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学考研备考答疑Q&A

2023-04-08 13:42 作者:小星河在中南财  | 我要投稿


总结了一些大家最近备考中问的比较多的问题,希望能为大家解疑释惑、助益于提高复习效率!

小星河说

    长堤步春风,辟雀乱聚草丛中。暮春已至,新雨洗刷了武汉的太阳,暖意已悄然而至。各位准中南大er们,是否也已进入新的复习周期了呢?虽然大家的进度各不相同,但小星河相信大家一定都在备考初期的攻坚阶段进行探索。栗子师姐对近来大家的一些疑惑进行了作答,针对其中的共性问题,小星河准备进行集中展示。请跟随栗子师姐的脚步,一起破除心中的迷雾吧

1.616和811应该怎么平衡复习时间?

    616考试的重点内容偏向集中,需要理解的内容少、偏向记忆的知识多,平时连续复习时间较少的同学可以在暑期集中进行理解和背诵,以提高复习效率。

    811涉及的民法部门法多、知识体量大,复习方向应该侧重于理解,前期复习应该以对811知识的理解和参考书的阅读为主,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书最迟在7月之前阅读完毕为宜。

2.参考书目和讲义如何使用才能提高效率?

      讲义是以考点为框架对知识进行总结提炼,是全程复习的主要材料。但正因为讲义的凝练性,很多理论知识的脉络在讲义中并未完全展开,只是以结论的形式出现,因此基础阶段需要大家以讲义为框架根据讲义中的延伸提示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参考书目。

3.推荐书目以外的专业课书目能否纳入自己的备考参考书目录?

(1)刘家安老师的《民法物权》能作为参考书目吗?

     《民法物权》是刘家安老师23年的新书,但其中关于物权基本理论(通则部分)的内容涉及的不多,不建议以此书来替代梁慧星和陈华彬老师的《物权法》

       811考试中除了考察基础知识还喜欢考一些学理上的知识,因此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民法各部门法中通则中的基础理论,夯实民法基础,如此才能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为日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基础。

(2)推荐大家将杨代雄老师《民法总论》作为梁慧星老师的《民法总论》的补充阅读书目。

       这本书是22年的新书,其中导论部分中涉及的民法的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的内容在23年复试的笔试中出了题目,需要补充阅读第一编部分的内容。之所以说是作为补充书目,是因为杨老师的这本是以权利为构架展开,相对传统的民法总论知识体系而言是很新颖的,在有基本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才能做到重构框架,否则会造成体系上的混乱。

4.备考过程中复习进度的焦虑:复习几遍才能上岸?

       考研备考应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复习检验标准,而非以复习遍数为复习成效的衡量标准。静水深流,江河眷顾奋楫者复习不必急于赶进度,更不要与他人比进度。只要在正确的方向上扎扎实实复习,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对考点涉及的知识达到熟练的程度,相信最后的结果不会太差。

     一轮是基础阶段,主要任务是梳理基础知识框架、阅读和理解参考书目,建议811参考书目的阅读最晚在7月之前结束。7月-9月是强化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化理解811的知识并进行记忆,集中对616进行理解和背诵。10月-12月是冲刺阶段,任务是在前面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并对重点和常考知识点进行反复记忆和背诵。

5.初试与复试的成绩具体占比多少?

       如无特殊情况,复试一般线下进行。线下复试最终考研总成绩为复试总成绩+初试总成绩,复试考核方式包括811笔试和综合面试,复试总成绩满分为220分。

(1)笔试:测试考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综合能力,考试时间3小时(上午8:30-11:30),满分150分。民商法学专业的考试科目只有811,考试范围不超出初试考试范围。

(2)综合面试:包括考生自述(自我介绍:中文和英文)、考生抽题、考生回答、专家提问等环节。主要对考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能力、外语听说能力等进行测试。综合面试满分70分:专业知识广度深度25分、外语听力口语25分、综合素质20分。

6.民商法811备考复习需要达到何种深度?

     学硕的专业课考试题目只有主观题,811的基础知识(以名词辨析和简答题方式出现)占80-90分,法条分析和论述题一般考察有理论深度的知识,考察综合能力,需要注意理论延伸的知识主要分布在民总和财产法(物权、债与合同)中,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关注讲义中延伸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有争议的部分的学者主张所依据的法理。

7.811备考过程中法条的作用?

    民法的学习应坚持教义学方法,即所学所用都是为了正确的理解和适用法条,备考复习也不能脱离法条而空谈理论,因此法条评注是讲义之外811复习中最主要、最便捷的工具书。建议阅读徐涤宇、张家勇老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评注(精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学考研备考答疑Q&A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