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详析——左特的五十七条戒律(1)

左特的五十七条戒律。大多数人根本没听说过什么“伟大的左特”,连左特是谁都不知道;另外一些人则在只是听了听的情况下,缺乏远见地把这些话语视作一些疯话。然而,经过了旁征博引、严密分析后,这五十七条戒律果然名副其实。五十七条戒律,有的话里有话、有的晦涩难懂、有的甚至一看狗屁不通,使得人们把五十七条戒律当笑话看,而本篇分析意在帮助各位克服自己的思维弱点,跨出“思维舒适区”,以他人之识长自己之知。
单刀直入。

戒律一,“要永远打胜仗”。
“失败既不会让你有所得,也不能让你有所悟。要么当胜利者,要么根本别开战!”
第一句听起来就像是一句疯话,就好像“东山再起”、“卷土重来”、“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些老话全是扯淡一样。但若真的拿这些老话跟这条戒律茬起来,那就吃了眼光的亏。
诚然,这些反败为胜式的老话不可能在本身是错了的情况下坚持存在这么长时间。败了再战,战胜就是;然而这时候必须拿出一个词来警醒那些感觉还有机会就仗着这感觉穷兵黩武的人们:战略决战。
其主要目的是歼灭敌方主力,剥夺对方的战争能力,夺取战争的决胜权。有时根据需要,也可在歼灭敌方主力的同时,夺取或控制对方的政治、经济命脉。
——百度百科词条“战略决战”
注意看其中的几段。“歼灭敌方主力”、“剥夺战争能力”、“夺取决胜权”,单拿任意一段出来,都能判断出战略决战的输家会迎来什么样的下场。输掉了战略决战,输家就会被踢出这个舞台,再也没有机会。
举俩例子。长平之战是战略决战,赵国也不是打完这场仗就直接崩了,但是它再也挡不住秦国了;官渡之战是战略决战,袁氏家族并没有一场仗全死光,但他们再也玩不过曹操了;反过来看,要是曹操在官渡没玩过袁绍,那他在袁绍面前蹦跶的日子也不长了。输掉了一场战略决战,就算你真的有所悟,有所得,还有什么实际意义?而若所悟所得没有实际意义,那客观来讲它就跟没有所悟所得是一个样。面对战略决战,必须要当胜利者,原因很简单,战略决战,输不起。但若打又打不过,输又输不起,如何对敌?不跟他打不就得了!
这部分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这部分问题马上就牵扯出了下一部分问题。战略决战是一锤定音之战,哪是随随便便一场仗能拿来比的?一个军人一生中要面临多少场战斗,战斗力的战略决战又能有多少?
我们可以搬出这条定律来帮助我们的理解。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原文为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百度百科
套到我们“打仗”的情景里去,可能随随便便一场仗,突然就变成了战略决战了;复杂的情势中总是隐藏着灾难级别的变数,若是不想让这种东西坑了你,那你就要自己把每一场仗都当成战略决战来对待——你率领你的主力军只是在朝战场走,走着走着突然就跟敌人的主力撞上了;你率领部队杀到,打跑敌人获得了胜利,却在战斗中被敌人瞄中了脑袋,顷刻间将在这场你都没有注意到的对决中死于非命。
谈论这些情况并不是杞人忧天。元龟元年6月28日(1570年8月9日)织田-德川联军在近江国浅井郡姊川河原战胜了浅井-朝仓联军,浅井家此战之后无法挽救地节节败退,直至国土尽失,家主身死。是役史称“姊川之战”——是一场遭遇战。


另一个版本的姊川合战军势图
双方一开始都是这种阵型,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歪打正着,不言自明。这完全有可能:你带着兵士,出了城,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跟敌人主力打起来了。
而“死于非命”的例子更是有,马伦哥战役的德赛和特拉法加海战的纳尔逊,二者都是带兵打了胜仗,却被对面的子弹一击毙命——仗打赢了,但是你人呢?
回到墨菲定律上。战斗不是小学算术题,它绝不只有一种打法,而把所有可能的打法拎出来,必定有起码一种打法会让你被拖进战略决战,无论是关乎战场还是关乎生命。既然存在着这种可能,那么每次战斗实际上都是一把赌博,就算你被拖进了决战的几率只有1%,但一旦你真摊上了那1%,你输不起、不能输的可能性就是100%。所以,为了尽量减小自己摊上这1%的几率,我们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压制这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决定动手,就要尽全力确保自己能成功。然而如果在摊上了那1%的情况下你根本打不过呢?不如在当初想好,压根就别迈出那开战的第一步。
“失败既不会让你有所得,也不能让你有所悟。要么当胜利者,要么根本别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