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备课稿存档

2022-08-29 20:24 作者:春日之酒  | 我要投稿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很美的诗,它的美感来自于对画面的唯美描述,来自于婉转曼妙的声韵之美,也来自于其情绪变化的流畅与转折,尤其是这种转折之中带有一种空灵之美。

首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用一“春”字形容江水,给人一种温暖之感。我们的视线也随着流动的春江汇入了广袤的大海,这时我们看见明月随着潮水从海面升起。作者将月出之景放置在广阔无垠的海面之上,显得壮观华丽,同时也使人胸襟开阔。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宏大广阔的世界。

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所见皆是在月光下浮动的水波,不禁令人联想到“浮光跃金”之景。所谓一月升而千江明,这世上的每一条河流之上都浮动着月光。诗人将这一画面写得宏大且唯美。

前四句已经写了“春江”、“月夜”,很自然地就将人的视线随着曲曲折折的江水引到了“芳甸”之上,被“春江”宛转围绕,在月光笼罩下的“花”也出现了,且是写“花”与“月”融合之景。“霰”是一种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有晶莹剔透之感。以此字形容鲜花之上的月光,下一句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对月光的描写之上。

月光是极不好写的,它其实看不见也摸不着,通常都需要借助外物来表现它的柔美,比如我们之前学过的《荷塘月色》。在这首诗中,诗人就干脆让月光看不见以突出它的空灵之美。月光即是飞霜,月光即是汀上白沙,世间之中仿佛只有皎洁的月光。

这八句的视野从大到小,由远及近,“春江花月夜”五个要素已然全部出现,所有的要素都是连环的、是在流畅的转折之中,表现出委婉曼妙之美。紧接着,诗人便将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皎洁孤月之上。

既然“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空灵至此,自然是有一轮皎然的明月于夜空之上普照世间。那么用“江天一色无纤尘”来形容月色之空灵皎然也是顺理成章之事。月光与天色融为一体,主题也随之发生了转换,通过“问月”推动到人与世界的关系。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与世界什么关系呢?是个体生命的短暂与自然宇宙的永恒之间形成的一种矛盾。

关于这个主题,我们在《赤壁赋》中已有接触,“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短暂的个体生命在面对浩瀚无穷的宇宙之时发出的一声感叹,总体上表现出的是一种相对消极的观念。但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在亘古不变的宇宙面前,个体生命是短暂的。可正因生命短暂,所以才更体现出它的珍贵与美好。我们生活在美好的世间,但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那么我们更需要去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美好。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对于这一句的解读我更喜欢骆玉明先生所说“每一个人都是被这个世界所等待的,世界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你用你的方法去认识了世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法赋予世界以意义,因此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比珍贵的”。虽然我的情绪已经随着月光下的长江而去略有惆怅,但骆玉明先生的话又使我倍感温暖,有种被世界温柔以待的感觉,温暖而又亲切。

从这一句开始,这首诗的主题与画面又发生了一个变化,从对宇宙的追问转移到对人事的关注,转入到了具体的人的生活环境中去。只是这并不是表达某一个具体的人的感受,而是在表达人类某个共同的感受——离愁别绪。

“白云”、“扁舟子”常指漂泊在外的游子,“青枫浦”则是送别的地点。一句“白云一片去悠悠”联想到送别之处“青枫浦上不胜愁”,紧接着发出两个疑问“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既有送别的地点,那就有置身别离之苦的人物——游子与思妇。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紧承上一句的“何处相思明月楼”,行文相当流畅,具有连贯性。“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从思妇的角度来叙述别离相思之苦。我们仿佛能见到闺楼中的女子,满面愁容地望着月光。这月光真是讨厌呀,将玉门帘卷起想让它悄然走开,它却始终不肯;那洒在捣衣砧上的月光,怎么也拂它不去。(“捣衣”也是表现思妇对游子不尽思念之情的常见意象。)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又是一个非常自然美妙的转折,思妇说我愿随着月光穿越这层层障碍去照耀着你,那么这两句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游子的身上。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我觉得这两句既可以是思妇的角度,也可以是游子的角度,总之就是说大雁在夜空中飞翔,它始终在月光之中不能穿越,暗示书信没有办法相互传递,“鱼龙潜跃水成文”也表达是同一种意思,鱼儿跃不出水面只能留下一层层涟漪,无法为我们传信。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可是游子还没有归家。时光也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流动,如今春天也慢慢地流逝了。美好的春日将尽,会让人恍然联想到美好青春、美好生命的流逝,令人不禁产生几分怅惘之情。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水潭中的月亮也西落了,天上的斜月也慢慢下沉藏到了海雾之后,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从傍晚到月出再到月落,我们的画面也从无垠的海洋转换到夜空中的明月,再转移到到思妇游子的身上,最后又回到了无垠的江海之上。“碣石”和“潇湘”分别指北方和南方,这里说出了思妇游子之间的路途之遥远。这样遥远的距离,要归家么?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落月牵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也许趁着夜色匆匆归家,正是为了不辜负那青春与生命。

骆玉明先生说,生命、世界都是美好的,但这份美好是不长久的,可正因为它不长久,所以才会更加美好。

这首诗的主题在婉转曼妙的声韵和转折流畅的画面中变换却不显突兀,在面对短暂生命与永恒宇宙的矛盾时充满了对美好的向往,这是该诗的特别之处。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备课稿存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