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荀子(二)

2023-08-25 19:21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修身第二 1 看见他人的善行,必须学习然后恭谨自查;看见他人的非善行,应该严肃观察自己反省自己;发现自己有善行,一定坚定不动摇地成为自己身上的好品德;发现自己有非善的行为,必须如同此非善的行为能招灾那样在自己的心中生起痛恨。所以能正确指出我不善行为的人,是我的老师;正确赞赏并支持我的善行的人,是友人;为了讨好我而欢颜巧语的人,是盗窃我善行的贼。 君子因侍奉并光耀师长、亲近友人,以致厌恶那些盗窃善行的贼人;乐于为善永不满足,对别人的劝谏就能引以为戒,这样的人行善却没一点善行,可能吗? 小人的行为是反着来,因为非善行导致周边混乱,还厌恶他人对他非善行的劝导;自己是个不肖之人,还要他人说自己是个贤明之人;因为这帮人的心如虎狼一般贪狠,所以行为就如禽兽一样,还不让别人说他们坏;视那些为讨好自己而欢颜巧语的人为亲友,疏远那些劝谏他非善行为的人,讥笑劝导他行善的话,把忠诚的人当成阻挡他得到好处的贼人,这类人想不被他人灭掉,可能吗? 《诗》 里面说“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大意:叽叽喳喳诋毁,是非不分引悲;善计谋划策略,尔等一概乖悖;非善谋划策略,尔等一一详备。)就是在描述这类人。 2 衡量自己的所作的行为是不是全是善行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调气养生,能达到,你就是另一个彭祖;以修来养育自己使自己强大,你的名字可以和尧、禹并列。能通达适应时势的坚定信念,非常有利于应付身处在贫穷的困境。 人的血气、意志、知虑,能通过礼义来引导的话,则能通达一切物理,人的血气、意志、知虑,不能通过礼义来引导的话,则会出现混乱傲慢;食饮、衣服、居处、动静,能通过礼义来引导的话,则平和节制;食饮、衣服、居处、动静,不能通过礼义来引导的话,则会让身体太过失衡而生病;容貌、态度、进退、趋行,能通过礼义来引导的话,能显出高雅的气质;容貌、态度、进退、趋行,不能通过礼义来引导的话,能让他人感觉出是因为鄙陋庸俗而显得粗野没教养。 所以,人不遵守礼义就无法立足,行事不遵守礼义无法成就,国家不遵守礼义无法安宁。就如《诗》所说的“礼仪卒度,笑语卒获。”(大意:来往规矩有礼,谈笑合乎时宜。) 3 以善行来引导别人称为教授,以善行来与人相处称为和顺;以非善行来讨好别人称为巴结,以非善行来与人相处称为奉承。 是就说是,非就说非是智慧,是说非,非说是是愚痴。毁谤善良的人称为谗言,伤害善良的人称为贼人。是认为是,非认为非称为正直。 窃取他人的财物称为强盗,隐匿自己的行为称为狡诈,造谣称为荒诞,取舍不定称为无常,为了保住自身的利益抛弃道义是最顶级的贼人。 多听人教导知识称为博学,少听人教导称为浅学。见识多称为广博,见识少称为鄙陋。艰难前进称为迟缓,容易忘事称为遗漏。简单有条理称为治理,繁杂而凌乱称为添乱。 4 所谓的治气、养心术:血气刚强的人,需要以柔和的手段来调和;那些有智慧总是能把事情思虑到很深层的人,需要以保持如一不诡变来同化他。 那些勇敢有胆识性格凶暴乖张的人,需要让他们晓得道理使他们的行为顺从道义。 那些行动敏捷毛躁的人,需要教导他们掌握何时动何时止的时机。 那些心胸狭隘气量小的人,需要利用宽宏大量来拓宽他的心胸。 那些卑下、自暴自弃、贪图利益的人,需要利用远大的志向来激励。 那些庸碌平常举止散漫的人,需要良师益友来约束。 那些怠慢他人举止轻浮的人,需要让他们明白这样的行为举止会带来灾祸。 那些保守固执举止谨慎的人,需要利用礼乐来调和,让他们扩展思路去探索。 凡是治气养心之术,最好的途径就是从礼义方面入手,没有比获得老师的教导更好的学习方法,没有比精神集中的学习更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礼义就是所谓的治气、养心术。 5 立志修身的人不会在富贵方面在意,重道义的人对君王、三公不会太看重;注重向内观察自己的人,看淡身外的一切事物。经传说“君子能控制物质,小人被物质控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某件能让自己心安即便这事做下来身体疲惫,也应该去做;某件获得利益少但符合道义的事,应该去做;帮那些昏乱的君王而获得高贵,不如帮那些陷入困境依然实行道义的贤明君王。 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遭受水灾、旱灾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生意,有学问的君子不会因为行道义导致贫穷而怠慢对道义的追求。 6 外表恭谨心怀忠义诚信,遵守礼义行事而真心爱人,这样的人可以横行天下,即便被困在四夷,当地的人也会尊重他;争先去做劳苦的事,把能享乐的事让给他人,端庄诚实有信义,坚守信念遇事能详细审视,这样的人可以横行天下,即便被困在四夷,当地的人也会信任他。 外表一幅高高在上的样子心怀狡诈,精通杨倞、墨翟那套夹杂污秽的学术,这样的人可以横行天下,并在任何地方都能飞黄腾达,当地的人将视他卑贱;苟且懒惰摆脱劳苦的事,不顾一切地争抢享乐的事,不诚实专门行邪僻背理的事,为了满足私欲不顾一切不懂得检束,这样的人可以横行天下,并在任何地方都能飞黄腾达,当地的人没有不讨厌他。 7 走路时小心翼翼,不是因为路上的污泥多;走路低下头,不是因为道路不平;与他人对视先低下头,不是因为害怕对方。这些行为是读书人希望通过它们来修养自己的心,不希望因为一些小事而得罪那些世俗人。 8 良马一天所跑的千里路程,劣马跑十天也能到达。但是如果让劣马跑那种没有尽头的路,永远追逐良马所跑的路程,劣马即便跑断腿、跑折了筋也终身无法企及。 有个固定的距离,虽然千里很远,有些马跑慢一点、有些马跑快一点,有些马先到达终点、有些马慢些到达终点,凭什么说劣马不如良马呢? 不懂得行仁道的人是走没有尽头的路、还是追逐没有极限的路程呢?还是他们也有个固定的终点呢?不讨论“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问题的人(“坚白”当时分公孙龙与墨家。“同异”“有厚无厚”都是惠施提出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们不去思考分析,而是因为君子不去辩论它们,对这类无法验证的问题应该适可而止;作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行为,其实并不是很难,但是君子不作奇奇怪怪的行为,那是因为他们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 所以学人说“我如果迟缓,他人会停下来等我,我会赶紧快走来赶上,那么也就是迟一些到达、或者快速一些到达,有的人先一步到达、有些人晚一步到达,凭什么说不可以到达呢?” 一小步一小步不停的走,即便瘸了脚的鳖也能到千里之外。 一直不停的堆积泥土,也可以堆成一个山丘。 堵住流入江河的水源,开出渠道疏通,即便是江河也会见底。 一匹马前进一匹马要后退,一匹马往左一匹马却往右,六匹这样骏马来拉的车也到达不了目的地。 人的才智是有差别,但是有瘸了脚的鳖和六匹骏马差别这样悬殊吗?为什么瘸了脚的鳖能到达,而六匹骏马拉的车不能到达,没其他的原因,为之与不为之而已。 9 路途虽然不是很远,但不走怎么都到不了 ;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做怎么能成就。 不远不走、事情小不做的人他们闲暇的时间比较多,即便他们很聪明,但也聪明不了别人很多。 10 遵守礼义行事的人,是读书人;意志笃定而且亲身去执行实践的人,是君子;已经明白了所有物理依然不停止思考仁道的人,是圣人。 人要是不遵守礼义,则迷惘;懂得礼义但不去探究礼义的道理,执行起来手忙脚乱;遵循礼义又能探究礼义的道理,执行起来才会泰然自若。 11 礼义是用来端正自己的身心,老师是来纠正学生对礼义道理的理解。 无礼义,用什么来端正自己的身心呢?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我所理解的礼义是正确的? 礼义是规定怎么做然后按照规定去做,就是我们做事的情理符合礼义;老师这么说自己也这么说,那么自己所了知的跟老师一样。情理符合礼义,所了知的跟老师一样,那就是圣人了。因此不遵守礼义,就是没有礼法;不跟随老师学习,就是没有老师教导。不是老师所教导的礼法而自以为是的话,就如瞎子分辨颜色,聋子分辨音律,这样的人除了添乱就是胡作非为还能干什么。所以专心学习的人,就是学习礼义规定;老师,他本身就是尊重礼义遵守礼义执行礼义的标志。《诗》这么说“不识不知, 顺帝之则。”(大意:莫去揣测上天,行事遵循天理。) 端正谨慎顺从长辈,那么可以称为有为的少年;要是再喜欢学习谦逊聪明,那在这个年龄上的人没有一人可以超越他了,年纪不大就已经达到君子的标准了。偷懒怕事,毫无廉耻并且贪图吃喝,这是位没有作为的少年;要是再放荡凶狠而不听从他人规劝,性格阴险凶横不顺从长辈的话,这就是位不祥的少年啊;这种人将来遭受刑罚或被人杀戮是很正常的。 12   尊重年纪大的人,他自然也会得到壮年人的尊敬;不看不起那些固陋无知的人,聪明敏捷的人自然就会来身边聚集;暗中作布施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人,有才华的贤人以及无才华的一般人都会来到他身边。 人要是有这三种品德,即便将来犯了大过失,老天也会帮他平安度过。 13   君子对于如何谋取利益不很在意,那是因为他知道避开利益就是远离祸害,并在这方面早早提防,他也因为惧怕耻辱而避免耻辱,但是君子对追求道义的真理却极为勇敢,不惧怕、不远离。 14   贫穷的君子有远大广博的志向,富贵的君子对人恭谨,君子在闲适时候,外表气质不显懈怠懒惰,因劳动而困倦的时候脸上也不显无精打采,君子不会因为气愤而过分的处罚他人,也不会因为喜欢而过分的给予赞赏。 贫穷的君子有远大广博的志向,是因为他心怀崇高的仁德;富贵的君子对人恭谨,是他利用恭谨来压服盛气凌人;君子在闲适时候,外表气质不显懈怠懒惰,是他理性的方式对待生活;因劳动而困倦的时候脸上也不显无精打采,是他懂礼节;君子不会因为气愤而过分的作出处罚他人,也不会因为喜欢而过分的给予赞赏,是他知道法理胜过自己的情感。 在《尚书·洪范》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 遵王之路。”(大意:不要有所偏爱,而应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为非作歹,而应遵循先王的正路。)这句讲君子的能力是利用公义来战胜私欲。   (修身第二 完)

荀子(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