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市摆摊记

半个多月前,得知海门要举办书市的消息,我便充满了期待,并有意识地开始备货。书市开始前一周,又从苏州慢书房补了一批签名书。慢书房老板鹿茸哥深耕书业多年,圈内资源丰富,最近把签名特装书做得风声水起。
“这里面有不少版本是只有我们两家才有的,”鹿茸哥说,“祝贺你大卖!”
8月25日傍晚,书市开启。
不同于北上广深,小城里的图书市集,教辅、童书占绝对主导,这大约也是一种地方特色,谁让咱是“教育之乡”呢。
在书市里,我的书摊显得有那么一点点“另类”,相对而言有些遇冷,但也不乏知音。电视台的摄像小哥,怼着签名书一通拍,边拍边赞:都是好书啊!
到21:30收摊,营业额竟也破千,达到预期。在小城里遇到同频的读书人,是件让人快慰的事。
有了第一天的市场底色,第二天我对书摊进行了调整——撤下文具文创,增加了“女性主义”的主题书籍陈列。我决定任性到底,一心卖书。
这也带来了两极分化的反应。有读者走过书摊,一脸问号:什么是厌女?有读者两眼放光:哇,居然有上野千鹤子!
挺让我意外的是,刚刚上市的新书《父权制与资本积累》,居然很快就卖掉了2本,我有点后悔带少了。
第三天的书摊,延续了第二天的模式,又补充了一些新书。书市即将收官,我的小书摊也迎来了一波小小的爆发,不少读者都贡献了单笔不下5本的“大宗”购物。有即将退休的中学老师,买了《入关》、《走进宋画》、《金瓶梅的艺术》……有本地文史研究者,买了《读书与藏书》、《学随世转:二十世纪中国的史家与史学》、《苦雨斋序跋文》……有摄影家协会的文艺爱好者,买了《天真与自由》、《草间四季》……书摊渐渐瘦身,内心逐渐丰盈。

很感谢这三天的书市,对于一家小书店而言,实实在在的销量就是最好的帮助。这销量离不开主办方的付出,更离不开小城读者的同频共振。在川流的人群里,那些凝神阅读的样子,是最美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