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生活是美好的
2021年南师附中高三上12月月考作文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契诃夫在《生活是美好的》一文中这样说:生活是极不愉快的玩笑,不过要使它美好却也不很难。为了做到这点,光是中头彩赢二十万卢布,得个“白鹰”勋章,娶个漂亮女人,以好人出名,还是不够的——这些福分都是无常的,而且也很容易习惯。为了不断地感到幸福,那就需要:一、善于满足现状:二、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本可以更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篇目一】
为生活上色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倘若生活的底色是悲伤的,想让它美好却也不是很难。契诃夫在《生活是美好的》一书中便提出两条妙计:一、满足现状;二,意识到事情原本会更糟,让我们为生活抹上更缤纷的色彩。
王尔德曾言:“生活中两大悲哀,一是得不到想要的,二是得到想要的。契诃夫的想法与他如出一辙,他认为生活的不愉快源于福分无常,也源于人们总将快乐视作理所当然。所以只有用正确合理的心态去面对得失,才能纵享幸福人生。
而满足现状,知足常乐,便是让我们重新珍视这看似“应得”的快乐。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的赞扬不仅是针对颜回的君子风度,更是对他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称颂。倘若颜回身居陋巷,他一定会满足于陋巷的安定,一箪食的美味以及一瓢饮的可口,进而继续打磨他的君子品行。知足常乐应是为生活上色的基本功。
可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住地想向前看,看到别人的鲜衣怒马,再看看自己的一箪食,一瓢饮。任何人便会不禁生出羡慕之情,渴望更好的生活,生活的画布便又变得悲伤和单调。
其实,我们不必总向前看,人人争上游,适时向后看,记住事情本可以更糟。如此,我们会更为珍惜垂青自己的那些福分,从而使对生活的态度更为乐观美好。
杨绛先生曾说:“你站在台阶上,向上看,总有人俯视你,向下看,也总有人仰视你,你应找好自己的位置。”人外有人,雨滴既落在好人的田地中,也落在坏人的田地中,无论你怎样觉得不公,都无济无事。你应当庆幸自已原本会颗粒无收,而今却有充沛的雨水。意识到自己的幸运原不属于自己,想象那些福分都不眷顾你的糟糕情景,那让你更明白生活之可贵。不过确实的美好总是生活画面上最明亮的色彩。
但是,向后看并不是幸灾乐祸,没有人是一片孤岛,你的幸运恰恰是别人的不幸。你没想的糟糕情景恰恰是别人的生活。托尔斯泰曾说“人生的价值并不用时间衡量,而用深度衡量。”面对那些在你身后的人,为何不伸出手,扶着他们前进,生活本是不愉快的玩笑,但如果人人只顾自己,只想着自己的一方天地,那便是一场悲剧。
满足现状,没想更坏的。可是你手中那支画笔愿意为黑白的生活染上缤纷的色彩吗?或许,有时候,为他人的生活涂上两笔,能让你的生活更加绚丽。
【篇目二】
善知足,享常乐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善知足,享常乐》。
俗话说:“知足常乐”就是为自知满足则必常快乐。作家契诃夫眼中的知足只需要做好的两件事:一是满足于现状:二是很高兴感到事情原本可以更糟。而在如今这个科技化、信息化的新时代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追求名利、财富等患得患失的东西却忘却了什么叫做知足。
不知足常悲。追逐名利财富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而他们原本也只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让自己更加快乐,可现实上他们却在追寻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本的快乐。哪怕后来成功拥有了名利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很多人为了名利而放下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直到后来才明白,这些都是人生中真谛。但都已经一去不复返,才知悔恨。所以我说,不知足的人常常不快乐也!
而知足者,常乐也。因为知足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不同的生活姿态。苏轼虽然仕途不顺,但他却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他没有抱怨自己活得多么糟糕。反而如此的乐观旷达,这又怎能不令人佩服?所以,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
那我们怎样从生活中汲取知足呢?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就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而时过千年的一所大学里,有这样一个人,他腼腆地表达,朴素的穿着,略为凌乱的短发和手中的三个馒头,一瓶水。他就是数学家韦东奕,我们亲切地称他为“韦神”,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像他这样的人,发个财,逐个名利,岂不是太容易了?在他眼里,每天三餐的三个馒头和一瓶水就是他最大的满足,每天能够将自己投入到研究数学中,就是他最大的知足。新时代背景下的我们,就应该像韦东奕一样,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而努力,为了已经拥有的而感到知足。
慢也好,快也好,适合自己前进的步伐就好。我们身边不乏有绚烂的风景,美好的人和事,只是我们不曾为此停留罢了,因此我们要学会知足,才能享受常乐。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目三】
幸福求诸己
幸福的内驱力不在于外界有多么美好,而在于自身的审视与审查。简单来说,幸福并非求诸人,而是求诸己。
契诃夫在《生活是美好的》一文中这样说过“为了不断地感到幸福,那就需要:一、善于满足现状;二、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本可以更糟。”听起来似乎与普世的想法并不一致,既不是追寻金钱、名誉地位这样的东西,也不苛求于什么精神上的统领地位。仅仅是转变思想,甚至是“安于现状”便可以达到幸福的彼岸吗?
为了解答这样的疑问,我愿意把它概括为一种“自嘲精神”:这不是一种自我解构的方式,而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对于现处的环境的欣赏和感恩带来了幸福和舒适。正如契诃夫自己所言,有一些福分是无常的,而且也很容易习惯。那么,一味地追求这些“福分”,所导致的只能是不停陷入得与失,习惯和贪婪之间的困境,从而陷入斤斤计较的世俗之心中,反而忽视了生活本身的美好。
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很多书中都得到了启示。守财奴葛朗台,追逐金钱和财富,对家人和自己的吝啬令人嫌厌,难道他因家财万贯而深受幸福之神的眷顾了吗?答案很明确是否定的。在《月亮与六便士》中,那些不能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众人,看似身居上层社会,声望财富、娇妻美子无一不有,但这些福分让他们真正感到富足了吗?精神上的空虚和日复一日的内耗仍包围着他们。由此可见,幸福并不在于外界使你拥有的一切,他们不过是依存于世的手段和途径,看似尽善尽美的事物背后往往蕴藏着无法追寻的困境,他们随时可以被夺走,又或是无法填补你愈发难填的欲望的沟壑,这些“美好”反而成为了枷锁。
那么,“自嘲精神”的作用就有了体现。我们把这种精神,定义为对已有生活的体察,感悟身边世界的美好。无论身处何种境界,只需要用心体味现实的幸运,甚至用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填补不幸的事实。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自我宽慰,其实更反映了我们自身的取舍和人生态度。与其让贪恋和拥有填充自己,不如学会满足并对已失去的坦然再见,对未失去的一切心生祝福。如此,美好或幸福之神才有可能眷顾我们。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自己无论顺境或逆境,都保有内心的富足,并把幸福的真正秘钥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最后所追究的,其实是体现我们对于自己内心的审查:是否有不沉溺于外物的清醒和不畏惧失去和平淡的勇气。
对于这个“极不愉快的玩笑”,我们似乎一直都在往前追赶者,渴望自己有一天足够幸运,名利家庭、声望荣誉都能不请自来。这些看似齐全的,能够实现美好人生的要素,却最终未必能迎来心中幻想的世界。在这个时候,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停下来,慢下来,看看手中之物或是背后风景,然后感恩自己,幸福求诸己。我即幸福本身,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