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忘斋食单】大眼儿窝头

2020-08-29 09:40 作者:三风子改  | 我要投稿

一觉醒来,又到了饭点儿。可也没什么想吃的,记得昨天奶奶家蒸了窝头,我带了几个回来放冰箱里。

于是一道素炒窝头就有了。

正巧今天吃着窝头,就来和大家聊聊窝头的事儿。

窝头,也叫窝窝头,是北方的特色面点。之所以叫“窝窝”,是因为这东西不是实心的面坨,下面是个大眼儿,所以才有“大眼儿窝头”的说法。

这东西不算啥好吃的食物。《武林外传》里老白那句“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足以见得此物不是什么美味,往往是穷人家乃至监狱里的充饥食粮。

如果您看过情景喜剧《地下交通站》,必定能对这东西的滋味儿理解得更深刻。过去旧社会穷苦人家吃的窝头是“棒子面窝头”,也就是玉米面做的。捏好形状,下面按出一个大眼儿来,然后上笼屉蒸熟。蒸出来的窝头闻着喷香,黄澄澄金灿灿的一座座小金字塔,可是吃起来就……

过去的玉米面大多是很粗糙的,做出来的窝头口感自然也不会很好。吃着费牙还拉(二声,切割的意思)嗓子,保不齐还有沙子掺在里头,那股牙碜劲儿就甭提了。可是不吃还不成,当时人们都在饥饿与死亡中挣扎,吃好之前首先连吃饱都是问题,他们只有这个了。

但若是仔细考据起来,起初窝头也不是这么“粗”的面点,而是精致的点心。据《乡言解颐》记载,爱窝窝……也就是窝窝头,要“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自粉”,原来这东西最早是糯米点心,还有糖馅儿!想来风味不坏,喜欢甜品的同学不妨再现一下古人的这个做法,记得这东西是富贵人家的心头好,所以名为“御爱窝窝”,简称“爱窝窝”。

而之所以让窝窝头与后世的贫穷印象产生联系,只是因为“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复之”。这颇有些山寨连累正版风评被害的意味。

提起吃窝窝头的岁月,祖辈们往往有很多话要说,那些话也许连着辛酸连着惆怅,或许连着一个个悲惨的故事。

因为窝头这样时代烙印鲜明的食物总能勾起一些回忆,大眼儿窝头嘛,想必一定伴随过很多饥馑岁月,陪伴着我们的祖辈父辈度过那些艰难的日子。

不少老人喜欢“忆苦思甜”,偶尔也会做几次窝头野菜这样的“忆苦饭”。比如我家的爷爷奶奶。

现在家里爷爷奶奶偶尔也会蒸一次窝头,就着大葱蘸酱,我偶尔下班过去蹭饭也跟着吃了几次,却觉得风味不坏。黄灿灿的窝头,暗红且油汪汪的大酱,青绿白碧的鲜葱,这样的构图形成一种粗狂的美感。

玉米面蒸出来的窝头软和喧腾,不用配别的菜,水灵灵的大葱蘸着新出锅热腾腾的肉末炸酱足矣。当然要是来根凉水泡过的黄瓜更好。

这顿饭食纵然粗疏简单,比起百年前的窝头,也已经算是够精致了。

说起吃窝头的门道,以前老北京吃窝头也有不少讲究,最有名的是叫烤窝头片。汪曾祺老先生《寻常茶话》里就写过同为午门博物馆同事的“老北京”们一大早去了单位,头一件事就是烧水沏茉莉花茶(老北京管茉莉花叫茶叶花),顺带把窝头片放在火上烤。

烤出来的窝头片香酥香酥的,配着咸菜丝儿,稀粥或者豆汁儿,也算是粗粮细吃的一种做法了。

再比如仿膳饭庄做的栗子面小窝头,那是相当精致的宫廷点心。不得不说这真是风水轮流转,原本精致的“爱窝窝”流入民间成为贫苦人家的果腹之物,后来仿膳做出小窝头又回到了庙堂之间,况且现今窝头也不再是穷酸的代表食物,反而因为粗粮的营养价值而受到推崇,成为健康餐桌的新宠。

其中变迁浮沉,不禁令人感慨。

但我想窝头如此受宠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它营养健康,或者单纯的好吃,更在于它包含的诸多精神财富。

说得大一点,窝头是一系列时代的象征。

吃着窝头,我们的祖辈战胜了无数天灾,几多人祸;吃着窝头,我们的祖辈赶走了吃大米白面的侵略者;吃着窝头,我们的祖辈挨过了贫穷、落后和饥饿;吃着窝头,我们迎接着富足而健康的新生活。

希望窝头的味道能流传下去,连同它承载的那些过往,那些记忆,那些不能被忘却的精神财富,曰“窝头精神”。

当然了,对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而言,好吃健康足矣。

我常常在想等自己年纪大了,吃不动什么山珍海味大鱼大肉的时候,就买二斤精细的棒子面,自己和面自己抟,抟出几个大眼儿窝头上屉蒸,蒸出来一座座金黄的小宝塔。

一杯淡茶,两个窝头,三根大葱,四两豆酱,看五六本闲书,聚七八个老友,放歌纵酒,亦十分逍遥。


【忘斋食单】大眼儿窝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