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一名的孩子,教辅用的是哪些?新学期从一本实用教辅开始。
我是专注阅读理解教研9年的马老师!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小学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提分干货!
语文,和英语一样,是一门语言。语言,包含四门技能,听、说、读、写。在咱们的应试教育中,汉语,是母语,所以不考听、说,只考读、写。
读,是阅读;写,是写作。比如深圳中考语文试卷,总分120分,阅读占47分,写作占45分。写作,只要不是严重跑题,字迹工整,拉开差距并不大,能拉开差距最大的就是阅读。
所以,学好语文,其实就是学好阅读,所谓“得阅读者得语文”,就是如此而来。

阅读主要又分为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其实最难拿分的就是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也叫记叙文阅读。
阅读理解难在哪里? 难在3方面:
文章难
考题难
解题难
如何突破三大难题呢?
关键只有一个,吃透基础概念。

概念吃不透,会怎样呢?
一、你无法把握文章大意,读不懂文章中心,即使答题模板背得烂熟,也应用不上。
比如我讲解过的一篇文章《萤火一万年》,很多孩子看了真的是一头雾水。

二、你读不懂考题,判断不了题型,也就匹配不了对应的解题方法。例如下面这些考题,都是历年的中考真题,你问问孩子,能准确判断出它对应的考点题型吗?
1.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分)
2.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3分)
3. 小说最后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 小说最后一句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赏析。(6 分)
5. 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6. 划线句中的“纱巾”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一张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有什么值得珍藏的?请谈谈你的理解。表达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3分)
7. 设置悬念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大特色,请找出其中的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8. 中国喜欢用“草蛇灰线”的技法,前后情节往往有一定照应,前文为后文埋下伏笔,试在文中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9. 文章中有好几处地方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10. 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4分)
11. 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3分)
12. 本文选材典型,以小见大,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13. 第⑯段米哈伊尔发现那两座雕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外星生物,前文对此其实早已有多处暗示,请简述其中三处。
那如何吃透基础概念呢?
不用担心,我已经帮你把小学和初中阅读理解必考的所有的概念整理到了这一本书中了⬇️
而且,还匹配了视频课,通俗易懂,不需要死记硬背,我的学生读完以后就可以彻底理解和掌握,可以入手一本,赶紧让孩子学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