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斯拉夫(3)

这次可能是南斯拉夫的最后一期了。这次我会谈谈南斯拉夫的外交,以及她给我们的印象。

关于外交,首先还是得从二战说起。
1941年南斯拉夫王国被纳粹德国侵略,铁托领导南共军队以及游击队配合南斯拉夫祖国军(即切特尼克)一起对抗德军,后来南共军队与切特尼克决裂并互相敌对。与此同时德国开始扶植克罗地亚境内的乌斯塔沙,切特尼克也加紧了与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的联系。南共困难重重。

1942年底,盟军策划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此时法西斯势力在南斯拉夫深受牵制,因此盟军开始重视南共与游击队。1943年8-9月,意大利已投降,盟军开始向南斯拉夫游击队提供物质和军事援助,在事实上承认南共军队。
经过七次反围剿,南共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1944年,铁托前往莫斯科与斯大林会谈,讨论进攻南首都贝尔格莱德的问题。10月,南苏联军攻破贝尔格莱德。1945年,南斯拉夫先后收复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乌斯塔沙和其他纳粹德国扶植的组织潜逃至奥地利,后向英军投降。南斯拉夫全境解放。
从历史中不难看出,南斯拉夫解放战争,基本上都是由南共军队和游击队独立自主完成的。苏联直到战争末期才配合南军解放贝尔格莱德,西方也只是提供援助。反观欧洲其他国家,西欧国家基本上都是盟军解放的(虽然有不少国家设立有海外流亡的gov),东欧国家也是苏军在西进总反攻时解放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匈牙利(1944年的布达佩斯攻坚战)和捷克斯洛伐克(1945年的布拉格战役),这两个国家后面会再提到。
总之,南共军队是二战中唯一不依靠外国力量解放祖国的欧洲国家军队。这一点就决定了二战后冷战的大环境下,它的特殊性。

苏联和南斯拉夫
铁托早年在苏联工作过,经历过苏联的清洗时代。时任南共书记戈尔基奇死于其中,驻在莫斯科的南共成员同样几乎全部未能幸免。铁托心里非常清楚在强大的苏联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是多么重要。
二战结束后,铁托向苏联寻求经济援助,其中学习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长处,比如工业、外贸和银行国有化等,为后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一节我曾经提到过,南斯拉夫是个农业大国,尤其是北边的伏伊伏丁那自治区的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南斯拉夫在农业上保证了农民的自主权,没有盲目推广集体农庄。因此南斯拉夫在经济生产模式上借鉴了苏联,但也有一定的本土改良。
铁托请求苏联帮助建设工程,但苏联人更愿意把重工业全部集中于苏联境内,而南斯拉夫则充当原料供应地(可以参考中亚)。南苏开始产生分歧。1948年,苏联推迟同南斯拉夫签订当年的贸易协定书,并从南斯拉夫撤走了全部的顾问和专家。(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随后,铁托被开除出共产国际。后来,随着铁托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斯大林多次派人刺杀铁托,次数多达上百,但一直都没有成功。以至于铁托给斯大林写过一次信:
“不要派人来刺杀我了,我们已经抓了五百人了,有些人带着炸弹,有些人带着枪。。。。。。如果你还派人来刺杀我,那我也派个人去莫斯科好了,绝对不会派第二个。。。”
在当时还没有谁敢这样对斯大林说话,斯大林因此相当忌惮铁托,将这张纸条留在自己的桌子抽屉里。
小插曲: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上,南斯拉夫在足球赛中以3:1的比分击败苏联,这算是南斯拉夫人长期累积的愤怒的一种发泄吧。
南苏在许多地缘政治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其中的一个缩影便是希腊内战。
1944年,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希腊得以解放,受英军保护的希腊流亡政府回国,之前在国内,希共学习南斯拉夫,组织游击队对抗法西斯。归国后,政府军便开始全力绞杀希共。英美支持的政府军和保皇派与南斯拉夫支持的希共之间爆发战争。在南斯拉夫和苏联关系恶化后,苏联也开始参与希腊问题。希共内部就是继续维持与南斯拉夫的关系还是服从苏联发生争论,最后迫于苏联的淫威选择投靠斯大林。原先信奉铁托主义的希共军队总司令瓦非阿迪斯被解除职务,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亲苏指挥官。


此次内讧使得希共元气大伤,他们必须一边对抗保皇派,一边还要清除内部的亲铁托人士,甚至有大量加入希共军队的南斯拉夫籍士兵也被驱逐。希共思想混乱,军纪涣散,败退至阿尔巴尼亚。与此同时政府军的新指挥官帕帕戈斯上任,迅速北上猛攻希共。与此同时在苏联的默许下,阿尔巴尼亚也将希共军队“卖”了,不再允许他们驻留阿尔巴尼亚境内。很快希共军队总司令签署停战协议,希腊内战彻底以希共的失败告终。希腊也成了巴尔干半岛唯一的北约国家,沦为美国对抗苏联的桥头堡。而希腊的经济也在内战中受到严重打击,直到七十年代才恢复。
斯大林去世后,南斯拉夫和苏联关系有所缓和。1955年,赫鲁晓夫访问贝尔格莱德,为1948年南苏之间的冲突表达歉意,此次访问被视为苏联方面传达了和解的信号。

然而1956年,匈牙利事件爆发,避难于南斯拉夫驻布达佩斯大使馆的匈牙利总理纳吉被诱出并处死。南苏关系再次恶化。1963年,赫鲁晓夫再次访南,两国联系有所恢复。
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武力镇压布拉格之春。贝尔格莱德方面当即组织军队集结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边境。明确表示一旦苏联入侵,南斯拉夫将会抵抗到底。从此贝尔格莱德和莫斯科之间再也没有什么大的联系了。
苏联解体后,南斯拉夫得益于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受冲击的程度小于其他东欧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没有收到打击。相反,南斯拉夫早在八十年代的后铁托时代经济就已经出现急剧下滑的现象。无论如何,南斯拉夫和苏联都是东欧剧变的主要受害者。后来的科索沃战争,俄罗斯因为自身实力过于孱弱也无法支援塞尔维亚。
说句题外话:现在其他前南国家外交重点都转向了西方,唯独塞尔维亚与俄罗斯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两国之间的合作也非常紧密。

前三从左到右依次为:塞尔维亚现任总统武契奇,俄罗斯总统普京,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武契奇真的是两米巨人啊2333,在另外两位强人面前气势丝毫不减)

西方和南斯拉夫
铁托被开除出共产国际后,他立马向美国寻求援助。美国立马解冻了过去南斯拉夫王国储存在美国的黄金。美国也想利用南斯拉夫在东欧国家寻找突破口撕裂铁幕,因此非常乐意支援南斯拉夫。然而铁托也明白美国人居心叵测,访美时,在讨论中拒绝了美国的很多相当无理蛮横的要求,差点让美国人吃瘪。即便如此,华盛顿还是先后援助了南斯拉夫共计一亿美元。其中包括1600万美元的军事设备。
甚至,美国还破天荒向南斯拉夫出售了许多当时最先进的F-86喷气式战斗机。

当然了从朝战中似乎可以看出F-86的整体性能稍逊于MIG-15,不过这批飞机也确实是南斯拉夫空军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
欧洲方面,虽然经济上不如东德,捷克斯洛伐克这些最发达的华约国家,但由于冷战中中立的态度,南斯拉夫成了最开放的东欧国家。当时有大量来自西欧国家的公民来南斯拉夫旅游,参观着巴尔干古建筑,在亚得里亚海边晒日光浴,去喀斯特地貌的溶洞中探险。南斯拉夫的旅游业在当时高度繁荣。与此同时,南斯拉夫公民也被允许出国前往西欧旅游,西欧的电影,小说等文学作品也流入南斯拉夫。贸易上,前面讲了,得益于与意大利,奥地利这些发达的邻国的贸易往来,斯洛文尼亚和西欧几乎是完全互通的。其他加盟国和西欧的贸易往来也比较频繁,至少高过了苏联。
鼎盛时期的南斯拉夫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因此有许多工业制成品出口到西欧国家。即使是在工业高度发达的西欧,这些产品因为较高的性价比竞争力依然不减。南斯拉夫的家用轿车甚至在西欧国家享有盛誉。与西方的贸易往来,也使得处于夹击态势下的南斯拉夫不至于彻底被孤立。
难能可贵的是,南斯拉夫在冷战中坚持中立原则。美国在援助南斯拉夫时,曾经将其纳入准北约成员国名单,欧共体也考虑过接纳南斯拉夫,前提是实行多D制。对此,硬气的铁托也一概说不。虽然经济上南斯拉夫和西欧的关系相当紧密,但立场上南斯拉夫从未倒向西方。


世界和南斯拉夫
国际场合的铁托,除了以欧洲第二红色巨人的身份自居,他有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不结盟运动的领袖。
不结盟运动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一些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组成的组织,它们主张独立,自主,非集团,不依附于北约与华约。在冷战中谋求发展。也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
而南斯拉夫在冷战的欧洲中的处境,也和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如出一辙。1956年,铁托和埃及总统纳赛尔还有印度总理尼赫鲁在贝尔格莱德举行首脑会谈,三国领袖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不结盟运动集团开始产生。
后来,一些刚刚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加入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实力开始壮大。这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领导人:印尼总统苏加诺,加纳总统恩克鲁玛,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甚至于后来的南非总统曼德拉,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等。许多人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这是曾经的一张不结盟运动领袖合照。从左到右依次为: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加纳开国总统恩克鲁玛,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铁托。
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铁托享有着广泛的国际声誉。让许多国家尤其是shzy国家寻找到了新的方向。
现在,不结盟运动已经失去了冷战时期的价值,各发展中国家纷纷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发展上,22国集团等组织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但不结盟运动仍然在充当着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伊朗核问题上,不结盟运动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和南斯拉夫
中国和南斯拉夫在很多地方非常相似:游击队独立自主抗击法西斯侵略,多民族国家,不结盟的政策。 也一度主张向铁托学习,借鉴他的成功经验。
南斯拉夫也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但经历了铁托被开除出共产国际的风波,直到1955年1月2日,南斯拉夫才和中国正式建交。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人说世界上存在两个铁托,一个在南斯拉夫,一个在中国。甚至斯大林也曾形容我们的 是半个铁托,以表达对他的不信任。
中苏交恶后,我们也曾批判过南斯拉夫,直到1970年,中南复交。
也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评价铁托的话:“铁托就是铁,不怕苏联压迫”。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中国和风雨飘摇的南斯拉夫都遭受了北约的蹂躏,恐怕这是更多人对中南友好的理解吧。
谈及南斯拉夫,我们很容易先想到那首经典的《啊朋友再见》
这首歌是南斯拉夫著名电影《桥》的主题曲,事实上这首歌是意大利游击队的反法西斯歌曲,在那个电影业不发达的年代,这部引进的电影在中国可谓是大红大紫。我的父亲甚至都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去趟“南斯拉夫”(虽然他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桥》和齐名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瓦尔特正是铁托在游击队时期用过的假名)反映了当时南斯拉夫电影业的繁荣和电影的先进,里面很多惊险场面的情节设计放到现在看都完全不过时。即使你没看过《桥》,你也一定听过《啊朋友再见》,可能是意大利语,也可能是中文。可能是充满战斗的悲壮的原版,也可能是充满青春感的改版。
下面就不得不提这位扮演“老虎”和瓦尔特的演员了: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作为国宝级影星,巴塔还热衷政治活动,曾在2002年竞选塞尔维亚总统,当然很遗憾失败了。1990年,巴塔加入了塞尔维亚社会党,2012年成为该党副主席,而塞尔维亚社会党主席就是大名鼎鼎的米洛舍维奇。

2016年5月22日夜,巴塔在贝尔格莱德因病过逝,享年83岁。
我们也会永远铭记这位曾经给中国带来美好回忆的南斯拉夫演员。

总结
我第一次认识南斯拉夫这个国家还是从塞尔维亚开始。小时候翻地图册(那本地图册是09年的)翻到塞尔维亚里面关于经济的介绍只有“因为长期的战乱和经济制裁,塞尔维亚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喜欢看地图册的我还是在欧洲头一次看到这种介绍,所以查了下资料,了解了一下南斯拉夫。初二和几个哥们聊天时认识了铁托,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铁托也愈发尊敬,他可以说是我最佩服的外国shzy领袖了。引用知乎里的一句评价:
这是一个1946年就首次登上时代周刊《TIME》的大人物。一个在东西方阵营中纵横捭阖而不倒,一手拉起不结盟运动的神级人物;对内搞定了克罗地亚族、塞尔维亚族、穆斯林等等一锅粥的复杂民族——巴尔干地区不能出现统一大国的预言被他终结。

现在的南斯拉夫被肢解得七零八落,铁托也像前苏联的领袖们一样,不再为人们所爱戴。然而接连的战乱,使得趋于理性的南斯拉夫民众们开始重新怀念起这位巴尔干的巨人,怀念那个国力强盛,生活较为富裕,对外开放,至少表象上还维持着团结的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的悲剧,与其说是铁托的遗憾(虽然他也确实是有失败之处),倒不如说是历史和地缘造就的必然结果。
曾经的那首《啊朋友再见》,本来应该翻译成“啊姑娘再见”的,如今南斯拉夫不再了,《啊朋友再见》也应景起来了。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都说啊多么美丽的花。”
这句话也送给已死的南斯拉夫。

下面是时事
当地时间3月24日当天,塞尔维亚共对916人进行了新冠病毒检测,确诊303人,死亡3人。
截止至3月31日,因为中国的援助以及塞尔维亚向中国学习先进的隔离封锁经验,塞尔维亚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成为欧洲最早实现疫情拐点的国家之一。

带着南斯拉夫的遗产,塞铁加油吧。

拟人形象图转自萌娘百科,其他插图转自百科和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