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数据相关职位面试干货|心态篇
又是一年毕业季了,希望各位同学已经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这几年做应届生求职就业辅导,深感就业确实是一年比一年难。总结了一些经验放在这里,希望能帮到有缘的同学吧。
面试失败是常态,不必焦虑
带应届生的的求职辅导课程已经快五年了,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学生,面对竞争压力,将近八成的同学都存在很明显的焦虑情绪,尤其是那些背景优秀但是却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的同学尤为明显。
这几年逐渐感觉,一届学生比一届学生焦虑,22年的学生尤其突出,已经到了焦虑的另一个极端,一些人焦虑紧张,另外一些人半躺平放弃治疗了。
非常焦虑的同学一半都是背景相当优秀的同学,觉得面试很受挫的原因,真的只是因为过去作为一个学生,你的经历太顺利了,所以才会觉得求职的四处碰壁非常打击,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要学会转变心态,职场和学生时代的规则玩法是完全不一样的,用学生时代的考试思维来看待求职面试,就把自己坑了。
面试不是考试
“那个XXX远不如我优秀,但是他已经好几个offer了,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好,老师帮我看看简历还能怎么优化。”
这类问题我收到了非常多,往往问这个问题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和突出的,简历非常耀眼,这些学生的简历我看到之后都会在内心默念膜拜大佬。
一个极大的误区就是很多同学在求职的时候会带着考试的心态,觉得求职的优胜者应该是分数高的那个人。因此会有“我没被录用是不是因为我分数还不够高”和“凭什么他分数没我高却录了他”的心态。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幸运的是,在大三找实习的时候,一场面试就教会了我这个道理。因此在我真正求职的时候就少了一些焦虑。
当时是一家知名咨询公司的实习生面试,群面,四个人,纯英文的题目。说实话,作为一个英文天坑,这纯英文的题目我甚至没有完全读懂题目是什么,小组讨论的时候发现不止是我,其他人也没看懂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面试也毫无意外的全员淘汰。
但是当时面试官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是面试,不是考试,我没说你们不可以查手机”。这次面试虽然败得一塌糊涂,但是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了职场和校园的不同。职场要的是你能够解决问题,不是你记住了多少问题的答案,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老板不会在乎你是本来就会还是去百度了一下答案,只在乎你是不是完成了工作。
我不否认面试的考察性质,但是这种考察,和学生时代的笔试题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以学生的考试思维来看,查手机就是作弊。
这种思维的转变,挺难,但是对一个学生而言,这是走入社会至关重要的一步。
决定面试结果的,往往不是“优秀”
我曾经问过学生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现在作为组长,和几个同学组队参加了一个比赛,这个时候,一个远比你牛逼的人问你能不能一起组队,并且这个人很强势,你会同意他加入你的团队么?
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害怕被抢了风头,或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做事,被别人带了节奏。
这个例子就非常显而易见了,在职场中也是如此,不是所有的领导都有魄力去接纳一个远比自己优秀的人才的,尤其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优秀人才。有的时候,你在极力表演自己有多么优秀,但是却让面试官觉得你非常强势锋芒毕露,以后在团队中难以和其他人协同。
除此以外,一个团队就像西游记的师徒几人一样,既需要和事佬,又需要老黄牛,还需要冲锋陷阵的人,在面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不知道对面团队缺少的是什么角色,适合你的那个角色,可能已经有相应的人了,如果录用你,岂不是意味着角色重复了?
面试官搭建团队,需要考虑的东西往往是非常多的,是不是能够胜任只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是不是能够适应这里的企业文化,和团队能不能和谐相处,是不是在老板给的薪酬预算范围内等等,都是决定面试结果的因素。就像我自己,近期在招聘选人的时候会选择半小白而不是资深熟手,因为我知道,资深熟手很大概率会秒辞。
不要琢磨,做自己就好
我不像其他的求职辅导老师,会教你怎么样怎么样比较讨面试官的欢心,比如群面中正确去做第二第三,不要抢C位之类的。我更建议大家在面试的过程中做自己。
一些东西,你可以表演一时,但是不能骗自己一辈子。比如你自己原本是一个喜欢新鲜、耐不住寂寞的人,为了得到某份"好"工作,在面试的时候顺着面试官的喜好和期许,给自己营造了一个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形象,那么你在得到这份工作之后,也很有可能因为做得不开心而离开。
工作就像买鞋子,如果不合脚,难受的还是自己。所以没有必要为了得到某份工作而去刻意迎合面试官的喜好,万一演技高超骗过了面试官,得到了一份本就不适合自己的工作,难受的还是自己。
求职的过程是是双向考察合适不合适,不是面试官对求职者的刻意迎合。如今物质条件优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还不至于窘迫到需要为了一份工作去压抑自己的天性的程度,所以没有必要太刻意地去迎合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