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答题模板!最强最全!作用题?小说散文!【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

2022-12-14 12:56 作者:月亮弯弯水中央  | 我要投稿

最常考的题型有两种,作用题,人物题。


做题思路:先看提干,用大白话解释一下,填入对应模板,对照标准答案进行修改,循环做题反复修正。


作用题专业话术

某个人,某件事儿,某个物,某句话,有什么好处,作用,用意,效果

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真实意思是如何理解作者这么安排)

分析某某是某某


出现以上话术80%都是作用题。


作用题简单举例

本文将渔夫拒剑中的渔夫义士身份,替换成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通过最后的效果两个字儿,可以判断出这是作用题,抓完题干之后用白话翻译。


原本渔夫和伍子胥都是英雄人物,现在把一个英雄人物变成小人物,那么相对来说情节会更加集中在伍子胥身上,增加伍子胥的个人特质,本文也更有现实意义,更具真实性。


最后就是对照标准答案修改了(如果将渔夫换成义士,就说它更具传奇色彩即可)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次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手法有什么效果?


它已经明确告知你,他使用了怎样的手法,问的是有怎样的效果,由此判断,这是一道作用题,然后抓关键词多处,回原文中对照出处。


1:三次重复石头,渲染紧张气氛,定下基调,揭示剧本中环境的作用。

2:来了来了,把听众吓了一跳,揭示对剧本听众的吸引作用,以及扣人心弦,设置悬念的效果。

3:三次问有人吗?没有,依旧是吸引小说中的听众,和渲染情节氛围的作用。

4:三次石头门,再次渲染紧张的气氛,扣人心弦,吸引小说中的听众。


回去再抓关键词王木匠,他是书中的人物,那么他讲小说的这种方式效果,就不关乎本文了。

关乎的是小说中的剧本,是小说中的听众,王木匠在小说里讲这个剧本,对小说听众有什么作用?


标准答案:具有渲染效果(关键在于是渲染小说中剧本的气氛而不是小说本体。)

把故事讲的更充分(有助于王木匠讲的更充分)

具有延宕(近义词为拖延,使用手法是在主角相杀最激烈时,话锋一转,讲配角甜甜的恋爱了,看似拖延了进度,实际上观众会更加在意主角相杀后的结局。)

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吸引听众好奇心和注意力。

属于情节作用题,其实只要理解延宕这个词的用法,就能很快归类,所以在这儿特地给大家写出来。


本文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抓关键词,好处,也是作用题。


本文多次提到板凳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不要被细节迷惑,他问的是作用,关键词是板凳的用意,还是作用题。


作用题困难举例


作者为何如此安排?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举例,奇哥之前喝了一口水,奇哥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这也就是问奇哥喝水有什么好处?我们只要答出喝水的好处就行,还是作用题。


我和小秀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明明没去,作者非要在标题说去了,那他为什么非要说去了?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属于作用题。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举例,奇哥在讲形式上花费了大量口舌,那有什么作用呢?

还是作用题,要写花费大量口舌为我们讲课,从而让教学内容细致入微,活泼生动,同理,花费大量笔墨描写饮食,让文中色香味俱全一一展现出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作者访问小白村,为什么会想到小红?请谈谈你的看法。


部分同学会把为什么想到小红,理解成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实际他的问题是,小说主人公为什么在小白村想到小红?


这就像在问你,七月与安生中,七月看到安生挂在外面的内衣,为什么怀疑她和男友有奸情一样。

如答:这能增加全文冲突色彩,预示了三人关系的改变,答题方向就错了,因为他属于情节概括题。

要答:因为七月之前看见安生和她男友暧昧不清,所以怀疑。


同理,小说主人公去小白村,为什么会想到小红?也是让你概括,主人公之前经历了什么,让他想到小红。


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的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首先确认王超杰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和上题有类似之处,然后从他为什么“选择”这个唱段进行分析。

比方说,琅琊榜中梅长苏为什么要“选择”复仇,而不是浪迹天涯?

要答他心里的变化,过往对他的创伤,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等,而不是说,作者就这么安排的,不然全文不成立。


好多小说作者就有这个毛病,人物立不住,实际就这个原因,光想着情节要有用,想着性格要讨好观众,结果自己写的人,自己都答不上这种题……

这属于人物心里概括题。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同文学作品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他只有1/8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述了这露出的1/8,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首先抓关键词效果,分类到作用题,然后是请据此“说明”情节安排,也就是让你说出情节是怎么安排的,安排了什么?判断这是一道情节概括题。


按照冰山理论,他露出的这些情节就是1/8,据此,也就是根据这1/8来分析。

剩下的7/8就是前传和后传的区别,是剧情交叉点之前或之后。

这1/8一共讲了两件事,一个是越野滑雪,一个是二人喝酒,那么没写的事情就是在相遇之前,或者分开之后,作用是留有余味和想象空间。

属于半道情节概括加半道作用题,其实我很怀疑情节概括和探究题是一个意思……


标准答案


小说的情节是两个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情节概括)

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1/8,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滑雪之外的生活(没说的都是7/8,也就是前传后传或外传,我真的觉得情节概括就是探究题,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大佬给我解答一下……)


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讲述作用)


某某是某某


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举例:水杯是理解奇哥的钥匙,那就代表着水杯对奇哥有着意义非凡的作用,这水杯起到什么作用,就是答题方向。


按我个人理解,首先,抓关键词,临终遗言是钥匙,钥匙等于线索,线索等于情节,既然是理解本文的钥匙,那就是贯穿本文的线索,那作用题就显而易见了,就是问你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嘛。

不能因为临终遗言中有几句抒情的话,就把它定义为主旨概括题,因为临终遗言已经被定义为钥匙,那么这把钥匙可以开启怎样的锁?

我觉得我这样一说,大家就可以理解了,他问的是钥匙有什么用,那就还是作用题,它不是概括题,他拥有主旨概括的作用,但它不是概括题。


标准答案: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抓关键词,理解题干)

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环境作用)

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揭示主旨的作用)


临终遗言是贯穿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对情节的作用)

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对思想情感的作用)


答题方向,以下左边是小说,右边是散文


人物/对象

情节/结构(对读者的作用包含其中)

环境/背景

主旨/情感


答题方向之人物篇


无论是什么样的作用题,只要对于人物来说无外乎以下三种。

塑造了人物的形象,性格,心理,情节对于人物有什么作用?


烘托了人物形象,心理,性格,环境对于人物有什么作用?


突出(主要手法有对比,类比,衬托)人物形象,性格,心理,配角人物对主角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塑造与烘托的区别


举例:使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


三人见一恶霸欺负少女,两人不管,一人管,这情节就突出了那个管的人保护弱小的人物形象。


举例:使用衬托的手法来烘托人物


东施效颦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耳闻,这就是经典的用烘托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东施越是模仿,就越是衬托的西施美丽。


对比和烘托是找不同点,类比是找相同点,比如:刘禹锡在《陋室铭》类比手法的运用: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鸣。

在这简单解释一下,具体请看奇哥之前的视频。


答题方向之情节篇


人物对于情节的作用分两种

1是见证者(叙述者)吃瓜群众加说书人

2是推动者,没他故事不成立


环境对读者产生的作用,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时间推移。

情节对读者产生的作用,吸引读者,设置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留有余味和想象空间。


答题方向之环境篇


环境对本文产生了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的艺术效果。

塑造了典型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答题方向之主旨篇


深化主旨(细致入微)

升华主旨(开阔格局)

抒发情感/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传奇色彩


埋伏笔和作铺垫的区别


伏笔间隔时间长,可以开头埋伏笔,结尾呼应上,作用是深化主旨。

铺垫不行,必须紧接着就呼应上,作用是让文章更流畅自然,不突兀。

答题模板!最强最全!作用题?小说散文!【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