻为“塑徒”,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发展依靠的是学校的教育,依靠的是教师,体现了外铄论的观点。
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的创造力、个性、学习动机的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是( )。
A.价值因素
B.遗传因素
C.情意因素
D.品德因素
【答案】C
【解析】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影响。认知因素的参与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而情意因素的参与则对学习活动的发生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情意因素与学生的创造性问题解决和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密切关系。
人的个性品质形成的中介是( )。
A.社会交往
B.社会生活
C.社会存在
D.人际关系
【答案】A
【解析】个体素质(遗传素质)与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内部的与外部的条件。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也就是社会交往为中介发挥作用。
下列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主体因素
B.主观努力
C.环境
D.教育
【答案】D
【解析】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正如康德所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夸美纽斯说过:“只有受过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句话表明的观点是( )。
A.教育是万能的
B.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C.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D.教育要适合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答案】C
【解析】教育有意识地为年轻一代的成长选择、建构、调控良好的环境,对他们的生活、交往、学习与实践等活动进行正确的教导、示范和辅助,并注重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引导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与自我发展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从各方面引领、关怀、维护他们的发展。因此,教育在年轻一代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更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答案】B
【解析】在活动中,人不仅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改造环境,人可以充分发挥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创造一种积极的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的发展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过程。
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答案】D
【解析】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发展也特别迅速,但如果在这一时期缺乏适宜的环境影响,就可能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兽孩”错过了某一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后期无法弥补。
概念题:遗传决定论[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研;浙江大学2006年研]
答:遗传决定论是一种单一因素决定论,又称“生物因素决定论”。该观点认为人的机体构造、形态、神经系统机制以及能力和性格的发展及差异的形成都是由遗传决定的。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在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首先提出“天才是遗传”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决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影响这些由遗传决定的能力和品质,使之或迟或早的实现,而不能加以改变。奥地利心理学家比勒持同样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素质向自己的目的有节奏地运动的过程。遗传决定论最大的局限是贬低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研]
[相关试题]试论述教育的谋生和个体享用功能。[论述题,首都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一种教育个体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广义的教育来讲,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是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最基本形式。从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教人“求真”“向善”“粹美”,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造就活动中的自由人。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得到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教育的享用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发展关键期[北京邮电大学2009、2008年研]
答:发展关键期,又称发展最佳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量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它是由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发展关键期的特点是:在这个时期,人对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速度最快,如果在此时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错过发展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辨析题: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统考2015年研]
答:此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是指教育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个别差异性要求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整体性要求教育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有人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美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强盗。”[四川大学2004年研]
答: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是华生,此观点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养育论。
(2)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就这一点而言,应该承认,与遗传决定论相比,它发现了对儿童发展影响力更大的一项变量。因此,环境决定论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影响也远远大于遗传决定论。在某些时候,环境决定论甚至成了教育对儿童发展进行影响与控制的唯一合理、合法性的依据。
(3)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们教育方式选择的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具有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的发展过程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列举三种利用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特点的教育措施。[统考2016年研]
答: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的一种有差别的教学,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潜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2)长善救失
长善救失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长善救失原则强调教师不对学生进行一概而论,不对学生采用整齐划一的评价,而是帮助学生发扬自身的优点,克服缺点,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
(3)量力性
量力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教学不能是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确定适当的难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规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进行教育。
我们如何理解人的发展潜能?教育应当如何对待与开发人的发展潜能?
答:
(1)人的发展潜能的含义
人的潜能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尚未实现的心理能力,即人所具有的主动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是相对于人的实现能力而言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无穷的发展潜能,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人的发展潜能决定了人是需要教育的,同时,人的发展潜能决定了人是可以教育的。
(2)教育开发人的潜能的方式
①知识的传授。通过系统地传授知识,促使学生内化知识,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其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的发展,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
②教育中的其他活动。教育中的其他活动也包含开发潜能的因素,如体育活动或锻炼可以开发人的运动潜能,美术课之类的艺术课有助于开发人的审美潜能,等等。
综上所述,人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的发展潜能决定了人的需教育性和可教育性,而教育又对潜能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用人本教育理论解释教育提升人的地位的意义。
答:
人本教育理论认为,通过教育逐步提升人的地位表现在: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这四个方面反映了教育的基本功能,也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性质。
(1)发现人的价值
所谓人的价值,就是人应有的地位、作用与尊严。人本主义在价值论上倡导人的价值。首先,人既不同于动物,也不是机器。每一个人不只肯定自己是人,更要把别人当人看。其次,人是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的巨大力量。每一个人都应有尊严,都力求获得相应的地位,都希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人的价值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被发现和认识的。在21世纪,必须通过教育,进一步深入地发现人的价值。而教育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自然有助于人的地位的不断提升。
(2)发掘人的潜能
人生来都具有各不相同的潜能,其潜能的充分实现依赖于教育。教育对潜能的开发,又必然受到种种条件特别是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历史上的各阶段并没有把人的潜能充分发挥,没有很好地运用教育功能。现代社会应该通过教育,全面地发掘人的潜能。
(3)发挥人的力量
教育可以发挥人的力量。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的体力与脑力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挥。20世纪后,在教育“以人为本”即教育人本论的呼声中,人的力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也由于种种条件特别是社会条件的制约,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还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进入新时代,更需进一步通过教育,和谐地发挥人的力量,即人的体力与脑力,逐步使每一个人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
(4)发展人的个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都应该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个性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发展个性就是要在人的共同性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
请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对此进行评议。
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的王女士有个正上小学的儿子,她信奉快乐教育、民主教育,认为培养一个独立、智慧、有个性的人比成绩好更重要。他的儿子虽然成绩出类拔萃,但由于比较“特立独行”而经常挨批,王女士也三天两头被学校请去。她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反感老师对儿子的评价。
可多年担任班主任的李老师却认为,王女士这样的家长过于相信自己的孩子,总觉得老师对孩子的批评不公正、不全面,在教育过程中有意淡化教师的评价。
“很多家长民主教育的实质就是一种溺爱。”李老师说,这让本来应该成为“合力”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变成了“分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很多学校和家长在互相抱怨,都认为是对方在弱化自己的教育效果,学校说是“5+2=0”--学校教育5天的效果还抵不上家庭教育2天的影响,而家长则认为是“2+5=0”-每周2天的家庭教育根本无法和5天的学校教育抗衡。
结果就是互相不信任,站在各自立场上“抢”孩子。
答: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由于学校和家长存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法形成合力,影响了各自的教育效果。而事实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中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重要的补充,二者应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1)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教育的重要形式
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无法与学校教育相比。而且,学校教育中有专门的教育者即教师来培养学生,教师受过专门训练,明确教育目的,掌握教育内容,懂得教育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
②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第一任教师是自己的父母。从时间上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的;从空间上看,家庭教育对子女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往往也是其他教育所达不到的。血缘关系和经济联系,使家庭成为儿童和青少年最直接、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孩子身体的发育、智慧的萌芽、能力的强弱、行为的好坏等往往要视家庭教育状况而定。学校教育是否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家庭教育的配合。
(2)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通力合作,形成合力,营造功能互补的良好教育环境,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具体要求做到:
①树立平等的家校合作观念。在家校合作中必须摒弃学校是领导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平等的家校合作观,必须真正认识到家长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关系。
②形成共同的目标。家校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更好地社会化,创造一个尽可能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此共同目标是开展家校合作的基础。
③构建畅通的家校信息交流渠道。除传统的家长会之外,要增加家庭和学校沟通方式的多样性和沟通时间的灵活性,如通过电话和网络等途径,从而保证家校及时沟通。
④建立多元主体的家校合作机构。目前,常见的家校合作组织是由学校负责组建的家长委员会,而多元主体的家校合作组织不是由学校负责组建的,是由社区或教育主管部门组建的与学校平行并列的组织。
总体而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该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篇幅有限,更多内容请百度曹小值真题笔记曹小值题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