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作品选P6
【菉竹山房】 https://b23.tv/bDV8ahg
作家作品
●吴组缃,二十世纪我国著名的作家。 ●小说、散文大多取材于家乡安徽泾(京)县茂林。他的 《箓竹山房》、
《一千八百担》
、《天下太平》和《樊家铺》等短篇小说,在文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
作品反映安徽泾(京)县茂林一带农村经济破产、民不聊生的现实,对黑暗势力进行了鞭挞,对底层人民寄予同情。
●熟知当地人的喜怒哀乐,写的十分传神,是典型的“乡土文学” ●他的作品在语言、对话中采用了许多当地的方言,描写的对象也能在茂林一带找到原型。他对茂林一带的方言有种“偏爱”,是一种文化层次较高、含义深刻、比喻生动而又大众化和通俗型的语言。 ●小说解剖社会人生刻骨见血,写作态度态度 严谨,被茅盾赞为文学“生力军”,并预言他“是一位前途无限的大作家”。
文章内容
●讲述了我与新婚妻子从城市到老家,受二姑姑的邀请,到二姑姑家探亲居住,住在菉竹山房。 ●二姑姑年轻时曾与一个聪明的门生相恋幽会不幸的是,在“赴南京应考”途中“翻船身亡”。 ●19岁的二姑姑闻耗自缢,被救活。抱着灵牌做了新娘,一直孤寂地生活在“一丝阳光也晒不下来”的灰暗阴森的菉竹山房里 ●二姑姑和丫头兰花的行为古怪,把“蝙蝠”叫“福公公”,“燕子”叫“青姑娘”。 ●我初见二姑姑,感觉她老迈,“苍白皱摺的它脸没多少表情。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步法,和她老人家的脸庞同一调子:阴暗,凄苦,迟钝。" ●房子一种与陈腐的土木之气混合的霉气。丫头兰花陪二姑姑住守二十多年。 ●晚上天气突变,使本就有些“鬼气”的菉竹山房气氛更加阴森可怖。 夫妇俩谈起《聊斋》的故事来。恐怖的情状让夫妇俩辗转难眠。“月光透过百叶窗,映照得满屋凄幽。飒飒的风摇竹声后,忽然听得窗外有脚步之声……低沉的戚戚声,如鬼低诉” ●高潮爆发了:女鬼现形了。 “我”壮起胆子,推门而去,“门外的两个女鬼竟是二姑姑和兰花。原来他们在门外偷听窥视新婚夫妇房中的生活!
内容分析
●小说以现代文明青年的视角叙述二姑姑的悲惨故事。二姑姑年轻时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她逾越封建礼教的行为招来悲惨结局。 ●一个女子,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当她与才子少年相爱时,甚或心中萌发爱的念头时,就可能已经注定其爱情的悲剧性 ●当喜欢的人落水而亡后,她抱着灵牌成亲,从此与丫鬟兰花一起生活在阴森可怕如坟墓般的箓竹山房里,整日与“鬼”为伴。 ●小说强烈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 ●小说的深远意义在于,两个“女鬼” 二姑姑和 兰花偷听年轻夫妻的两性生活的行为,表明了人性在被压制二十多年后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箓竹山房》的悲剧是恋爱、婚姻悲剧 ●
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小说艺术地控诉了封建传统文化、封建制度对人性和人的生命价值的漠视与摧残,是封建礼教“吃人”历史的又一个铁证。
●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只是社会的附属,对其所遭受的一切不公正和不平等,只能独自承受,默默地等待被“吃”---要么是身体的毁灭,要么是灵魂的扭曲! ●在封建社会中,自由恋爱是绝对的禁区。在封建礼教观念如空气般笼罩大地的环境里,在重重的重压中,他们能冲破阻力成为有名分关系的夫妇吗?二姑姑虽然嫁进了菉竹山房,但从少年翻船身亡那一刻,在封建宗法伦理观念中她也死了,是个活着的死人 ●少年死了,她的希望也就破灭了,正常人生也结束了。这是一种人力无法改变的真正绝望的悲哀。二姑姑在枯寂阴暗的老宅中销蚀尽青春年华。这是封建社会和礼教造成的悲剧 ●即使是经历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但是有两千多年封建发展史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封建传统思想的堡垒依然顽固。
分析作品以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表现悲?剧的艺术特色
。 ●小说并不在爱情悲剧的故事上多化笔墨,而是着力于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 ●菉竹山房的住宅环境不仅是二姑姑悲惨命运的见证,更是她悲惨命运的象征。 ●陪着她住在这座大屋里二十多年的丫头兰花,深情也同样凄幽。陪伴她们的还有壁虎、蝙蝠和燕子,在兰花轻唤燕子的悠悠长叹里,细致入微地渲染出她们的孤独和寂寞。古墓似的环境形成了墓中人似的性格。气氛的渲染烘托,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制、扭曲与摧残。 ●锁闭、尘封的大屋,散发陈腐的气息笼罩着神秘恐怖的氛围,主人阴郁的神情和低幽的语调,这是阴暗死寂的坟墓,二姑姑是一具幽灵。 ●在精神上以“鬼”为伴的细节描写,表现二姑姑孤寂的绝望的悲哀。 ●弥漫在菉竹山房里的这种阴森的气氛,在最后得到充分的渲染,外面“雨声虫声风弄竹声合奏起一支凄戾的交响曲”;远处二姑姑和兰花低幽地念着晚经;墙壁悬挂的《钟馗捉鬼图》上那个鬼,仿佛“栩栩欲活”;接着窗外轻微的脚步声,突然窗上露出“鬼脸” 把菉竹山房鬼气阴森的气氛进一步推向了高峰,小说对环境气氛的大肆渲染目的在于写 人,因为人和环境是“相协调”的,这样就写出了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而形成的墓中人似的 性格特征,揭示出畸形社会条件下病态的人生。
简析:结尾"窥房"在人物刻划和艺术结构上的作用。
●“窥房”在结构上是承接前文,把前文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渲染到极致;又是转折,极致后必有转折,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原来窥房的是女主人公--二姑姑。 ●“窥房”的结尾在艺术上出奇制胜,有画龙点睛之妙。同时表明了人性在被压制 二十多年后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事达到高潮后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窥房"将小说前文渲染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森森鬼气推到了极致,又突然逆转,来窥房的是二姑姑主仆。这一结局,在艺术上出奇制胜,在思想上发人深省。在人物刻划上,“窥房”是对人物内心奥秘的深刻的揭示。 ●不是加深表现人物的鬼气,是揭示鬼气后面的人性。长辈,偷看年轻的晚辈的夜生活,似乎心理很不正常,但却符合人性的情理。 ●二姑姑形成了阴暗凄淡的墓中人似的性格,但内心深处,潜伏着对人的正常生活的向往,而且强烈,“窥房”就是人性的特殊表现。
小说叙事角度
1.小说采用了一对受过现代文明教育“我”的叙事视角,由去看望二姑姑带出对她过去故事的叙述,进入菉竹山房后直接描写了二姑姑枯寂绝望的现实生活。 2.小说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二姑姑的悲惨遭遇,而是把它浓缩在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中,集中写二姑姑在坟墓的生活中仍不失对正当人生的向往。有利于表达主题,且把二姑姑二十多年来如何遭受人性煎熬的痛苦作为空白留给读者去思考。 3.以“我”这第一人称的讲述、活动为中心线索,描绘出二姑姑的独特形象。“我”与阿圆新婚回到家乡,知道二姑姑“传了口信来”,要小两口去她那儿住些时候”。 4.以“我”的回忆,二姑姑的婚姻、恋爱故事去菉竹山房的路上、山房中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的情节线。 5.这条线突现了二姑姑,少女时期的纯真,无可奈何,老年时期的冷言冷语、痴迷以及偷窥不成等情节,使得二姑姑形象栩栩如生。二姑姑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我”来烘托、渲染,构成了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 BV1uJ411k7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