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梦华录》自序(初稿)

2023-01-03 00:13 作者:张循青  | 我要投稿

自序

For the past

 

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在这一节自序里,我将要说明这些文章创作的缘起,并对其内容作一些简要介绍。

其实我的创作动机是很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很矫情的;当诸位读完后面的几段文字,自然就会明白我所说的“矫情”是什么意思。

这些文章的诞生关乎一节深秋时节的通识课。

2022年11月28日,星期一,大风将至。那晚的大学国文讲到中国古代的都市文学,阅读材料是《东京梦华录》。于我而言,这本书之名如雷贯耳,但在那一日之前我对其中的内容完全没有概念。怀着这样一种好奇心,我了解到,此书的作者曾住东京汴梁,在北宋末年的都城里,度过了一段落日余晖般的璀璨年华;但美好的故事终究昙花一现。他晚年追忆起故事,便觉得自己过去之居住汴梁,犹如黄帝所梦到之华胥国一般,不过是一场已醒了的梦。于是怅然,作《梦华录》。

那一日的课上,老师还提到了一点,令我印象深刻。他说,都市文学为什么要刻画对一些事物的描写呢?比如《东京梦华录》中这样一段: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

对一些儿童的小玩具作了详细入微的描写。为什么要写这些琐碎的物呢?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对过去的日常生活、都市文化的追忆,对过去的时代、旧时的情感与生活方式的回忆。或者说,一种乡愁。

现在我想补充一点。乡愁不一定需要你远离故乡,我想;即使你一直便在同一个地方,当这里的并不那么讨人喜爱的变化让你宛如来到异乡时,又有谁能说自己对过去一点追忆都没有呢?这也是我自从了解了都市文学之后,便想写这么一系列文章的原因所在。

我矫情就是矫情在这里。人家孟元老经历的是什么呢?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我经历的是什么呢?不过是和平时代下特别的三个年头,而这三个年头里我甚至几乎没有遇见过封控仅两次或染病仅一次!于情于理,似乎我都不宜蹭这“梦华录”三个字的名头,来安在我一些无病呻吟的文字上。不过,这样一些对过去的回忆,确实是我很想要写的。我有一样叫作记忆力的疾病,虽然未经诊断,它却已经很困扰我了:我特别擅长记忆一些无用的事物和琐碎的细节,而且一旦记住便很难忘掉,以至于当现实的不如意超过一定阈值之后,对过去的思念会让我的痛苦加倍。(戏剧化的是,我很容易忘掉一些有用的事物和细节,比如知识点。)我想,倘若能把一些美好而令我痛苦的回忆写成文章记录下来,写成一些对过去生活方式的追忆,那么,大概我也能有遗忘它们、走向未来的勇气吧。

碍于作者的水平有限,这些文章以白话文写就,且其文辞之优美、描写之精妙,无疑难以与孟氏之《东京梦华录》相提并论。当然,我自知我尚且有一点略强于孟元老:他毕竟是那样一个时代的上层人士,多少会对眼前的生活有所美化。说实话,既然我从书名到内容的呈现形式都在致敬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那么似乎我不应该在序言里对他有微词;但是我的东城梦确实不像他的汴梁梦那样,是一场彻底的华胥梦,因为华胥梦中不会有人在初三时,跳进每日只睡四五个小时的死循环。诚然,我仍有可能会无意美化那时的生活。考虑到当下某些时刻的状态,(比如被一门我期待能帮我提绩点的课背刺,)这或许是难以避免的吧。

        不过,我也深知我的这场投胎是有一定运气成分在里面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和孟元老还是有……相似之处?嘛,我也太抬举我自己了(笑)。

下面是这些文章的大致构架。因为后文并没有完全写毕,如有调整实属正常。自序之后,是分成三个部分的正文。第一部分,记述【】区里、校外一些深深埋进我脑海的风土人情;第二部分,记述学校中的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地点和事物;第三部分,记述六年之间,尤其是前三年半(2016.9-2020.1)的生活里,有幸与我相关的美好回忆的碎片。正文后计划写两篇后记,第一篇题为Go to future,与这一则自序呼应,并neta了某首不非常流行的流行歌曲MV中的一处细节;第二篇题为《走出象牙塔》,是一些试图在纯粹的回忆之外,给这系列文章添加一些我的思考的尝试。不一定能写好,如果写不出来或许就只剩一篇后记了。

        总之,感谢你读到了这里。从下一篇开始,我将会试图呈现在【】的六年中,我所留下的美好回忆。希望我不会鸽得过狠吧(笑)。

 

张【】【】

2023年1月【】日


补注:这是初稿,润色后是否发往pyq待定。或许我考虑了一些情形后,最终会决定不再写下去吧。

《【】【】梦华录》自序(初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