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理扶养》李玫瑾著-读书摘抄part05

2022-04-15 18:40 作者:二次元土著住民  | 我要投稿

1.因为年龄增长,明白了生活不易带来的变化,情感变得越来越宽厚。当然,也有的人情感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宽厚,反而更加计较和苛刻,想必这种人从小基础性经历大多是负面的情感。


2.当人能够对陌生人也有一份理解、关爱或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时,这个人的情感就发展到了最高水准——博爱。博爱是人类情感中的最高水准,这种爱超过了个人功利性,可以让社会充满温暖。


3.犯罪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没有对抚养人形成依恋,或者在十岁前后失去了依恋对象。


4.如果一个孩子早年所有的快乐都跟母亲联系在一起,不管他今后变成什么样,都会对母亲有情有义。


5.在孩子早年的成长过程中,亲自抚养和稳定抚养是非常重要的,连续稳定的抚养可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活动倾向和心理征象,其形成一直要持续到18岁,所以需要稳定的抚养。


6.注意家庭成员不要都集中关注孩子,这容易让孩子觉得“我是家庭的中心,你们都要关注我。”


7.父亲应该明白你与孩子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为孩子树立一种榜样,这个榜样应该是孩子将来在家庭之外能用得上的行为方式,如了解分歧,分清事理,调解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父亲因为有力量,所以更不能轻易的动用暴力。


8.反社会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这里的“反社会”并不是“反对社会”之意,而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反,缺乏社会情感力,无法感受他人的情谊并予以回报。


9.其实不要以为孩子小,社会行为从人出生后就在与他人互动中开始形成,并逐渐定型,决定这种“形成”的关键就是“第一次”。对孩子某种不当的行为要不要马上制止,你当时的反应就是为他建立处事规则。


10.只要看一个孩子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家庭和父母的教养。


11.人性永远是立体的,不要因为看到某些丑恶而丧失对人性的期待,也不要因为看到某些表现极佳的人,就认为人性可以很完美。事实上,任何一个人的本性都含有阴阳、善恶二性,有时可以表现非常美好,有时又让人难以接受。


12.一个人长大过程中不可能不经历来自他人的粗暴对待,不可能不经历各种想象不到的委屈,即使他在家里从来没有遇到过,他走向社会后也会遇到。


13.性格就是人来到这个世界后,在生命的早期与身边人的互动中,经过不断重复逐渐形成的稳定的社会行为方式。


14.人进入青春期时(14周岁上下)性格基本成型,到成年后(18周岁)性格基本稳定,若超过此时,再要求改变和重塑性格,那将十分困难。


15.即使聪明人,要把事业做大也需要好的性格,因为事业做大需要团队,必须与人合作。

注意--1.以上仅为读书时有所感触的文字的摘抄,如若侵犯了著作人的权益,请联系作者删除。


注意--2.如若以上文字中对你也有所触动的话,欢迎点赞收藏评论(*๓´╰╯`๓)♡





《心理扶养》李玫瑾著-读书摘抄part0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