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吨级推力的单发隐身机必然会研发!

昨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提到,WS15的最大加力推力指标很可能上调了。也就是可能从最初要求的16吨级上调到了18吨级上下。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无论今后对配备双发WS15的J20和未来也用双发WS15的45吨级隐身战斗轰炸机的作战能力,都会获得极大的提高,这当然是非常可喜的事情。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这就是WS15达到18吨的推力值,已经看齐了现在F35上安装的F135发动机的现有最大推力;不过WS15实现18吨级最大推力的方式和F135发动机有很大的不同。WS15和F119发动机类似,是在采用小涵道比的情况下获得如此巨大的推力指标;而F135发动机虽然也足够先进,但是增大推力的主要方式却是提高涵道比和空气流量。因此虽然推力绝对值很大,但是这类发动机的迎风阻力也同样很大,只适合中低空亚音速和低超音速飞行。

无法用F135发动机实现高空高速和超音速巡航飞行的能力。当然配备F35这类机身短粗,不太追求速度优势的攻击机尚可;但是作为空优战机显然是完全不达标的。而WS15应该就属于为典型的空中优势战斗机研发的新一代配备动力,这点上和F119和变循环的F120一类发动机的研发初衷一致。于是就有了一个新的延伸性问题:这就是在具备了18吨级的WS15以后,要不要再单独研发一种单发的空优型隐身战斗机。也许有人觉得如果再研发单发隐身机,那么未来新兴大国就有至少4种甚至是5种隐身机装备。这就是J20、未来的45吨级隐身战轰、中推双发隐身机、双发隐身舰载机和作为第五种的单发隐身机。不过狼山认为即使真有5种隐身战术飞机装备也不算多。必须首先认识到隐身性能是2035年以后空中作战的基本配置。

现在看来隐身战术飞机和隐身轰炸机还都是高端配置,而15年或者20年后不具备隐身能力的飞机可能都面临必须淘汰的局面。到时候隐身已经是基本作战性能的下限。多研发几种隐身机反倒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其次,单发隐身空优战术飞机必须研发,还在于未来不可能所有的战术飞机都是双发。双发战机有可靠性更高的好处,但是也有使用和维护综合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就算看似相对便宜的中推双发战机,实际使用起来也不便宜;综合成本可以达到双发重型战机的75%到80%。实际上任何大国都不可能全部装备双发战术飞机。单发战机占据战斗机保有总数的60%左右才是相对正常的现象。超级大国空军目前还有960架的单发的F16装备;另外其空军目前已经装备了250架以上的F35A;双发的F15和F22A系列反倒是绝对少数。而新兴空军目前也有500架以上的单发的J10系列。

到2035年以后,可能高达700到800架的J10,也需要一种性能更强的单发高推隐身机来一对一的替换。否则完全靠双发隐身重战和双发中推隐身机去和单发的F35系列拼数量是肯定不行的。而且单发隐身机更方便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毕竟有些重点目标客户到目前所有的战斗机都是单发。一旦18吨级的大推获得突破,对出口和自用都是绝对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