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安分的肠道“原住民”——隐藏“杀手”艰难梭菌

2023-03-14 17:13 作者:恒泰善行  | 我要投稿

微生物与人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些微生物既是肠道的原住民,又是导致严重疾病的源头。

艰难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但当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时,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耐药的艰难梭菌大量生长繁殖,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伪膜性肠炎等疾病。其引发的感染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重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艰难梭菌感染


 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difficile,C. difficile),艰难梭菌因过度繁殖并分泌毒素进而引发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CDI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腹痛、发热等,严重者可引发伪膜性肠炎,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有研究报道,临床上约10-25%的抗生素相关腹泻、50-75%的抗菌药物相关性结肠炎和90-100%伪膜性肠炎是由CDI引起的。

CDI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腹痛、发热等,严重者可引发伪膜性肠炎,也可进一步发展为中毒性巨结肠、肠道穿孔、脓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艰难梭菌可形成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耐受力的孢子,代谢产物呈多样化趋势,有的有毒性而有的则无毒,但无论是否带毒都可以稳定的在人体内无症状存在。寄生于正常人肠道内的艰难梭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属于机会致病菌。当接触到肠道中的初级胆汁酸后,艰难梭菌会滋生。在没有正常微生物群定植抵抗的情况下,该病原体会定植于结肠并产生毒素。这些毒素会抑制宿主细胞的肌动蛋白聚合,导致细胞死亡。随后,艰难梭菌细胞可以在肠道内孢子化,并通过腹泻排出体外。

艰难梭菌产的孢子可以在体外存活很长时间,并且可以耐受乙醇和紫外线等物理或化学消毒剂,导致其在医院环境长期存在并传播,造成院内感染。艰难梭菌是否能够引发疾病,取决于肠道菌群的健康程度,这也会使很多无症状的人群成为传播的载体,使感染有可能成为爆发状态。

21世纪初随着耐药菌株,高毒力菌株(BI/NAPI/027)的出现,CDI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升高,在北美、澳大利亚及欧洲等国家出现了地区播散性暴发流行。2019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将CD列为对公共卫生健康威胁级别最高的“极危(Urgent)”等级。虽然医疗防疫水平不断提高,但CDI问题仍然十分棘手,由高产毒株引起的CD相关性腹泻在儿童人群中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且在较多国家和地区引起院内爆发流行。CDI感染率每年仍然保持4%以上的增长,每年约有453000例CDI、83000例复发及29300例死亡。在抗生素使用没有严格规范化的我国,艰难梭菌感染威胁着人们生命健康。



如何预防?


1.合理使用抗生素:

老年人、医疗机构人员以及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人最容易患 CDI。头孢类和喹诺酮类是CDI风险较大抗菌药物,应限制使用。需要时可用氨基糖苷类和青霉素类替代。确有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尽量口服给药。限制外科预防用药,尽可能单剂使用。

CDI 通常采用抗生素治疗,据估计,在初次感染的前 30 天内,CDI 的复发率为 13.5%,死亡率为 1.3%。近年来,CDI 已经成为活菌制剂的一个重要治疗目标

2.手卫生和个人防护:

含酒精洗手液对清除艰难梭菌无效,应使用肥皂和水清洗。护理腹泻患者时应戴手套和围裙,用含氯消毒剂清洁该污染区。

3.管理:

隔离或集中管理腹泻患者。有艰难梭菌定植者仍可排菌污染环境,应管理有CDI风险的全部患者。

若有长时间腹痛腹泻症状患者,应当及时就医。



关注恒泰善行公众号,获取每日健康资讯

不安分的肠道“原住民”——隐藏“杀手”艰难梭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