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许阳》屎里淘精版—36-39章
写在前面:本电子稿是网上找来的,看了一部分,感觉不错,买了纸质书,看完后感觉虎头蛇尾,其中很多插科打诨的情节内容,便想弄个精简版,有版权问题请私信我,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删除。
第三十六章 中医后来可好了
许阳一样样诊断过去,四诊合参,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患者刚刚暴怒发火过,肝郁而化火,木旺而乘土,导致肝火横逆犯胃,而至胃脘胀痛。
承老问道:“怎么样,如何诊治?”
许阳想了一想,回道:“此病在肝,肝为刚脏,故以疏泄为宜。胃为六腑之一,腑内中空,泻而不藏,因此胃以通为补。”
“治法应以疏肝理中通腑。取肝之募穴与手厥阴心包经经金穴以疏柔肝气,取手足阳明经原穴、合穴与胃之募穴理中通腑。”
“针刺期门、中脘、间使、合谷、足三里、梁丘。期门为肝之募穴,有疏柔肝木的作用。因肝郁必化热,所以取属火之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疏肝清火。”
“中脘是胃之募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这两个穴位是治疗一切胃病的要穴,有和中通胃之效。”
“通胃必涤肠,故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以涤肠道。梁丘是足阳明胃经郄穴,有止痛的作用,尤擅治急性胃痛。”
承老满意地点点头:“不错不错,来施针吧。”
“好。”许阳内心也很振奋,他让工具人患者除去衣服之后,躺在了诊床上。
许阳下针之后,问:“有没有酸胀感?”
工具人还没回答。
承老却道:“错了。”
许阳愕然抬头。
承老解释道:“中医的针刺穴位是以得气而论,并非是单纯地问患者是否有酸胀感。医者应该凭借的是自己手下的感觉,是否感觉到针下沉紧或者针下有徐为主。”
“如果单纯只凭借患者的感受而论,常常容易犯错误,因为你在没有扎准穴位的时候,患者也常常会出现酸胀的感觉,一定要综合考量。”
许阳点了点头,认真道:“我记下了。”
承老道:“针灸之道,贵在实践。这个练习室是普通中医不具有的环境,你一定要认真学习,多加练习。”
“是。”许阳回道。
承老又仔仔细细一点点教许阳如何用针,反正躺着的那位是工具人,没有脾气,没有感情。
其实针灸之术一直都有工具人,宋朝的时候还做了针灸铜人来做针灸教学。学中医的学生都知道,一上针灸,最遭殃的就是室友。课后练习,就是互扎。
但不管哪种方式,都没许阳这么好,毕竟这是系统的黑科技。
承老一边给许阳示范,一边说道:“得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也就是说当针刺入腧穴之后,通过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这叫得气,也叫震感。这时候患者和医生都会有感觉。”
“另外要分清楚的是得气和气至是不一样的,《内经》曾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垂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其实气至才是出针时候的关键,而我们这一辈的中医却混淆了气至和得气两个概念,普遍认为气至和得气是一样的。”
承老的微微叹息一声,面色慢慢有些变得落寞起来。
许阳心中顿时一紧:“您……没事吧?”
承老苦笑一声:“我曾经跨越山河万里,远渡重洋去曰本学习他们的新派针灸理论,把我们古老的经络穴位解释成西医之神经理论。”
“也曾经为此奔波不休,可是在临床诊治之时,这套理论却是很难行通。尤其是在遇到一些曲折为难的疾病,却还是要常常借助古法。”
“到了垂垂老矣的时候,才发现这条路已经走偏了。”承老抬起头看着许阳,小心地问道:“你们后辈中医人……没被误导太深吧?”
许阳顿时心中一酸,眼泪都快出来了,他忙道:“您千万别这样说,如果没有您,中医针灸早就灭亡了。”
承老却是摆了摆手,摇了摇头。
针灸一道,传承了千年。一直都是中医的看家本事,千年以来兴盛不衰。一直到道光二年,清政府突然下令废止针灸。
原因很简单,因为道光皇帝说针灸之时,需要袒胸露背,此非侍君之道,然后又担心医者会用针来行刺。
明朝正是针灸发展巅峰的时候,到清朝这里就戛然而止了,针灸之术瞬间没落。
再到民国时候,流行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一众有识之士要求全面废除传统文化。作为其中代表的中医,首当其冲。
在整个民国时期,出台了好几次全面废除中医的政策。作为以经络和穴位为诊疗手段的针灸,就更惨了。
在那个最悲惨的年代,针灸几乎都要走上灭绝之路了,都没人学了。
便是在这个最危难的时候,承老站了出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中国第一个针灸函授机构是他办的,第一个针灸专业学校是他办的,第一个针灸杂志也是他办的。
他在承接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积极与西方医学对接,还远渡重洋,去日本翻译了他们的针灸著作。
日本之前也是学中医的,他们叫汉医。但自从明治维新之后,医学界也改革了,他们也灭汉扶洋了,汉医差点灭绝。
针灸之术也是如此,为了活下来,他们积极改动针灸的指导理论,把经络与西方的神经学说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科学化了,终于保留了下来。
承老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相互结合印证,在一条不可能成功的道路上狠狠地踏出了一步,终于保留了针灸这门技术,振奋了当时中医人的精神。
差点灭绝的针灸之术,终于在承老手上再度复兴了起来。
还不止如此,承老还培育了大批的针灸人才;还改进了针灸的手法;改进了针灸的器具,发展了针灸的临床治疗,这些全是有益的改进。
可以这么说,承老绝对是近代以来对针灸贡献最大的人,没有之一!
可承老却还在担心,自己的作为会不会对后世的中医产生不好的影响!
所以许阳心酸极了。
只是在那个年代,真的没有办法,你不科学化,就只能被政策灭绝。所以当时这些中医汇通学派的领军人都是响当当的中医大高手,比如唐容川、张锡纯、还有承老。
这些人在晚年的时候,无一例外,全都发现自己当初的路走错了。所以又都从中西汇通的路上,再度走了回来。
后世中医常对中西汇通派有所苛责,但其实这是不客观的,因为你并没有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
在那个年代,在那个需要全盘西方科学化的年代,你不改革就是等死啊。而他们是在那个中医最绝望的年代,苦苦坚守的人。
这些医者,都值得我们尊敬!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原先依靠神经学说指导针灸的理论,又被改了回来,重新用了经络理论。
气至和得气是因为神经学说的指导,才混淆在一起的。
但是这两个混淆的观念却一直没有得到纠正,通俗来说呢,得气就是扎准穴位了,可以施展手法治疗了。气至了,就代表有效了,可以出针结束治疗了。
现在把两个观念混在了一起,气至等于得气,那就没有结束的标志了。所以现在普遍的临床标准,就是留针三十分钟。
承老叹一声:“我们没有弄懂的问题,需要由你们下一辈去探索了,中医的未来终究是你们的。”
许阳认真地点点头。
承老抬头看一眼许阳,又慢慢低下眉,复又抬眼,他小心地问道:“你们后来……还必须要求用西医的方式验证中医吗?”
许阳神情微微一滞,然后他立刻转换了笑脸:“怎么会呢!中医后来……可好了。”
------------
第三十七章 再度回到过去
从来没有速成的医者,纸上谈兵和临床诊治完全是两回事。任何一个医生要想提高自身的技术,都需要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来。
针灸、推拿、接骨这种技术更是需要大量的实践,但是现实中往往没有那么多机会给你。
但许阳不一样,他不仅有最好的老师,还有最好的学习环境。
系统模拟出来的练习室,堪称黑科技,那个工具人太好用了,说生什么病,就有什么病,脉象,面象,舌象都一致,针刺的反应也很真实。
而且可男可女,可老可少,可胖可瘦……
许阳也不知道在那个练习室里面呆了多久,反正就是不眠不休地辩证,针刺,捻转提插,各种手法,他连烧山火和透天凉都练了,但只是初步掌握,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五十。
等许阳再度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
许阳也回到了自己租的房子里,他躺在床上闭上了眼睛,启动了第二次跟师学习。
一阵强光亮起,系统提示,时间来到了1979年。
许阳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一张小床上,他看看四周,露出了惊喜的表情。
他深深地吸一口这来自1979年的空气。
第三十八章 出事儿了
刘明达拽着许阳狂奔,头也不回大声叫道:“我昨儿不是跟你说了?你这么快就忘了?院里一直在传钱老想在退休前再收个徒弟,这趟下基层支援表现最出色的就很有可能成为钱老的徒弟!”
钱老抬眼看了一眼这几个学渣,继续道:“为癥积,阴虚血热所致,病在血分。阴虚阳盛,血分积热,以致血热妄行。”
“火热面赤,头痛头晕,目花耳鸣,心烦失眠。月经量多色深,舌苔薄黄,质红有刺,脉象细弦……”
钱老还没说完呢,就被大姐打断了。
磨叽了半天,大姐很烦躁了,急躁地问道:“不是不是,大夫,什么积?我什么病来着?”
钱老回道:“就是西医说的子宫肌瘤,不过你等下最好去做个B超,看看到底有多大。”
钱老接着看许阳的治疗方法,除了三甲煎加减的方子之外,他还写了针灸的治疗,这就让钱老有些好奇了。
第三十九章 滞产
来报信的那医生,边走边说道:“那俩夫妇是里香村的,昨天产妇在家临盆,一天了也没能生出来。”
几人心中都是一沉,完了,这是滞产了。
他接着道:“眼看着没辙了,他们才拉了一辆板车把人送到了乡卫生室里,乡卫生室打了助产素无效,一看治不了,就赶紧把人送咱们县医院来了。”
“赵医生跟他们说得要剖宫产,但是他们死活不同意。说是听说咱们这儿来了大专家,非得让大专家看看。”
产妇躺在病床上,挂着吊瓶,就在诊室里,出门就是产房了,就是还没推进去。
那产妇在病床上大汗淋漓,精神疲惫之极,眼睛时不时开合一下。呼吸不顺,时不时打了个嗝,还有干呕。
钱老二话不说,赶紧上前查看。
许阳赶紧稳了稳心神,继续观察产妇。这产妇气逆不舒,精神疲惫无力,大汗淋漓,情绪烦躁不安。产妇形体瘦弱,发育矮小,舌质淡,面色苍白。
钱老又给产妇做了脉诊,他的神色也很凝重,他对产妇家属道:“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做剖腹产。”
许阳接过来看了看,发现产妇的胎位是正的,浆水以下,阵痛减弱,但就是生不出来。
刘明达也凑过来看了一眼。
刘明达对钱老道:“主任,产妇应当是气血虚弱,无力产子,要不试试送子汤?”
许阳对钱老道:“主任,要不试试针灸?”
钱老看了看两人,又回头看了看后面跟着的那些年轻中医,他拿起许阳先前写的治疗方案,看了看下面的针灸治疗方案。
钱老把本子放下,看了赵医生一眼,然后对许阳说道:“救急之法,最快不过针刺!你去用针灸吧。”
“好。”许阳答应一声。
钱老瞥了刘明达一眼,呵斥道:“看什么热闹,煎药去啊,不知道什么叫针药并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