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角度解读最终幻想14海德林

母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崇高,无私,伟大,只是套用一些高大上的词汇来形容的话,似乎太为宽泛了。
细细想来,在接触过的很多冒险类型的游戏作品中,很少有对母亲这一角色进行过深入的刻画。在一般的作品中,我们更常见的是父女或者父子的组合,父亲身上的男性力量似乎更加符合冒险游戏的主题,强与弱的搭配更加能够体现出儿子或者女儿一角的成长,而母亲,虽然有为母则刚的词汇,但在游戏中似乎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柔弱,温柔之感。而在普罗大众更喜欢的冒险类型的游戏中,一个柔软的角色似乎很难辅助主角的成长。
那么如何在游戏中塑造一个母性的形象呢?相比父亲,母亲这样的角色塑造显然需要花费编剧更多的笔墨,这似乎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在踏入艾欧泽亚大陆的第一刻起,原本坐在陆行鸟篷车上的普通的冒险者,第一次陷入了醉以太的状态,在星海中受到了海德琳的召唤,在此之后便得到了自称星球意志的加护,这便是所有冒险者最初关于海德琳的记忆。
和其他觉醒了超越之力的光之使徒一样,面对艾欧泽亚不断被召唤出的蛮族之神,由于海德琳赋予的加护力量,冒险者一步步成长起来,每一次的战斗,从火神伊芙利特,到究极神兵,,冒险者逐步点亮心中的水晶,最后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光之战士。
毫不客气地说,在这期间,离开了海德琳的加护,冒险者或许在伊芙利特歼灭战之前就被其精炼为信徒了
2.0的光之战士,与海德琳的联系有多少呢,一开始的进入艾欧泽亚的时候听到了海德琳的呼唤,面对伊芙利特时来自她的加护使得冒险者幸免于难,再者便是魔导城最终决战,海德琳以自己的力量从究极神兵中分离出几个元素蛮神,,并以己之力抵挡住了无影的究极魔法,最终帮助冒险者觉醒光之力,击败了盖乌斯以及其代表的加雷马帝国。
此一役也彻底将冒险者推上了大英雄的位置,因为在此前无数次与帝国的冲突战败后,被加雷马称为蛮族的几个城邦,终于是在那名冒险者的带领下击败了有漆黑王狼之称的盖乌斯。
可以说前期主角的冒险,一步步站立成长,建立功名,都离不开海德琳的帮助。
而在前期与海德琳初遇时,还有这样一个小细节。在光之战士听到海德琳的呼唤时,同时出现在海德琳的星海之中的,还有突然借助虚无界传送过来的无影,通过对比后续出场的无影面纹,可以知道这个无影便是深渊祭祀——拉哈布雷亚。
而在此时,冒险者先听到了海德琳的呼唤,即:聆听感受思考。
继而在冒险者身上出现了超越之力的特效,拉哈布雷亚突然显出面纹,像冒险者攻击过来,此时的冒险者便举起手中的武器向拉哈布雷亚反击。
之所以觉得这段剧情有意思,是因为在托托拉克千狱这个副本中,拉哈布雷亚再次现身了,不知道有多少光之战士还记得,拉哈布雷亚在初次见到光之战士的时候,说了当时看起来很奇怪的话,第一段是:我确实对你有浓厚的兴趣,或者说,对你和潜藏在你体内的意志有兴趣吧。
第二段是:你有些过于接近神的领域了。
或许有人会以为拉哈布雷亚的这段话是在说冒险者体内蕴含着的超越之力。但是需要指正的一点就是,拉哈布雷亚再说这两段之前就已经提到了 冒险者果然是拥有那种特殊力量的人,这句话的意思便是,他知道眼前的这个冒险者,和其他他在艾欧泽亚遇到的 一部分 有着加护的人一样,拥有海德琳赋予的超越之力。
光是这样远不能引起无影对于一个光之使徒的兴趣,因此我们可推断,眼前这位光之战士,身上除超越之力以外的东西,让他有了兴趣。。
在拉哈布雷亚与冒险者交谈的间隙,冒险者又再次听到了海德琳的声音,在脑海中的声音里,海德琳称之为黑暗之物。
海德琳的两次声音,均出现在冒险者与拉哈布雷亚的面对面中。有个不得不让人有阴谋论的念头,那便是,一开始是否海德琳和身为无影的拉哈布雷亚都意识到了冒险者体内具有作为古代人的原生灵魂碎片,因此想要争夺对于冒险者的立场呢。
如果带入这个想法,那么回顾两个场景,一个是陆行鸟篷车上,在海德琳的意识海中,以及在千狱中,海德琳,冒险者,和无影均存在。初次看到海德琳存储以太的母水晶,在意识到了无影的闯入后,海德琳立刻精炼了冒险者,赋予了超越之力后,抢在无影有所行动前将冒险者强拉至光之阵营。
而在千狱中,可以看到无影似乎一开始便没有袭击冒险者的意图,想想,以无影的力量,想要毁灭一个普通的冒险者是多么简单,又何必现出真身和冒险者打招呼。在这里,拉哈布雷亚的想法,或许是和海德琳一样想拉拢冒险者,然而连续两次却都被海德琳抢先。
他能分辨出冒险者体内的古代人灵魂,但是由于长久的篡夺肉体和变换容貌,使得他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创伤,这或许也是他无法认出冒险者体内的灵魂来源,但却在刚见到冒险者之后,便说出了他体内隐藏的意志,以及接近神的力量,这恐怕不是描述一个普通光之使徒的华语。
同样的,在5.0的剧情中,关于冒险者身份暗示还有一处,那便是爱梅特赛尔克独坐在塔顶,看到光之战士的时候,意外的发现光之战士的另一重身份,继而发出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的感慨。
从这里也能佐证,作为原生的无影,确实是有感受古代人同伴的能力的。
编剧似乎在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光战身世的线索了。即一开始光之战士就与海德琳以及无影,都是从属于一个类别,只是所在的立场不同罢了。
回到主线内
原本逐步顺利的冒险之旅,却在皇都保卫战后的庆功宴上发生转折。这次的事件,既是整个2.0剧情的转折,同时也在整个大的暗线里透露出一个消息,那便是海德琳自身力量的衰弱。
庆功宴上伊尔伯德与泰勒吉勾结,陷害拂晓毒杀娜娜莫,拂晓自此分崩离析,在逃亡乌尔达哈王宫时,敏菲利亚受到海德琳的召唤,同时为了掩护光之战士逃脱,消失在了王宫的地下水道内。
当然通过3.0后期以及5.0的剧情,我们可以知道敏菲利亚是前往了第一世界组织光之泛滥。
之所以说庆功宴事件是海德琳力量衰弱的体现,原因有二。其一便是在魔导城一战中,海德琳原本施加在冒险者身上的两种力量其实便没有发挥作用,面对加雷马帝国的完全体究极神兵,此时的冒险者完全没有一战之力,直观的体现便是在战斗中面对完全体的究极神兵,冒险者的攻击只有零星的数字。
见此情况,海德琳即利用自身的力量剥离出究极神兵身上的元素蛮神,即火风土三个蛮神力量。元素蛮神是由其信徒召唤而来,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某种元素之力,而海德琳却能强行从完全体的究极神兵中剥离开来,足看出海德琳是拥有元素以太的控制力量,或者说对于偏属性以太有处理的能力,这也是5.0中她能够借助敏菲利亚的身体,抵抗一部分偏属性的光之以太泛滥的原因。
在战胜了究极神兵后,离开魔导城时,还有一段剧情,就是海德琳将光之战士带入星海,告诉光之战士黑暗已经暂时被消灭,但是这个世界隐秘的角落内依然存在着黑暗,希望他能够继续走下去,带领艾欧泽亚走向光明。
这段剧情在魔导城结束之后,粗看可能会以为这一段剧情只是2.0前期剧情的一个总结而已,但是纵观2.0至今的剧情,这实际上是母水晶最后一次与光之战士面对面的场景,而后的剧情中便不再有母水晶登场的CG了,再有也是代理人敏菲利亚和维涅斯。
这段剧情,仔细看的话便会注意到一个细节,那便是海德琳在说完一段类似告别的话后,光之战士做出了一个动作,那便是伸出手,仿佛是在挽留一般。结合这个动作再来推测,编剧的意思并不是单纯的把海德琳搬出来做个阶段性的总结,而是在暗示海德琳的离去。
魔导城一战也是海德琳最后一次真正动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光之战士解围。
接下来与之相关的内容便是前往第一世界的事情了,在3.0的末期,当光之战士遇到暗之战士后得知了他们的计划,即想法设法抑制第一世界的光之泛滥。
在6.0的剧情中,海德琳借助学姐可露儿的身体说出原因,第一则是她的力量不能直接干扰物质界,但从魔导城一战中可以知道,她实际上对于以太是能够控制的,不然她也不能直接剥离几个蛮神了。
那么结论只有一个,在为光之战士抵抗了魔导城拉哈布雷亚的究极魔法之后,海德琳已经十分虚弱了,以至于她必须寻找一位代理人,即光之调停者敏菲利亚。
仔细想一下无影的附身的魔法,加上5.0剧情中游末邦历代的敏菲利亚,以及琳体内的另一个灵魂,古代人由于最初的分裂中失去了实体,因此只能借助其他肉体的行为才能发挥出完全实力。
在废都的那段回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空中的敏菲利亚与暗之战士控制泛滥的光潮的场景。
当然从5.0的剧情中我们知道这个计划便没有成功,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是因为海德琳过于虚弱。于是在发现光之泛滥无法抑制后的敏菲利亚,亦或者说是海德琳,选择将灵魂在游末邦历代的光之巫女体内继承了下来,以等待光之战士的到来。
纵观3.0的龙诗战争,到4.0的红莲狂潮,作为光之战士,可以说极少,或者几乎不再能够听到海德琳的呼唤。按照上述的分析思路,可以猜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海德琳已经非常虚弱,只能维持对于信仰者最基本的光之加护和超越之力,另一个就是她的部分力量存在于第一世界,借助敏菲利亚的身体,一遍遍的轮回,在第一世界寻求破解光之泛滥的方法。---------1
在整个游戏故事几乎要将海德琳忘记的时候,在5.0,作为代理人的敏菲利亚出现,并在琳做出选择后,将身体归还与她。最终与光之战士一起,战胜了光之泛滥的始作俑者,也就是以爱梅特赛尔克为首的原生种无影。
促进世界合并,是无影一直在致力从事的目标,世界合并的进程越快,佐迪亚克力量便恢复得越快,相对应的,海德琳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量去约束佐迪亚克。
在光之泛滥被解决后,世界合并的进度被大大缓解,海德琳也因此得到喘息的机会,这也能解释得通在6.0前往旧萨雷安时,海德琳能以维涅斯的形象再度现身在光之战士的面前。
当然海德琳的力量此时仍然很弱,因此在萨雷安的地下设施中,海德琳引导光之战士发现厄尔庇斯花时,仍然需要借助有超越之力的可露儿才能将消息传达给光战。
而接下来真正的会面,则是在艾里迪布斯的帮助下,借助水晶塔中亚历山大穿越时空的能力,来到过去的厄尔庇斯,在与两位故人重逢之后,光战再次遇到了看起来有些不拘小节,或者说有些冒失的维涅斯。
通过爱梅和希斯拉德与其对话可知眼前的人便是前任的阿谢姆,即现在的维涅斯,在这里玩家对于阿谢姆这一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即爱好冒险,热情却又带着一些孩子一样的淘气的一个形象。
关于维涅斯的性格,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希斯拉德和爱梅提到的,几乎所有的委员会前任,在退休后都会选择结束自己的一生,回归星海之中。
但维涅斯却没有这样做,她主动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即离开亚马乌罗提,留在厄尔庇斯内进行研究工作。这其实从侧面烘托出维涅斯的一个性格,那便是无拘无束,不被传统的认知观念所束缚,这种认知观念当然是建立在古代人的认知基础上的,这也是后面她会选择做出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举动的一个伏笔了。
在厄尔庇斯寻求世界变异的真相中,光之战士认识到了此时还未成为法丹尼尔的赫尔墨斯和经由他手创造的使魔梅蒂恩。
可以说6.0中整个矛盾冲突点,以及在各个玩家中争议最大的便是赫尔墨斯和维涅斯。
因此解读维涅斯,绕不开的一个角色便是赫尔墨斯了。
在进入到厄尔庇斯大门前,遇到的爱梅和希斯拉德二人,此次便是前来邀请赫尔墨斯担任下一任的法丹尼尔。
作为厄尔庇斯的所长,在与其一起经历的事件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善良,且优柔的人,即使面对创造出来的不完美生物,他都尽力保全其生命。为了教导那只卡律布狄斯飞行,以避免被当作劣化后代被销毁,他甚至拉上了十四席之一的爱梅帮忙。
与其他的古代人研究员不同的是,对于创造生命的看法,他选择将其放在第一位,这一点尤其凸显在他对于梅蒂恩的处理上。
赫尔墨斯这一角色,在塑造上给人一种偏执的圣母形象,而他对于生命不同于其他古代研究员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厄尔庇斯的所长,能够创造出出色的飞行生物。另一方面由于他本身的性格,内敛却又带有些敏感。
因此在造物院被击败,眼见梅蒂恩要被抓住消灭,他不惜动用卡伊洛斯想要清除在场所有人的记忆。
而这样的一个圣母一般的温柔角色,却在世界分裂后,其分身亚蒙成为了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他认为生命的存在只会带来无尽的痛苦。而在接触了爱梅之后,他取回了法丹尼尔的记忆,却决心要毁灭一切生命,因为只有死亡才会终结生命延续带来的痛苦。
对比之下会发现赫尔墨斯和法丹尼尔身上具有的强烈的分裂感,这种分裂感,是从一个极端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从对于生命的无比珍视,到甚至不惜建造巴别塔,献祭了无数生命却以此为乐。
但是回到维涅斯的塑造上,当踏入厄尔庇斯,见到她的第一刻,一个有些温柔果敢的女性形象便伫立在面前。相对于爱梅和希斯拉德这两个相对理性的男性角色,作为女性登场的维涅斯的画像要更加柔和一些。
前面提到了赫尔墨斯对于生命的态度,那么转换到维涅斯身上是什么样的呢。
在厄尔庇斯时,前往浮岛调查时,在听完了光之战士讲述自己的旅程见闻时,她敞开了心扉,感慨于未来的人类生活在严酷苛刻的世界,却依然顽强的活着,无论时光飞逝,人类总是有着无限的可能。
而人类形成的文明,以及诞生后的欢声笑语,温暖了维涅斯,这份感动让她做出了与其他退休的十四席不一样的决定。
相比赫尔墨斯只是单方面的维护弱小的生命,维涅斯却是从这些脆弱却堪称奇迹的生命中获得了感动,继而产生想要保护,和想让他们延续下去的想法,即有互补的关系在其中。
如果说二者都是圣母类型的角色,当然这个圣母是褒义词,那么赫尔墨斯与弱小生命之间的关系,由于是单方面的,就显得尤为脆弱,也因此在见到了终末的灾难后,转生后的亚蒙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漩涡之中,最终认定生命是无意义的,不值得继续的。
而维涅斯却没有变成赫尔墨斯,因为她与这些看似脆弱的生命之间是一中互补的关系,而这种双向箭头的关系,使得维涅斯与弱小人类生命关系变得更为坚固了。
在遇到维涅斯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句台词。
虽然是初次见面,维涅斯却一眼认出了保留在光之战士身上的术式,且第一时间便推断出眼前之人是来自未来。以阿谢姆一座的性格,自然是想要知道光之战士来到厄尔庇斯的原因。
当光之战士向众人解释时自己的行为可能改变他们的未来时,维涅斯却没有惊讶的神情,反而是很自然又带有些期待的说:那不是很好吗,我喜欢探索没有人验证过的未知事物,而最具代表性地便是未来。
从这里其实便能看出,虽然作为古代人对于时间已经没有了概念,但是面对未知的未来,维涅斯却抱有一种希冀的期待情感。
而着力塑造维涅斯形象的一段剧情,则是在廊桥上与光之战士的闲谈。
当维涅斯感慨于眼前美丽的厄尔庇斯风景时,她好奇的询问光之战士,她/他所在的地方也有这么美丽的风景吗,如果此时选择了第二个选项:得看是什么地方了。
聪明如维涅斯立刻问道,难道说还有诡异或者恐怖的地方吗,而下一句则是真想去看看呢。这一点十分生动的体现出她好奇宝宝的性格了。
在光之战士讲述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之后,是维涅斯的一段自白,在这段自白中,可以知道她之所以没有选择和其他退位的十四席一样回归星海,而是选择继续留下来,是因为她作为一个研究世界构成的学者,在探索了万物之后,了解到了生命形成的概率,几乎是低到了不可置信的地步。而这样低的概率却依然在发生着,这样堪称奇迹的事件冥冥之中受到了命运的指引,吸引着她不断地了解未知的事件。
对于她而言,在见证了如此低概率的事件也能如奇迹般发生时,那么未来一切的可能都是值得期待的,即使是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在浮岛上了解到了梅蒂恩与赫尔墨斯的谈话内容后,接下来便是终末灾厄的导火索,即梅蒂恩收到了来自宇宙中其他姐妹的信息,信息中除了绝望外,再无其他。
值得注意的是,在浮岛上也同有有一段剧情,就是赫尔墨斯对梅蒂恩说:我虽然交给了你飞翔的方法,却没有教授你如何前进,如何生活。而直到最后,赫尔墨斯转生梅蒂恩也没有等到他的教导。
而相比海德琳之于光之战士,又何尝不是赫尔墨斯与梅蒂恩的映射呢,而海德琳不仅给予了光之战士抵御风险的方法,即光之加护和超越之力,也同时以苦难塑造着光之战士。
如果说飞翔只是本能,遇到危险时可以凌空而起,那么如何面对危险,和解决危险,才是这之后最需要学会的东西,否则飞翔最终只会变为逃避的技能。
光之战士从海德琳那边得到的,不仅仅是在这个世界活下去的基本能力,还有面对冒险旅途中各种艰难的事件的勇气,在漆黑的苦难中觅获来自伙伴,曾经受助者的光芒,这才是海德琳真正给予光之战士的未来,这个未来里面苦难虽然是短暂的绊脚石,却教给了冒险者如何前进,如何跨越。那些曾经帮助过冒险者,又反过来帮助冒险者,那些一路上陪伴着冒险者的伙伴,教给了冒险者如何生活。
而这一切,也是梅蒂恩所没有经历的,自从她被创造出的那一天起,便只是见证者,而所见证的事物中,那些充斥着苦难,却没有跨越过去的人或者事,便没有让她获得除了飞翔技能以外的感悟,自然也没有学会如何前进,如何生活。
有趣的是,梅蒂恩提到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是蜜饯苹果,而苹果作为一个宗教意味强烈的食物,在很多早期画作或者是宗教典籍中,都视苹果为禁果。
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因此失去了乐园的生活,但也因此变成了真正的人类。苹果可以看成是补全亚当和夏娃人性的果实,梅蒂恩之所以喜爱蜜饯苹果,或许也是对于缺失的人类情感的一种追求。
接下来的剧情便到了梅蒂恩失控的场景,由于接受了其他姐妹传回来的信息,不堪忍受的梅蒂恩最终黑化,并且在赫尔墨斯的掩护下逃走了。
而在爱梅在寻找藏匿的梅蒂恩时,曾经质疑赫尔墨斯交给梅蒂恩的问题,赫尔墨斯告诉众人,自己交给梅蒂恩的问题是探究活着与生命的意义。
在这里便体现出了赫尔墨斯与维涅斯的不同之处,维涅斯很清楚活着与生命的意义在与探究未知,以及感受近乎奇迹一般的生命脉动。也即维涅斯是带着答案去验证问题。
而赫尔墨斯本身并没有答案,因此他与维涅斯相反,他是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很不幸的是,他找到的答案虽然也能回答这个问题,并且实现自洽,但却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原因爱梅也当场指出了,那就是赫尔墨斯向错误的对象寻求答案,通俗的话就是,关于意义这种问题,只有还在延续的生命才有资格回答,那些已经没有未来的生命,只能从自身的毁灭得出片面的结论罢了。
在被光之战士一行人击败后,赫尔墨斯动用了卡伊洛斯消除了除光战以及维涅斯以外的人的记忆,这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在内。
极北造物院事件之后,光之战士便到了离开的时候了。而在离开的大门前,维涅斯有两段话值得注意,一段是维涅斯认为有必要将真相告诉其他人,以便寻求解决的方法,但她同时又否认了自己将会向14人委员会求助,因为最大的担忧便是即将成为法丹尼尔的赫尔墨斯。
即使是消除了或者是篡改了记忆,他出来时依然是说梅蒂恩是失控了才导致了自己演示卡伊洛斯失误,他并没有认为梅蒂恩存在问题,失忆后的他依然是站在梅蒂恩的那一边。
赫尔墨斯成为下一任法丹尼尔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这个时候再把原因告知爱梅和希斯拉德,维涅斯至少会有两个担忧,一是这场可预知的灾祸是由赫尔墨斯造成的,那么他的席位是否还能保住,甚至是连所长都无法担任,作为相识,这种是否有落井下石的嫌疑。
另外便是赫尔墨斯自身的立场问题,前面说提到,即使是失去了记忆,赫尔墨斯也有包庇梅蒂恩的意思,在造物院里面已经战斗过一次了,若是说明了,则赫尔墨斯是否会当场叛离,这也是个未知数。
从维涅斯的角度来看,无论时赫尔墨斯继承席位前,还是继承席位后,都不适宜将原因告知,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赫尔墨斯。同时我认为维涅斯在星球的天脉未紊乱之前,其实是抱有一丝侥幸心理的,即失忆状态下的赫尔墨斯更加的稳定,以他以太研究的造诣,或许可以想到办法。
而一开始在亚伊太利斯异变,也确实是赫尔墨斯最先观测到这一现象,并确定出异变的位置,此时的维涅斯应该是相信在位的赫尔墨斯能够应付这一问题的。但随着外界潜能量的入侵,星球异变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赫尔墨斯提出了佐迪亚克的修补方案,代价是献祭一部分古代人。
很多人质疑这一段,已经到了献祭同胞的程度了,为什么维涅斯还不说出真相,原因到这里也不难推测,首先星球异变这一问题,唯一能够处理的人只有赫尔墨斯了,在其余人都没有更好方法的情况下,赫尔墨斯这种献祭一部分人来保全其他人的做法,是当时的最优解。而这也是最终得到了其余十二席(不包括阿谢姆)的支持。
维涅斯此时若提出了异变是由赫尔墨斯的使魔导致的,首先是她的身份属于在野的退位阿谢姆,去质疑在席的委员会成员这一行为是否妥当。另外则是,如果赫尔墨斯听后当场跳反,毕竟当初在造物院,他就已经有些认同了梅蒂恩给出的错误答案了,如此一来的话佐迪亚克计划便不能执行。
维涅斯再不同意,也无法反对这一计划,毕竟她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现在梳理下维涅斯的态度变化,一开始从造物院逃出来的时候,她是想找爱梅,希斯拉德说明情况,但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样做可能会伤害到赫尔墨斯,包括他的声誉和席位,于是她选择了隐瞒真相,并且抱有侥幸心理选择相信赫尔墨斯能够处理。
然而事情发展出乎了她的意料,星球快速异变,再说出真相的话,赫尔墨斯的态度可能会因此大转变,最后影响到佐迪亚克计划的实行,古代人直接灭亡了。
也正是维涅斯前半段优柔的举措,使得事情超出了她的掌控了。因此在一次次的献祭轮回中,她才做出那样看起来很残酷的决定,打破循环,并且强行分裂世界。
或许举一个例子来理解更加恰当,如果把亚伊太利斯这颗星球比作一颗牙齿,那么异变则是这个牙齿龋齿化了,也即蛀牙。维涅斯是知晓龋齿的原因的,出于安全考虑她选择了温和的保守治疗,相信自身免疫力可以恢复过来。但很明显龋齿逐渐严重,这个时候佐迪亚克的补牙计划被提上日程,但龋齿的根本原因是细菌导致的牙齿损坏,只是单纯的补牙并不是根治龋齿的方法。反复的补牙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不断有同胞为此而牺牲,而换来的是一颗未来还要继续弥补的破败牙齿,谁也不知道说明时候会停止,或许是等所有古代人都献祭结束了,这颗牙才没有了修补的必要了。
与其长痛,不如短痛,维涅斯在经历前面自己优柔的决断带来的后果,最终才决定直接拔掉龋齿,等待新牙萌生。当然新牙周围依然存在着龋齿细菌,新生的萌牙无法抵挡这些细菌,但总比忍受重复轮回补牙的痛苦,直到完全失去补牙的可能要强。
维涅斯在这过程中做的错误的一点就是没有及时告知异变的真正源头,而是选择相信古代人能够解决这一个问题,却不料依然是落入了毁灭的循环,最终不得不壮士断腕,分离了世界。
不然的话最终只会落得一个古代人全部被献祭,与其他星球一样沦为死者的墓地。
同时在分离了世界之后,一个附带的buff便是,分离后的古代人碎片灵魂,由于以太浓度过低的原因,有了感受潜能量的能力,也因此比对潜能量毫无感知的古代人,多了一种可能。
以上便是维涅斯分裂世界的客观原因,而主观上,维涅斯做出决定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她看到了佐迪亚克派的妥协性,为了短暂的安宁,选择一遍又一遍的献祭召唤佐迪亚克,他们并没有跨越困难的勇气,当然这也是局限所致,因为除了赫尔墨斯没有人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
但赫尔墨斯的这个办法最终只是权益之计,在一轮一轮的献祭中,最后古代人便不复存在了,在维涅斯看来,这只是一个慢性的死亡过程而已,结局依然是注定的,没有任何未知的未来了。
而前面廊桥的谈话中,维涅斯表现出对于微小概率发生时的一种感悟,也成为了她做出决定的主观因素。很多人质疑,难道分裂世界就一定能将生命延续下去吗,答案当然是不确定的。然而相比另外一个必然的BAD ENDING,这条路即使成功的概率低到不可置信,也是有延续下去的可能的。
有意思的是,在之前的最终幻想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设定。那就是外传性质的《最终幻想—零式》。
《零式》这部作品,主要讲述着在不断轮回的世界中,等待能够带来希望的觉醒者。在游戏中,也同样存在一个母亲一样的角色,即被零班称作mother的女性角色。
作为幕后最大的boss,她创造了一个不断轮回的世界,名为奥利恩斯,这是一个死者会被人遗忘的世界。
而这个世界存在被称为菲尼斯之刻的时间点,即最终的审判时刻,每当到达这个事件,都会出现一位审判者,审判人类是否有继续存活下去的必要,若无法战胜审判者,则断定这样的结局不值得被记录,便会让一切归零。
作为mother实验品的是以扑克牌中12张牌命名的零班小队,在6亿次的轮回中都未曾战胜审判者。而在最后一次轮回中,加入了两位新的同学,而正是这两位同学,在最终零班小队对阵审判者西德时,给予了他们不死的希望之力,最终帮助战胜了审判者,从而打破了轮回。
这是第一次零班战胜了审判者,但结局却和以往一样,零班的成员依然会死去,但作为观测者的mother却看到了一个零班的另一面,即面对死亡依然保持着乐观,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最终mother选择结束实验,让世界从轮回中断开,从此死亡不再是一个让生者遗忘的诅咒,而是成为生者铭记并且继承下去的力量。
对比14中的海德琳,面对一遍又一遍的佐迪亚克献祭,最终选择打破循环,让新生的生命直面苦难,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拥抱希望。
零式中的mother,是创造循环,以寻找能够打破轮回,面对苦痛依然能笑对未来的生命。
14中的海德琳则是打破循环,培养直面苦难,克服困难的生命,两位角色塑造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处了。
海德琳这一形象,回顾一路走来的旅程,她与光战,也恰似一个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初入艾欧泽亚,受到的光之加护与超越之力,是母亲给予初生孩童最初的关爱,这份母爱呵护着孩童一路成长,直到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格。而此时的母亲不知不觉已经步入中年,伴随着海德琳力量的削弱,作为光之战士的我们似乎不再需要海德琳的帮助。直到最终的危难来临,看似已经成人的孩童束手无策,这才发现一直忽视的母亲虽已力有不逮,却早已经默默地仍然为我们规划好了最后的路。
对于末日来临时,维涅斯选择强行分裂世界的举动,一部分玩家认为,似乎过于独裁专断了,批评的话语一般是质疑维涅斯的行为,完全没有替其他古代人考虑。这一段在后面的剧情中,也可以从海德琳自己的回答中得知她的态度,毫无疑问她明白自己的态度有些专断,但这却是延续下去的必要举措。
个人觉得这里到也体现了母性的另一面,即有一些专断,严母的风格在里面了。就像生活中,看似母亲严厉的举动,实则都是在为孩子着想一样。
若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那便放心的让他远去,如若不然,作为母亲,最后能做的便是替他规划好逃离的路线,即抛下虚弱的自己,让孩子自己逃离眼前的危险。
美好,温柔,对于孩子严格而又无微不至,倾尽全身的呵护。这是SE在最终幻想14中塑造出的母亲的形象。
如果说海德琳是一个母亲的形象,那么维涅斯可以看作一个女子成为母亲之前的少女心性,一个对未来充满着好奇,心思缜密又有些不拘小节。维涅斯成为海德琳,或许可以看作女子成为母亲这一角色的过程演变。
再回顾14的主题曲,名为《Answer~生死问答》,海德琳的讨伐战的主题曲名称则是《Your Answer》,若之前的冒险都是作为母亲交给作为冒险者的问题,即赫尔墨斯交给梅蒂恩的生死之问,那么再次与母亲海德琳久别相遇,则是我们交给母亲的答案,即《Your Answer》。
从1.0到6.0,主题似乎随着不同的版本在变化,但最终落到了生与死这个哲学的最终命题上,如何跨越生与死的界限,作为母亲的海德琳教给光之战士的便是聆听,感受,思考。
聆听世间的声音,感受万物的脉动,思考生命的涵义,死亡固然是不可避免的,最终一切也不过是归于虚无。生命不可避免地,从一出生开始便迈向死亡,一路经历的坎坷,挫折,美好,温暖构成了旅途上的风景,一路所经历的事件,成为了模糊生与死的景色。
也正如海德琳的主题曲《Flow》,开头便是以母亲的口吻,询问归来的孩子,你的路途是否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旅途?
被称作小火花的孩子自信的点头,才是她作为母亲安心离开的最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