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竹竿插水应用题,难度较大,重在理解,分析技巧培优
三年级数学竹竿插水应用题,难度较大,重在理解,分析技巧培优
竹竿叉水问题,在解决问题当中我们要明白其是属于小学奥数思维训练的题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重复和重叠问题的。理解其分析过程也是比较复杂,如果能够画出简要的线段图来表示其问题就可以得到快速地解决,其难度不大。

那么具体在解题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当竹竿插入到水中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这样的题型,其水塘的水深度是不会变的,这个时候无论是竹竿插入到水中还是进行反向插入水中,其大师的部分都是表示水潭的深度,以这个为基础来进行分析,结合题目中的数据就可以得到整个等量关系的梳理,那么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建立对条件的分析,不同的题型,其条件不同,那么得到的数量关系的整合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恰巧是这类应用题的难点之处。

比如我们从下面的例题来进行分析:
用一根既细又直的竹竿测量游泳池的水深,把竹竿的一端插入水中(碰到池底)后,没浸湿的部分长100厘米,把竹竿掉过头来,再插入水中(也碰到池底),此时没浸湿的部分长20厘米,问游泳池有多深?
分析:在竹竿一端插入到水中时,近视的部分就是游泳池的深度,当把竹竿掉过头来再次插入水中时,浸没的部分也是游泳池的深度,把两次插入水当中,其没浸没的部分各不相同。而两次浸没到水中时,没有浸没的部分都是不同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考虑到两次插入到水中,潮湿的部分是有重叠的。

而重叠的部分是第一次潮湿的部分和第二次潮湿的部分刚好没有出现重叠的,也就是没有潮湿的部分为30cm,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利用120减去未潮湿的30cm即为第二次后可以计算出的泳池的深度。那么此时游泳池的深度为100-20=80cm.
这类题型在解答时,同学们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画出两个过程当中涉及的图形示意图,从这个图形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共同部分,比如从第二个过程之后潮湿的部分就进行了叠加。也就是第一次潮湿部分和第二次潮湿部分都聚集在同一图形中同一根竹竿上,使其钢丝的部分则为没有重复的情况,根据这一条件进行分析,也就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

比如以下的这道题,我们该如何进行分析呢?
把一根竹竿插入水中,浸湿的部分是1.2米,掉过头来把一端插入水中,这时竹竿只有一半还多0.2米干的,试问这根竹竿长多少米?
分析:从题目的意思当中,我们主要比较困难的条件分析主要集中在有一半还多0.2m是干的,那么我们进行反向思考可以分析得出有一半还少0.2m是浸湿的部分。也就是说两次插入到水中一共浸湿的部分就为两个1.2m。然后我们再根据竹竿有一半海。多0.2m是钢的部分可以得出浸没的部分有一半还少0.2m。这个时候我们从这个数量关系当中可以得知,如果能够加上这少着点0.2m。这就是整根竹竿的长度。
具体的列式为(2×1.2+0.2)×2=5.2米

综上所述,在解决竹竿插入到水中,测量水的深度或者是竹竿的长度时,我们需要对题目当中的条件进行分析,这个时候如果能够画出具体的线段图,那么对于理解题目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题目当中关键条件的理解也是尤为重要,只有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才能将这类问题得到适度的解决,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善于思考,结合线段图的形式能够快速地形成解题思路,对于这类问题也能得到快速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