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古希腊的成人之道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1HNtC5gKDrTifIJ-VHiUQ?pwd=tvwl
提取码:tvwl

编辑推荐
教化主题鸿篇巨著,德语直译经典重现!
整合大量英文版作者注释和添加译者注释,新增10万字精彩附录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张巍教授作序导读,黄洋、陈嘉映、程炜等众高校学者诚挚推荐
内容简介
《教化:古希腊的成人之道》 原书为三卷本,德文版出版于1934—1947年。第一卷“早期希腊”和第二卷“阿提卡精神的高峰与危机”描述了希腊文化在古风和古典时代的基础、成长和危机,以雅典的崩溃而告终;第三卷“伟大教育家和教育体系的时代”处理了古希腊在柏拉图时代的思想史。在这个时代,希腊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所珍视的一切——国家、权力、自由,但仍然坚持着教化的传统和理念。教化在书中作为研究希腊文化整体的基础,用来解释希腊性格形成的历史过程与他们建构理想人格的思想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该书构成了对整个早期和古典时期希腊教化传统的重要综合性考察和对西方文明基础的深刻而永恒的研究。正如耶格尔所言:“本书不仅面向学界,也面向所有在我们延续数千年的文明陷入今天的生存危机时再次寻找通往希腊文明道路的人。 ”
《教化》德文版和英文版并行,本译本以De Gruyter出版社于1934—1947年出版的三卷德文本为基础,同时整合大量的英文版作者注释和添加了译者注释。除此之外,本书还专门收录了耶格尔晚年所著的 《早期基督教和希腊教化》(Early Christianity and Greek Paideia,哈佛大学出版社,1961年)全文,以及牛津大学教授雅希·埃尔斯纳(Jaś Elsner)的相关评论文章——《教化:古代的概念与现代的接受》[Paideia: Ancient Concept and Modern Reception,Int class trad (2013) 20:136–152]。
作者简介
维尔纳·耶格尔(Werner Jaeger,1888—1961):20世纪著名古典学学者,出生于莱茵普鲁士的洛贝里希。 1911年耶格尔在赫尔曼·迪尔斯的指导下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主题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1914年他被任命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尼采曾任这一教席), 1921年在柏林,他继承了老师维拉莫维茨享有声誉的教席。在随后的15年间,他不仅进行教学、著书和编校,而且积极从事复兴德国19世纪人文主义传统的事业,其间开始着手巨著《教化:古希腊的成人之道》的写作。 1936年,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耶格尔移民美国, 此后相继任职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他的代表作包括《教化:古希腊的成人之道》《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早期基督教与希腊教化》等。
译者简介
王晨,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译作有《古典传统》《黑死病》《金与铁》《论欧洲》《拷问法国大革命》《罗马元老院与人民》《破碎的生活》等。
精彩书评
耶格尔的经典名著Paideia从教育理想和文化理想的独特角度,对希腊文明的特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是*具启发性的希腊文明史著作之一。
——黄洋,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今日的历史学和语文学研究长于细节和局部,却无意也无力驾驭整体。只有采取《教化》那样的宏阔视野,才能让我们重新思索古希腊文化的两个根本问题: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古希腊文化的精神实质?古希腊文化的精神实质有何独一无二之处?
——张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耶格尔的《教化》不仅是一本关于古典希腊的巨著,也是一面关于德国甚至 世纪欧洲文化的镜子。它试图重新全面地解释古典文化的成功并再次唤起学习古代的热情,但伴随着本书写作和出版的实则是战乱、极权和古典文化不可挽回的失败。因此与其说是学术上的成功,不如说是历史的教训,使得《教化》成为一本今天必读的经典之作。
——程炜,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在哲思的开端处,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哲思都与教化相连。教化,paideia,意在培养人品,什么是人,什么是品,这是哲思的根本关怀。耶格尔的这部《教化》深入地阐述了这一根本关怀。展读之际,不禁对当今的哲学感到迷惘、失望。不过,人的精神结构早已改变,不再有仰之如泰山北斗的教化者。在一个人人都是普通人的世代,如何在对话中开展哲思,教化世人、教化自己,还需要更加切合现实的重新思考。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读过的关于希腊的*具启发性的作品。
——伊迪丝·汉密尔顿,《纽约时报》书评
《教化》是为普通读者准备的,它可能是上帝给予教育工作者的礼物,因为它以清晰而吸引人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覆盖希腊社会和文化的核心观念。
——埃德蒙 · 威尔逊,《纽约客》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 言
第二版前言
导 言
第一卷 早期希腊
第二卷 阿提卡精神的高峰与危机
第三卷 伟大教育家和教育体系的时代
附录一 早期基督教与希腊教化
附录二 教化:古代的概念与现代的接受
精彩书摘
所有达到某个发展阶段的民族天生都有开展教育( Erziehung)的欲求。人类集体以教育为原则保持和传播自身的肉体和精神属性。个体在事物的变化中死亡,物种则保持一致。作为有形的造物,动物和人都通过自发的天然繁衍维系本物种。但对于社会和精神的存在形式而言,人类只能通过创造它们时所用的那种力量来保持与传播其本性,即通过有意识的意志和理性。通过这些,人类获得了其他种类的物种所缺乏的活动空间,如果我们在这里排除史前物种变异的假说,仅考虑已知经验世界的话。有意识的培养甚至可以改变人类的身体本性和性格,使其达到更高的能力水平。但人类精神所蕴含的发展可能远为丰富。随着他越来越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他以对内在和外部世界的认知为基础建立了最好的人类存在形式。人类作为肉体和精神存在的本性对其物种形式的保持与传播提出了特别条件,要求对身体和精神做出特别改变, 我们统称其为教育。在人类所实践的教育中同样存在着具有塑造和创造力的自然生命意志(所有活的物种自发地用其传播和保持自身形式),但通过有意识的人类知识和愿望之目的性,这种意志提升到了最高强度。
由此可以得出某种普遍结论:教育首先不是个人的事,它在本质上属于集体事务。集体的特征清楚地显现在个体成员身上,对于作为“政治动物”(ζῷον πολιτικόν)的人类而言,集体是他们全部所作所为的源头,其程度是动物所不具备的。说到集体对其成员的决定性影响,没有哪种活动的效果能强过不断通过教育、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理念塑造新成员个体的努力。任何集体的建立都取决于在本集体适用的成文或不成文法律与规则,用以维系集体自身及其成员。因此,一切教育都是关于人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