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炮兵任务角度谈谈中国卡车炮的重要意义

2020-09-21 11:45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2020年9月军武零距离再次报道了中国新列装的PCL-181 155mm卡车炮进行间接瞄准射击的内容。不出所料,围绕着PCL-181打驻锄问题再次引发了网友的争论,而且这次还大幅增加了“温炮”的质疑,有人认为,温炮也好,手动打驻锄也好,都会让火炮增加被敌方反制击毁的几率,是“落后的表现”,其实,如果是了解现实中大口径火炮战斗任务的人,只会对这种外行的说法一笑了之。现在,就让我们谈谈现实中远程炮兵的任务,以及PCL-181火炮列装后对中国军队的重要价值。

阅读本篇文章需要结合下面两篇文章进行阅读。

榴弹炮炮兵的基本任务

在20世纪以前,由于火炮射程短,观测手段不理想,缺乏大威力爆破弹,因此所有的火炮都只能当成“大口径步枪”,布置于阵地前线充当直接火力支援的任务。但是进入20世纪后,随着后膛长身管发射大威力爆破弹的火炮列装,大口径火炮开始由直接瞄准射击进入到了间接瞄准支援的新阶段,第一次率先采用该战术的是日俄战争中的双方,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基本完善了火炮支援和打击战术。现在,远程榴弹炮兵主要有以下几类基本任务:

一、间接火力支援

二战苏联师属炮兵的122mm M-30榴弹炮
间接瞄准示意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军炮兵部队规划的各炮兵阵地火力支援的范围

间接火力支援是炮兵最基本的作战任务。所谓的间接火力支援,就是炮兵在不使用自己的瞄准镜直接观测目标的情况下,接受第三方回传的目标数据进行打击的方式。这种方式优点是可以让观测班前出到距离地方最近的敌方,汇报数据,让己方昂贵的重炮躲在不会被敌方突击的纵深利用射程优势对一线进行火力支援。根据战斗的类型,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细分:

  1. 炮兵火力准备


中国122mm炮兵准备集中进行火力准备

我们都知道,在发起进攻前,必须要对敌方提前构筑的筑垒地带、障碍物和地雷阵进行有效的破坏和压制,否则敌方相对完好的防御地带会造成我方进攻受阻和较大的人员装备损伤。所以,在攻击发起以前对敌方进行一轮有力的火力输出即可降低总攻时的敌方阻力,这种火力支援便被称为火力准备。

当然,火力准备不是简简单单用大炮猛攻一遍就结束的事情,现实中执行火力准备需要很多准备工作,如囤积弹药,战地侦查等,但对于炮兵本体而言,最重要的是在攻击发起前隐蔽向前挪动,将对方防区纳入己方射程,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打击的效果。

下面是二战时代一个典型的苏联步兵军的阵地布置。二战时期,一个苏联步兵军的最有力的火力是军属ML-20 152加榴炮,具备18公里的最大射程(虽然实际上还有更强的炮的存在,但是论装备规模,显然是ML-20加榴炮最多),所以这种火炮会被放在自己的最后区域作为整个军的火力支柱;前方是师一级的炮兵M-30 122mm榴弹炮和ZIS-3 76mm加农炮,射程约为12公里,部署在师级预备队之前;最后是前锋线上的步兵部队筑垒地区,拥有绵密的战壕、掩蔽所、碉堡、藏兵洞的设施,构筑出星罗棋布如同迷宫般的防守地带,辅之以反坦克炮、重机枪等武器,并布置地雷、壕沟、铁丝网等障碍物,形成对敌方部队的强烈阻挡效果。再往前的几公里,就是正好同时被包裹在一线火炮、师属火炮和军属火炮的“死亡地带”,通常有5-6公里,敌方在此区域行军会面临雨点般的炮弹打击,所以号称死亡地带。

当然,如果转入攻击的时候,就意味着整个部队需要向前推进。


苏联步兵军部署纵向图
苏德对峙时期的部署纵向图,双方防区中间就是双方火力均可覆盖到的杀伤范围

从这幅图就可看出,双方部署相同时,为了避免第一线就被对方摧毁,双方中间会间隔若干距离的停火区(这也是双方炮弹都打得到的死亡地带),因此平时的时候,这个区域相对平静,如库尔斯克战役前接近4个月的时间,双方在这个战线上基本上都是各挖各的战壕,互不干扰。当有人企图进行武装侦察时,就会在死亡地带遭遇对方劈头盖脸的火力覆盖。但这样一来,单纯对峙可是赢不了战争,所以就需要在战斗打响前移动自己的部队。那么,战斗开始前,苏联军队就会把布置变成这个:

进攻发起前部队向前移动后的火力准备前态势

这样一来,攻击发起时,苏联就可以利用“先手优势”突然对德国防御阵地来一轮有力的火力打击,让之后的突破更加顺畅。这种才是火力准备的实质性内容。

火力准备成功破坏敌方第一线阵地后,就是火力延伸。在摧毁了敌方筑垒地带和障碍区后,远程火炮就会将火力向敌方纵深进行延伸,对敌方的炮兵群、屯兵站、二线阵地展开破坏。同时这也是让己方炮弹避开已经冲锋的我军,避免打中自己的人。

为了达成火力准备的效果,最好的手段当然是直接对侦查出来的敌方设施和重点突击地段进行精确打击。但在实战中,由于对方往往设置假目标、伪装网和提升防空水平来增大我方侦查难度,所以想要在火力准备阶段就摧毁大部分敌方目标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的时候就只能使用大规模的弹幕射击,进行面积射。所以我们经常看二战苏德战争时,苏联往往宣称“以数千门大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对敌方发射数十万发炮弹进行火力准备”,但在之后的推进中却仍然遭受严重损失,这就是因为火力准备前侦查不足,德国人利用假阵地、反斜面等手段规避了第一轮火力准备,使得苏联白白浪费几十万炮弹。这种问题一直持续到柏林战役,朱可夫第一天攻打泽劳佛高地就发射出9万吨炮弹(比抗日战争总量都多!),但德军的防线仍然岿然不动,导致朱可夫必须花费10万人伤亡和1000辆坦克战损通过正面硬打的方式突破这个区域。所以比起壮观的大炮齐射,战斗前的情报搜集的价值要高得多。

一战英军正在为火力准备任务准备足够的炮弹

2、随进火力支援

在部队顺利打破突破口后,我方的炮兵除了延伸射击敌方的后续部队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支援我方的部队攻势。在一百年前那个无线电通讯不理想的时代,为了掩护部队,一般采用“徐进弹幕射击”战术,也就是根据计算好的时间,我军推进到某个区域时,炮兵就会对前方一定距离进行一轮密集火力支援,有时候为了提升效果,还会使用“双层徐进弹幕射击”的战术。不过,这种战术只适合于一战步兵为主的绵密的阵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泛使用的坦克部队突击、散兵线防御战术的情况下,徐进弹幕射击往往赶不上坦克移动的速度,所以二战后随进火力支援往往交给了履带式的自行榴弹炮,跟着坦克部队冲击,并随时提供火力支援。

随进火力支援会压制我军攻击矛头遇上的敌方防线

3、炮兵火力反准备

既然敌方会在进攻前挪动部队,大规模倾泻弹药攻击我方,那么如果我们提前察觉到这个态势的时候,我们就有机会反准备敌方。同样还是这个图:

德军反准备时可以用自己的火炮覆盖死亡地带的苏军

这个例子最经典就是库尔斯克前夜的苏联火炮反准备。由于苏联出色的反侦察工作,在1943年7月5日前夕抓住了德国人企图渗透的工兵部队,从俘虏拷问出德军在次日三点即将开始总攻,因此朱可夫争取斯大林意见后,立即下令火炮部队在凌晨2点即开始对“死亡地带”进行大面积弹幕覆盖射击,由于此时德国的牵引炮兵刚刚进入阵地,突然遭到雨点般的炮弹袭击,导致进入阵地的炮兵和通讯部队伤亡严重。不过,由于德国坦克部队还未进入出发区域,所以该次火炮反准备只是让德国战斗推迟几个小时,但是德国人当日还是在一线防线上打出了缺口。朱可夫在回忆录中仍然为之抱憾“如果再推迟半小时……就有机会把德国人的步兵和坦克打瘫在死亡地带上。”这种觉察到了对方的攻势,而做出的反击就被称之为“火力反准备”。

4、战场阻断射击:

在对方发起攻势后,敌方自然会全力猛攻我方筑垒地带,企图用坦克和装甲步兵撕裂我方防线,以打击我方纵深目标。这样一来,我们的炮兵岂能坐视敌人攻入我方阵地?那么,炮兵炮击敌方冲击在我方防线上的部队,阻止敌方推进和突破口扩大的任务,就被称之为“阻断射击”。

阻断射击是对于对方攻击正面的支援行动

5、战场遮断火力

虽然我方尽了全力阻止对方推进,但是对方仍然冲入了我方阵地,和我军展开白刃战。在混战中,我方为了避免伤亡友军,就只能把远程火力转换到敌方后方,遮断敌方跟随坦克的步兵、第二梯队的推进,同时切断攻入我军阵地敌方的退路。这样一来,对方顾首不顾尾,缺乏后继部队的跟进,就有可能被我方防御部队利用工事区歼灭掉。二战开发的装甲运兵车和战后至今流行的步兵战车,很大程度是为了避免这种炮击造成的减员和增援中断。

除了防御方可以进行战场遮断外,攻击方也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攻击来阻止对手增援一线的部队。

对于已经冲进我方远程炮兵的敌方第二梯队的炮击即为战场遮断射击

二、直接火力支援

相比于较为安全的间接火力支援,直接火力支援往往是非常高风险的“炮兵上刺刀”情况。但是有的时候也不得不这么做。通常,榴弹炮兵遇上直接火力支援往往有主动和被动两个情况:

1、主动式攻坚火力支援:

在我军缺乏重型破障能力、缺乏坦克直瞄火力或者对方建筑物过于坚固时,可以考虑以重炮抵近射击的手段予以歼灭。

柏林战役中苏联榴弹炮兵深入柏林市区,对坚固的建筑物展开直接火力打击

柏林战役就有很多苏联重炮兵参加了直接火力支援。除了ISU-152这样的重型自行火炮参与直接瞄准射击外,在攻克国会大厦的战斗中,苏联还趁夜把B4 203mm榴弹炮搬过毛奇桥,对国会大厦的大理石和花岗岩外墙直接用203mm榴弹攻击,将大楼打得千疮百孔,支援步兵杀入国会大厦并升起胜利旗。

2、被动直接火力自我防卫

PCL-181进行直接火力支援

虽然大口径火炮往往是呆在有足够多部队保护的后方开炮,但是在敌方攻势甚为凶猛的情况下,敌方的部队也可能穿透层层防御直接攻打到我方的炮兵阵地。此时炮兵为了不被敌人击毁或者缴获,就必须压低炮管对来袭目标正面射击。所以目前所有的大口径牵引火炮、自行火炮和车载火炮都保留了平射瞄准镜。就是用来打击敌方近在咫尺的攻击部队的。

三、反炮兵作战

除了对远程目标进行间接火力支援、对近距离目标进行直接火力打击外,远程炮兵另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炮兵单挑”,对敌方炮兵直接展开打击。

还是使用这个图片。在攻击方前移部队进入战斗位置后,双方的远程炮兵基本上互相进入了敌方的射程。此时就理论上具备了使用我方火炮直接攻打敌方火炮的机会。

对敌方(攻击方和防御方皆可)火炮的打击被称为反炮兵作战

反炮兵作战不如前两者有直接的目标指示,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反炮兵作战往往只能依托炮兵自身的能力进行索敌和歼敌。因此,反炮兵作战需要以下几种武器:

第一是远程火炮。既然是要打掉对方的远程炮兵,自然需要射程较远的火炮。如果本方的大炮在对方的射程之外就能打中敌人,那就可以做得到“单方面打击”,在反炮兵之余避免被对方火炮打掉。因此,从中越战争以来,中国尤为强调远程炮兵(尤其是目前的155榴弹炮)的射程,目的就是在敌方同等级火炮射程之外就歼灭敌人火炮。

59式130加农炮射程优于66式152mm榴弹炮,更加适合反炮兵作战
PCL-181具备现代155卡车炮中使用常规弹丸数一数二的射程

第二是侦查和指挥系统。在二战时,由于雷达技术不足,主要依赖声波探测、炮兵侦察飞机探测敌方火光等方式确定敌方位置,精度差,效率低;二战后,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国家开发出了自动化的炮兵侦校定位雷达、数字化声波探测器和信息化火炮指挥系统,反应速度比过去快了几十倍,终于具备了现代化的反炮兵技术。

反炮兵雷达可以锁定飞行中的弹体
声波探测仪可以通过探知敌方炮弹飞来的尖啸声,从而逆向定位敌方的火炮

不过,虽然现代反炮兵技术得到大幅提升,炮兵要想执行反炮兵任务仍然是很难的一个过程。在这就以反击152榴弹炮的攻击为例:66式152榴弹炮的最大射程约18公里,初速655米每秒,由于是高弹道飞行,飞行距离远高于18公里直线距离,再加上空气阻力,在末端时速度会下降到300秒左右,因此全弹道飞行的时间会多于1分钟;而反炮兵雷达为了避免波束被己方遮挡,雷达波通常会指向地平线上方一个角度,通常是30-45度,炮弹只有飞到它的视野内才会被测定。因此,通常炮弹在起飞后5-10秒才会进入炮兵雷达的视野,然后再用5秒完成判定和解算,传给自己的炮兵调整炮管和开火,整个流程约20-30秒,此时敌方炮弹才飞行了一半距离;但是别忘了,我方的炮弹也是同样需要一分钟以上才能抵达目标。换句话说,从敌人开炮到我方炮弹落地,中间起码间隔一分半时间。而155榴弹炮的炮弹虽然填充接近10千克的TNT炸药,但是它的威力也不是很多人以为的“能够掀翻主战坦克”(尽管确实比一般的反坦克地雷装药还要多),考虑到榴弹炮炮弹末端是倾斜入射,其杀伤半径通常是一个向前的矩形范围,如下图:

155炮弹杀伤图示

由于榴弹通常是杀伤敌方步兵和破坏掩体,因此主要的杀伤手段除了直接命中的爆破杀伤外,主要以破片飞散为杀伤手段。因此,单纯的榴弹对于钢铁结构的坦克、大炮本体破坏力并没有一般人以为的那么强,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某团的59坦克遭遇越南PT-76坦克,由于坦克手训练不足,慌乱中装入榴弹对敌射击,多发命中后敌坦克才因为车手脑溢血倒下而无法行动,而坦克本体损伤相当有限。美国也曾用过155榴弹轰炸M60坦克,受损相当轻微,甚至大家以为脆弱的观察系统都没有摧毁。所以,现实中如果反炮兵的大口径榴弹无法在敌方大炮的3-5米内引爆,则无法有效破坏敌方钢铁制造的大口径火炮。但是,现实中除非使用激光制导炮弹,一般的现代155无制导炮弹的CEP精度在20-30公里距离时都有起码15米以上的误差(这已经很惊人了),因此就算榴弹炮呆在原地,一轮反炮击也未必就能把它当场击毁。而激光制导炮弹必须要由无人机、特种兵进行照射,如果阵地旁边已经出现了这些敌方单位,那么证明我方防线已经基本属于崩溃阶段,聪明的炮兵营指挥官就会立即收起部队逃逸,不会被他们盯上。

M60 155炮弹破坏实验,转自知乎
牵引式火炮虽然机动缓慢,但是由于几乎全部由钢铁构成,反而比车载火炮更耐火力打击

所以,现实中在使用大口径火炮的情况下,都会构筑不低于3个备用阵地,同时在主阵地挖掘猫耳洞,当敌方进行反炮击时,如果是车载火炮,可以立即由驾驶员将其驶离原位,避开致命区域;对于牵引式火炮,虽然难以将其挪动,但由于牵引式火炮几乎全部由钢铁制成,只要不是被直接命中,基本上会有很大概率幸存下来,战士只需要快速拆下易受损的光学瞄准设备,藏入猫耳洞中躲过炮击,就有很大概率修复火炮继续作战。因此在当代情况下,真正有效的反炮兵还是利用飞机等空中平台予以精确摧毁,而非利用火炮去“碰运气”。

所以,很多人担心“车载炮打驻锄会被敌方反炮兵武器摧毁”,在现实中几乎是和10连抽SSR一样的概率。

卡车炮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说完炮兵的基本任务后,我们就可以分析为何卡车炮如此受到我军青睐的原因了。

第一,PCL-181能够大幅提高我军原牵引式炮兵部队执行炮兵三大类战斗任务的能力。

PCL-181是我军最为现代化的火力系统之一,它集成了火炮信息化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和自动操作系统,可以自行完成火炮定位,炮兵诸元计算等任务,大大加快了炮兵的推进和部署速度,瞄准时间大幅缩短,反应速度大幅提高,还能使用制导炮弹,使得它遂行战役战术目标具有更好的“硬件能力”。在执行火力准备时,车载炮能够更加快速而隐蔽进入阵地,不会像沉重的履带式部队产生可知的地面震动引发敌方警觉;执行诸如火力延伸、火力遮断和反炮兵任务时,它的炮管较长,有效射程超过原有的66式152mm火炮。59式130mm火炮,也超过美国装备最多(美国目前所有的轻型摩托化旅、斯崔克旅都使用M777,只有重装旅使用M109系列火炮)的M777牵引式轻型155火炮(因过于降低重量,M777使用非制导炮弹射程低于30公里,不如PCL-181火炮射程),能够有效在敌方射程范围外安全执行火力压制和反炮兵任务;最后信息化较高,可以发射各种现代化智能炮弹,如装有光学传感器的侦查弹、可以反战车的末敏子母弹、传统的激光制导炮弹、类似JDAM的滑翔增程炮弹等,至于美国最新测试的“大口径对空炮弹”,它理论上也是完全可以使用的,不过美国搞155对空炮弹是因为美国缺乏足够的类似红旗17,09式自行高射炮的伴随防空系统,我国因不缺乏伴随防空,所以短时间无此需求。

由于是车载火炮,它比起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在执行火力准备以及机动防御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以刚才举的例子为例,如果你使用车载火炮替代原有的牵引式火炮去执行夜间的前进准备火力的话,PCL181车载炮夜间开住前进阵地进行部署的时间,要比起传统的牵引火炮快好几倍:首先,因为使用全地形底盘并且配备了北斗自动定位系统,炮车落位即可快速准备发射,而传统火炮由于需要卡车牵引,夜间还需要引导员配合,以确定精确的炮击原点和初始发射方向,时间较长并且增加了对方,发现我方的可能性;第二,当前的一键调炮系统允许我方在战斗开始之前,就通过卫星地图提前计算好诸元,这样一来,火炮进入预定阵地时,就无需重新计算敌方的相关数据,直接将之前计算好的诸元换算到现有的火炮坐标上即可。另外使用卡车炮不但可以快速的进入战场,而且在情势不利的情况下还可以快速的撤出战场,在打完所有的备用弹药,敌方反应过来之前,卡车炮就可以迅速驶离战场,避免被对方的反制火力所击中。不过由于卡车炮缺乏像履带式自行火炮直接跟随坦克推进的能力(缺乏全防护战斗室以及履带平台,容易在伴随坦克突击过程中遭遇敌方的火炮遮断射击而造成减员和损坏),因此卡车炮并不能够完全的替代履带式加榴炮在装甲部队的作用,因此我方重型坦克旅仍然需要PLZ05式自行火炮的直接伴随机动火力。卡车炮则一般用于支援那些无需要直接冲击敌方阵地的中型旅和轻型旅的战斗任务。

第二,155卡车炮价格低,质量轻,机动性好,有利于全域作战的实施。

我军155车载榴弹炮采用6*6底盘,证明全车重量在20吨以内,适应绝大部分中国路况
PLZ-05虽然射程更远,但其重量也超过了30吨,接近59坦克重量,加之采用履带结构,不利于公路机动

PCL-181 155车载榴弹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提出“全域作战”后的产物。为了实现全域作战的理念,要求我军的装甲部队(尤其是中型装甲旅、轻型装甲旅)具备公路铁路全国机动的能力,并且机动到位可以立即执行炮兵承担的任务,这就需要新型155火炮具备超越152牵引炮的射程、超越PLZ-05自型加榴炮的通过性和更加强悍的信息化作战能力。从结果上看,PCL-181全面实现了以上三个要求,同时成本在计划范围内,符合我军大规模换装的要求,所以才导致它的快速换装入役;此外,由于车载炮定位是替代牵引式火炮,因此保留了很多牵引式火炮的操作特征,能够让牵引式火炮部队无缝换装。

因此,由于性能优秀,成本适中,可以满足我国当代战略选择,换装难度低等一系列优势,PCL-181等车载炮一经亮相就开始快速大面积服役,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我国牵引炮向准自行火炮的跨越式前进。


从炮兵任务角度谈谈中国卡车炮的重要意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