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2023-08-21 06:16 作者:恩醯NX  | 我要投稿


一本历史学为主,民俗学、人类学为辅的跨学科研究论文集,以庙会为切入点,观察和挖掘百姓民间信仰的自主性和影响力,呈现了作者20世纪末关注民间文化与基层社会历史的初步调查成果。

 

全书分成概说、地域研究与个案研究三部,并附录三篇有关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对话的文章。概说从文化整体特质观察,把握寺庙与庙会活动的功能,包括民间宗教活动的自主与反叛、大小传统间的互动、寺庙早期商业网络的形成背景等。 地域研究对华北与江南的庙会角色进行比较,因地域不同展露出地方寺庙文化形态与功能的微妙差别。个案研究则选取有代表性的具体案例,如妇女宗教活动、太阳生日、黑山会、鲁班会等作出较深入的剖析。从城市/乡村、华北/江南、文化景观、历史记忆等不同视角展开分析,论文各自独立成篇,又相互补充呼应。

 

作者引用巴赫金的概念:“狂欢节是一种变革和转型、死亡和新生的精神。狂欢节只属于毁灭一切和更新一切的时代”,并对其做出本土化的语境修辞转换,将欧洲的“广场 ”转换为中国的“庙会”。他指出庙会活动所营造的“公共空间”与欧洲中世纪广场上的狂欢节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些庙会的活动范围甚至延伸到了附近的主要街道,比欧洲的狂欢节更具普遍性和开放性。例如,中国的庙会中,官民同乐,城乡同游,妇女参与的限制较少,证明了庙会的多元性;庙会表演中,普通人可以扮演上层社会的角色,也可以嘲笑“官方符号系统”的象征,或者女性穿男装,男性穿女装,这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颠覆;从城乡角度看,“城隍下乡”和城市庙会的“乡土性”也隐喻了城市主导关系对农村的挑战等等。通过这些例子不难看出“百姓日常”,是符合规范、遵从礼制、压抑自我装进社会秩序的套子里;而“庙会狂欢”,恰恰是试图挣脱束缚、释放情绪、颠覆传统的地方力量表达和对既有秩序的隐性挑战。

 

时至今日,许多城市的旅游景点依然不乏寺庙,虽然庙会这种狂欢形式并不多见了,但寺庙及其周围街区发展出的旅游休闲文化仍是许多人摆脱压力、释放情绪、祈求内心平和的公共空间,大概也是曾经“庙会狂欢”作为信仰仪式、生活方式、精神氛围而存在的“民间信仰文化”的另一种延续吧。

 

虽然作者反复强调“大人物”和“大事件”书写成的历史往往只能造成一种表面的喧嚣,只有沉默的大多数和那些毫不起眼的民间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真正的构成,因而他更推崇“从问题到实证,再从微观研究上升到理论概括”的社会文化史研究新路径。但遗憾的是,全书结构和单篇论文写作并没有遵循这样的扎根研究,依然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导致阅读过程始终困惑为什么不能从个案出发, 继而对比地域差异,再概括总结出民间庙会与祭祀所体现的整体文化特质,传递给读者一个时代丰富的历史信息。读罢全书强烈建议逆序阅读(个案研究-地域研究-概说):一来从个案出发更有趣味性,易激发阅读热情;二来更符合作者强调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史“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


《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