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凌晨齐聚B站,重温北京奥运开幕式的背后


随着东京奥运会的开幕,网友们也掀起了一波回忆杀——回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盛况。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多震撼”“北京奥运会的东西有多耐用”“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有多精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7个关于北京奥运会的话题冲上热搜。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当晚,更是有几万人在线重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9个焰火脚印凌空而过,击缶而歌,画卷徐徐展开,向世界展现了我们数千年的文明历史。
年轻人的弹幕里,最多的是“绝了”“太好看了”“格局”“厉害”等等。
不少人明显地感觉到,和以前相比,今天的中国人更有底气,也更自信了。
01 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而文化自卑,则是一种在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
一百多年前,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之后,我们也曾出现过比较严重的自我否定和深深自卑。
那时,中国被迫签订了成百上千个不平等条约,赔款达数百亿两白银。曾经的民族自尊心和优越感被击溃。许多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变得无所依附。
那时候,有多少人在反思中承认我们是不行的。胡适就曾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GDP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去甚远。那时候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而英美等国工业化发展已不啻百年。可有人不愿意看事实讲道理,一股脑将问题归结于文化上的差异。
02 自信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
曾经的文化自卑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外现状对比有着明显的关系。当发展受挫、差距显著、挨揍受气的时候,经常错误地归因,同时也形成了自卑的心理。
100多年来,我们曾在隆隆的炮声中惶恐,我们曾在无尽的痛苦中挣扎,幸好,我们也在豪迈的自信中奋进。
神州十二号发射升空,中国航天人把满天神话变为现实。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三十多次赴南极,踏遍世界五大洋。
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为消除极端贫困、控制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仅制造业一个行业,我国就从百年前的岌岌无名,到现在跃居世界第一,连续11年成为最大的制造国。
中美对话,杨洁篪委员的话掷地有声:“你们在中国面前没有资格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面对美国的傲慢与偏见,中方更是明确表示:“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从任人宰割、风雨飘摇、水深火热,到步履铿锵、独立自主、蓬勃发展;从自惭自卑,到重建信心,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人的前赴后继、自立自强。
有网友感慨道:“我相信,到几百年后,或许已经外星殖民了,在中国的课本和常识里,这个时代会像贞观、开元或永乐这些年号一样,成为民族记忆里的篇章。”
03 文化的核心是人民
在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文化的核心是人民,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民建构而成,是人民创造出了我们的文化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和洪水,一句“胡辣汤挺住”令人落泪,太多平凡人的故事感动着我们。
7月21日,陇海铁路郑州至洛阳区间发生水害,线路被迫封锁,K31次列车已停滞近40个小时。一部分旅客从窗户爬出,到附近的穆沟村找食物。尽管家中也面临停水停电的窘境,村民们还是自行组织生火,为旅客们做面条、煮饺子。事后接受采访的姚先生说:“……这是坐上车之后吃到的第一次热饭,就感觉特别舒服,有希望了……”
此外,还有不少人自发在公路上、城市里为受灾受困的人们免费发放现炸油条、馒头、面包、方便面、矿泉水等,河南大姨霸总式给被困司机发方便面,一句“一袋不中,必须两袋”令人泪目。
鸿星尔克宣布捐赠物资5000万,一夜之间爆红,无数网友加入了支持国货的队列。人民日报这样评论:……真相或许没有那么“心酸”,没有一份爱心可以被辜负……谁把家国大义放心上,谁就会被人民记在心里。
这便是中国人民骨子里的温良。
04 要自信,更要传承
“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什么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辜鸿铭老先生的话坦荡真诚,道出了我们应坚守的文化自信。
一部《觉醒年代》打通了古今,跨越了时空,让新时代的年轻人看到了老一辈的信仰和风骨。
“君去矣,甘将热血红青岛:吾来也,不许狂奴憾泰山。”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再现这段燃情岁月也启发着当代的我们,传承先辈遗志,不忘初心,奋勇向前。
同时,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
还记得今年年初,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一炮而红。
14名舞蹈演员以唐俑为原型,用秀逸韵致的舞姿,向我们重现了无与伦比的大唐风貌。整体风格诙谐幽默,又不失文化底蕴。
节目也结合了现代科技,将舞台和虚拟场景结合,呈现出了更加恢弘的视觉效果。
河南卫视的坚守和清醒让人感动,千年的文化底蕴令人折服。《唐宫夜宴》的成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可能不好理解,不易把握,它可能披着不合时宜的衣裳却有着美丽的内心。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唯有传承下来,发扬开去,守正创新,才能让它们摆脱小众、融入生活,进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它们更加可知、可敬,可亲、可爱。
05 文化建设的动力来自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种“自信”、这种“力量”,关键在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在长期演进过程中,中国人形成了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比如,中华民族保持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倡导不同文明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等等。这些思想体系和精神追求,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仰观天宇,时间更加深邃;俯身耕耘,未来无限可能。”
文化自信的树立、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千千万万人、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的青年。青年,是文化自信的希望和底气。
青年树立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就有了动力。青年人追求文化自强,文化建设就有了希望。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机遇就在当下,梦想就在前方。
高举文化自信的旗帜,凝聚创造创新的力量,图存、发展、自立、自强,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我们的文化一定可以占有一席之地,绽放熠熠光彩。
(部分内容摘编自徐川 等《中国自信说》第四篇“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