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经》阐释三 闻道(从实体→主体→主体的物and物的主体)

真正达到德,而合于道的人,就勤勉的不断去践行就道(现实的行动),有所认识,但并未将德(行动的必然,必然的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人。就会半信半疑,一会儿施行,一会儿不施行(大部分有所觉悟的人的一开始的状态)。没有反思的人(从于意识形态控制的人),听到了道,就只会哈哈大笑,如果连没有反思的人都可以知道道是什么,到也就没办法称为道了。
所以某些人别刚看了一点点理论,就以为自己啥都懂,就是最傻的人才会这么想,你只是在享乐这些理论而已。。。
古谚语:
光明的道好似昏暗,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这里就不属于德的范畴,而是通过德可以认识的范畴。这里的道是那个最纯粹的存在的不同阶段(扬弃)的表现。这也是从道过渡到德,从实体(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过到人(主体)的过程。
实体的内在分裂,表现出的一片混乱,只是他前进的一环罢了,必将由主体来引导。他必将走向主体(实际上,这里是有点错误的,但是目前可以先这么理解,因为实体主体二分最终也会被扬弃掉)
尚德如浴,大白如辱(黑),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懈怠),至真如渝(容易被改变)
这也是处下之道,真正的可能性就是在于不可能性之中,没有不可能的不可能性(否定之否定),超越于现在的可能性的事物也不会出现。普罗相对于布是
不足,辱,输,浴的,也正因如此,才有生机。所以在主体侧,必须处下(对象性活动),才能将作为人的物,作为物的人展开,也就是老子接下来要说的
作为德的器的展开:
大方无禺(土山的内凹处,棱角),大器免成(不需要靠外力合成,是自己设立自己),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隐无名(真正的道是不用言语来阐述的)。
何为现实化的展开?就是这样子。才能复归于道。
只有合于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