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主动降噪耳机的随笔

2021-05-23 16:47 作者:鬼斧神工119  | 我要投稿

前排提示,此篇文章偏吐槽向,有些干货,但各位看官也可以抱着吃瓜看戏的态度阅读。更多与降噪耳机相关的内容下期视频会详细阐述。以下是正文:

我原本以为随着耳机进入TWS和降噪时代,玄学和吹牛都会少一些。但事实却狠狠打了我的脸,令我诧异的是忽悠的程度丝毫不减HiFi玄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大约从半年多以前我测评某款与x拿合作的耳机开始,到某降噪仓,就陆陆续续有厂家雇佣水军攻击我。让我深深的感到自己太年轻,太简单,有时很幼稚。不过仔细想想,消费类音频市场本就如此,能吹牛绝对不讲实话,也就见怪不怪了。

主动降噪耳机几乎是所有主动降噪产品中技术含量和难度最低的。车载降噪就比耳机降噪复杂很多,难度大很多。举个简单的例子,耳机只有两个声道,并且两边互不干扰。车载降噪的基本配置中,4个门低音+1个低音炮就有五个单元用来降噪,五个单元之间相位相互影响,如何协调单元之间的相位关系就比降噪耳机复杂不止一个数量级。

并且耳机是压力场封闭的,只需要保证单元发出的声音与耳道内噪声反相即可。音箱系统在自由空间内,不同位置的噪声分布是不同的,且车载音响内任意一个单元在车内的响应分布也是不同的并且可能有很大差别,如何协调又比耳机复杂了不止好几个数量级。

车载降噪无法直接采集听音位置的噪声,噪声永远和音乐是混在一起的(如果播放音乐)。有些时候只能通过自适应滤波去解决。通过噪声源采集+传递函数滤波也因为声场分布问题比耳机复杂很多,并且对实时性的要求也对算法挑战很大。车载还有减速坎降噪,我记得奔驰还有碰撞时防止安全气囊爆炸和碰撞剧烈噪声使得耳膜受损的紧急降噪功能。

更别说,以上这些也只是车载ANC。和整车NVH比,耳机那点破事真就像玩具一样。

KOL也好,厂商的Marketing人员也罢,对ANC的理解还停留在这张图上真就别班门弄斧了。

车载DSP芯片多少MIPS算力,功耗多少。耳机那点小体积降噪用的DSP才占多少算力。ADI那些车载和家庭影院常用的DSP芯片,EQ随便加上百段都不喘气的,耳机蓝牙音箱能有个15段EQ都烧高香了。虽然并不绝对,但是比MIPS占用也能看出两者复杂性和技术含量差了多少倍。

况且,目前大部分降噪耳机所采用的降噪芯片供应商最终开放给耳机厂商的调节选项非常有限,很多就只有一个参数可调,有些压根就没发调,拿来直接用。降噪好坏基本取决于降噪芯片供应商的软硬件方案。降噪效果好也只能说明供应商水平厉害。这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降噪耳机市场的同质化趋势。当然,这是研发层面,最终量产降噪耳机的要求确实比非降噪蓝牙耳机和很多HiFi耳机更高,这一点我之前提过,还会在下期视频中详细提及。车载降噪算法和调试都是自研的,只不过用了芯片商的硬件。

最近还很流行一种洗地言论是降噪耳机只要降噪好就行,音质无所谓。

按照手机圈的说法,有个概念叫水桶机。那么降噪耳机想要做没短板的水桶机,音质必然也是很重要的。否则不要声音完全可以去买隔音耳塞,价格便宜效果也不见得比降噪耳机差。


明明有人做的音质更好,如果两者降噪拉不开太大差距为啥要花钱买音质不好的呢?就为了饭圈文化和品牌信仰?况且有不少耳机不但音质一般,降噪效果也一般。

当然,如果耳机价格不贵但是降噪做的很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耳机卖的相对较贵或者官方定位是旗舰但是音质做的不太行,那就不能算很好。至少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举个实际例子吧,BOSE QC35 II现在卖1399就很值得推荐,但它要是2021年还卖2899就说不过去了。漫步者LolliPods Pro卖300多就还算合理,但要是卖999就不值得推荐。这很容。。。很难理解嘛?

更有甚者,我看到说一款售价799的TWS降噪耳机成本有900多。卧槽,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笑的差点呛到嗓子。您这耳机单元是金子做的还是充电盒是金子做的?

车载DSP芯片是AECQ100可靠性标准,同性能成本差不多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两倍。ADI ADAU芯片才多少钱?ADI Sharc才多少钱?

别说900,TWS耳机成本超过100的有几个?举个例子呗?

现在TWS耳机供应链这么透明,底裤都能被别人看穿还在忽悠。我再次向HiFi耳机市场道歉,我也真的高估了某些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和厂商的下限。

那些吹的厉害的做降噪耳机的厂商,啥时候能去做个车载降噪方案。就说同样是做降噪耳机的,BOSE啥时候这么吹过。就算做出来又能怎么样?又不是没人会做。哈曼BOSE松下都做了多少年出了多少产品了。

真要那么神,去这里吹,国家需要你们,做耳机太屈才了~


关于主动降噪耳机的随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