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朝圣,五台山上心目清

夫清凉山者,文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华严经》有载,文殊菩萨携万菩萨,常在清凉山,演说妙法。
《清凉山志》亦载:
萦纡盘踞,无非梵行之栖;隐显环币,尽有真人之宅。
虽寒风劲冽,瑞草争芳;积雪夏飞,名花竞发。
白云凝布,夺万里之澄江;杲日东升,见一陂之大海。
此其常境也。
大显通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是五台山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之一。
大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公元75年),相传白马寺建成以后,两位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建起这座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世称“中国第二古寺”,它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
北魏时扩建,称花园寺;唐太宗时重建,易名大华严寺;明太祖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赐名“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再赐“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为大显通寺。

在大显通寺中轴线上,寺前铜塔耸立,七重殿宇布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

大文殊殿是大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1746年(清乾隆11年),系木结构建筑。
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

大雄宝殿是大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
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届时,各寺都有僧人参加。

无量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重檐歇山顶,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雕刻精湛,是中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
外檐砖刻斗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华盖宝顶,殿内供有无量佛。
殿内保存的《华严经》字塔,属稀世珍宝,塔是由长5.7米、宽1.7米的白绫组成一幅七层宝塔图像,回栏曲槛,斗栱华檐,白绫上用蝇头小楷写《华严经》八十卷,共有600043字,它是康熙年间苏州人许德兴用十二年的时间写成的。 在大显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
铜殿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
三座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
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用铜10万斤铸成的。铜殿四周隔扇上棂花图案和壶门花鸟装饰。内壁四面铸满小佛万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文殊菩萨像。

殿前原有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现在有象征西台的“妙观察智塔”与象征北台的“成所作智塔”为原物,其余东台的“大圆镜智塔”、南台的“平等性智塔”和中台的“法界体性智塔”均是1993年复原的新铜塔。

大显通寺最高层的藏经殿,俗称后殿,原放藏经,已辟为文物陈列室。大显通寺是五台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其发展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程,而且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活标本。
寺内除文物建筑本体外,还保存有丰富的佛教艺术珍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林”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供奉释迦摩尼佛真身舍利的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塔身拔地而起凌空高耸,通高56.3米,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将其视为五台山的标志。


文殊发塔,是塔院寺内另一圣境。因塔内供奉有文殊菩萨化现的贫女之发丝,故称为文殊发塔,此塔与大白塔形状相仿,高 6 米有余。
《清凉山志》有载:“ 在塔东侧,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万历年间,方广道人重修见发若金,随人视之不 一。”
五台山塔院寺大藏经阁正中门顶至今挂一木匾,上书清乾隆皇帝御笔绝句一首:
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占地45亩,殿堂楼阁430多间,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
清朝之康熙、乾隆皇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据《广清凉传》卷中记载,灵鹫峰上,“祥云屡兴,圣容频现,古谓之化文殊台”。



善财洞,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台怀镇往黛螺顶上山的半路上,背倚黛螺顶,面临清水河,是传说中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
善财洞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山腰处有一石洞,相传这是善财童子修行之处,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台上圣迹”。


峰峦示鹫岭奇形,远承佛国;
楼阁涌宝王殊相,近现毫端。
曼殊之德,灵迹恒沙。月映千江,有感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