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时光博物馆,中国教育史名人的那些事儿

2023-05-18 15:41 作者:勤思教育学考研  | 我要投稿

各位宝子们,欢迎来到时光博物馆!

本馆展示的是

《中国教育史》中的6大教育家

下面请各位跟着我一起进入馆中

了解这些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吧😆

01 /Museums

陶行知

(图片源于网络)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他毕生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等,首创“小先生制”,其“生活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影响深远。

教育实践.

(1)晓庄学校

陶行知提出了“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的口号,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试验,希望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出路。1930年晓庄学校被查封。

(2)小先生制

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缺乏、经费匮乏、女子教育困难等问题,陶行知提出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即“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指人人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儿童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承担者。陶行知认为小孩也能做大事,“小先生”不仅教别人识字学文化,还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知识不断得到推广。

思想体系

陶行知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他在实验的基础上,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进行了整合和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起到推動生活进步的作用。

(2)“社会即学校”

首先,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其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教学做合一”

首先,“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下,劳力者与劳心者是割裂的,造成“田呆子”(劳力者)和“书呆子”(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在中国“科学的种子长不出来”。因此,必须教读书的人做工,教做工的人读书。其次,“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认为,行动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其三,“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有教先学”即教人者先教自己,学到知识再去教别人。“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其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因而“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方法。

02/Museums

梁漱溟

(图片源于网络)

梁漱溟(1893-1988),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他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问题是文化失调,为应付新环境而学西洋,结果中国老文化破坏殆尽,中国农村破产崩溃。

因此,当务之急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而中国原本是一个大的农业社会,中国的建设问题归根结底是“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

03 /Museums

黄炎培

(图片源于网络)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经历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挫折和反思,他以毕生精力从事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其关于职业教育论述的主要内容有:职业教育的作用、地位、目的、方针、教育教学原则、道德教育,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职业教育的作用:就理论价值而言,职业教育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

职业教育的地位: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2.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3.职业教育的方针

社会化:黄炎培将社会化视为“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强调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必须与社会沟通。他的职业教育社会化内涵三富,要求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组织、办学方式等都要社会化。

科学化: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包括物质方面的工作和人事方面的工作均需遵循科学原则。

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①手脑并用;②做学合一;③理论与实际并行:④知识与技能并重。总之就是知行结合,黄炎培说中国传统教育与社会分为两边,一边是一大夫“死读书老不用手”一边是劳动者“死用手老不读书”,应该让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结合起来。

5.评价: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黄炎培的教育思想不仅开创和推动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更具有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特征,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对当今职业教育也有重大借鉴意义。

04/Museums

陈鹤琴

(图片源于网络)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县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民国四大教育家之一,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他提出了“ 活教育 ”理论,重视科学实验 ,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 国情 ,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活教育”思想体系

(1)“活教育”的目的论一“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目的的民族特征“做现代中国人”体现了时代精神d.评价: 活教育的目的论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现代中国人,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变革的追求。

(2)“活教育”的课程论一“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他提倡五指活动: 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儿童社会活动。按“五指活动”的设想,儿童活动代替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他追求的是完整的儿童生活。“五指活动”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3)“活教育”的教学论一“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他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强调以“做”为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教学中鼓励儿童自已去做、去思考,是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最有效手段。儿童的“做”带有盲目性,需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而不是惩罚和灌输式教学。

“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 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

评价:“活教育”思想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一样,吸收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考虑到了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庆,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05 /Museums

晏阳初

(图片源于网络)

(1893—1990年)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是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四川巴中人,原名兴复,字阳初。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探索和实践,力图向全中国、全世界的贫困落后地区推广。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1950年定居美国,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

“四大教育”:通过调查,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基本可以用“愚”“穷”“弱“私”这四个字来代表。“愚”,是指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智识,而且目不识丁;“穷”,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简直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着;“弱”,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毋庸讳辩的病夫;“私”,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的陶治,以及公民的训练。

而要根本解决此四大问题,必须从事“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三大方式”:在定县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中,针对过去教育与社会脱节、与生活实际相背离的弊端,在强调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时,晏阳初提出了“三大方式”

学校式教育:学校教育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社会式教育:主要是通过平民学校同学会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如成立读书会、演说比赛会、演新剧,成立自助社、合作社,开办农业展览会等,使平民学校毕业生继续受教育。平校毕业生同学会是其中心组织。家庭式教育。这是对各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用横向联系的方式组织起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就是每个家庭应对其成员进行公民道德训练、卫生习惯、儿童保护、家庭预算、家庭管理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内容仍是四大教育,选材标准侧重家庭需要与身份特点。

“化农民”与“农民化”: 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基本,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中国的广大人口是农民,中国的经济基础在农村,改造中国就应该从改造农村、建设农村做起。他大力提倡知识分子与村民一起劳动和生活,提出了“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民教育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认为:“我们欲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彻底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唯有如此,才能深切了解农民,懂得他们的需要,才能实实在在进行乡村改造。可以说,“化农民”与“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试验的目标和途径。

06 /Museums

杨贤江

(图片源于网络)

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也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今长河镇贤江村人,1895年4月11日出身于一个成衣匠家庭。 1906年入小学。 1910年高小毕业后,因家境贫困,当过小学教师。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青年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发展,也是社会问题最集中最尖锐的反映。产生青年问题的原因:一是青年期是身心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期,身心的急剧变化导致诸多身心问题;二是社会动荡剧变更易导致青年问题。

全人生的指导: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提出通过对人类有所贡献来促进人生幸福的人生目的。所谓“全人生的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强调青年必须学习,学习是青年的权利与义务;对青年生活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完满的青年生活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健康生活(体育生活);劳动生活(职业生活);公民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学艺生活)。

宗旨:要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要有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要有服务人群的理想和才千,要有丰富的风尚和习惯。

意义: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的核心是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全人生指导”最重要的原则是提倡自动自律,培养青年的主动精神,让青年做自己的主人,教育只居于指导地位,不应包办和强制。其思想对青年的影响深远。

时光博物馆,中国教育史名人的那些事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