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三点式】第1讲 论证与逻辑:辩论赛里有什么
大家好,我是新人辩论UP主陈点点点。
消灭暴论,归于三点,欢迎大家来到一个过期辩手的辩论分享课程——《辩论三点式》。
本期是系列课程的第一讲。熟悉所谓辩论系统课程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套路,一般课程的第一讲的主题都会是这样的:“辩论是什么”;“辩论的本质是什么”;“辩论的意义是什么”;历史典故、日常生活、法律专业里面的辩论各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各个领域的大佬曾经也是辩手等等等等。通过这些内容呢,课程希望解释给大家,辩论和辩论赛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并试图传递给受众一个本质的、价值观上的答案。基本上最后都会塞给大家一个耳熟能详的断言:辩论即说服,或者一个稍微完整一点的版本,辩论是说服第三方的游戏。
三点式不打算这么开始,不是因为这个命题不重要,而是因为许多辩手并不了解它到底有什么用。对很多人来说,“辩论即说服”是一个听起来很厉害的口号,但高声跟读这个口号中并不能帮助我们得到任何直接指导辩论活动的经验,甚至经常发生的是,口号太嘹亮以致于阻扰了我们的思考。
所以我想换一个角度,不说:“辩论是什么”、“辩论的本质是什么”、“辩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来聊【辩论赛里有什么】。我们第一讲将分为三个小节来聊清楚这个问题,并告诉你我们最后聊清楚的那个答案对你的辩论活动有什么直接的用处。
那么好,我们开始上课。
一、辩论赛里有什么?
关于“辩论赛里有什么”这个问题,在我一开始接受辩论训练的时候,师兄师姐曾经给过一个答案,叫做【事实、价值、逻辑】。也有一些辩论公开内容会告诉我们另一个答案,叫【论点、论据、论证】。我不知道你们听完感觉怎么样,我听完心里是有一点犯嘀咕的。
因为理论之所以要对现象进行分类是为了作出分析,通过分析寻找规律,最后运用规律形成方法反过来指导实践。所以一个分类方式好不好在这一条脉络上其实是有客观标准的,就是看能不能带来好的分析方向、好的理解角度最后找到规律得出好的方法论嘛。
故而,如果分类太简单,只是对概念平行的去拆分与重述,就会因为分类维度的单一而失去意义,就像你把苹果区分为红苹果、黄苹果和绿苹果,那后续就只能分析哪里比较黄哪里比较绿;而太复杂、玄学、黑话的分类,则容易让我们陷入对分类本身的迷惑,如果把一个我们不甚明白的东西分成了三个我们更不明白的东西,那不就分了个寂寞么?可能很多辩论理论在这个部分给受众带来的麻烦就是,听了很多概念,并没有更明白,反而更糊涂了。
但我们又离不开概念,因为我们人类就是一种符号生物,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你对于一个事物的理解是否足够深刻就取决于你掌握了多少与之相关的概念。
那有没有可能我们从一个简单的直观的概念开始,生长出一个理论体系呢。而如果我们把这个生长过程完整通过教学传递给大家,是不是会比直接给大家一些结论和概念更好呢?这就是辩论三点式的初衷。
所以现在,让我们把冗杂的辩论术语、天花乱坠的高级概念全部清空,从零开始,我们重新生长。
在这一片一无所有之中,我们要回答“辩论赛里有什么”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有什么概念在辩论赛中一定会出现,甚至一开始就已经在那里了。那我们最容易得出的观察当然就是【辩题】。它是一场比赛一开始就塞到辩手手里的一个命题,是理论上辩论争议的最核心,与辩论赛的架构和设计相伴而生,是一场辩论赛的必有之有。
那我们把辩题放在这片一无所有的最中间,而围绕着这个核心的辩题,我们又可以观察到,辩手们在比赛中会不断提供着各式各样的东西,有事例、数据、判断、推论、概念、主张、价值、情境、渲染,等等等等。这些繁复多样的概念我们先不加任何甄别的将这些一团团的全部统称为【内容】。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最简单的观察,辩论赛里有什么?有的是【辩题】和围绕着的【内容】,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辩手们用【内容】来论证【辩题】。
这个结论显然太简单了,无法让我们满足停留于此。我们的理论需要进一步给【内容】分分类。而分类是离不开尺度的,这里我们就需要借一把尺子,让我们试着在【旁边画出一条“抽象——具体”的坐标轴。然后以【辩题】所在的位置将所有的【内容】进行二分:比辩题更抽象的,暂称之为【道理】;和辩题同样具体或更为具体的,暂称之为【现象】。
小伙伴说你等等,什么叫“抽象—具体”的坐标轴?别急,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首先,我们先用概念来尝试理解这把尺子。当我们把“苹果”这个概念放在最中间的时候,“水果”、“食物”这些概念就因为更加抽象而当然地落位在“苹果”的上面;而“红色的苹果”、“胶州生产的苹果”、“红富士苹果”、甚至“这颗苹果”,则因为更加具体而落位在下面。
好那我们重新把概念换回“命题”。我当然可以继续说苹果,只要在每一个概念后面加半句“是甜的”,刚才所有的概念就都变成了命题。“苹果是甜的”,上面有“水果是甜的”,下面有“红色的苹果是甜的”、“红富士苹果是甜的”、“这颗苹果是甜的”。但我们先放过苹果,换一组辩论活动中出现的命题。比如我们打“女性优先是否有助于平权”,如果反方提出的内容是“任何优待都在强化歧视无助于平权”,那因为“任何优待”比“女性优先”更抽象,故而这就是一个比辩题更抽象的命题,放上边;如果反方提出的内容是“女司机停车位”、“妇女专座”、“董事会女性席位”带来的刻板印象加深的问题,因为这些内容比“女性优先”更具体,那这就是一组更加具体的命题,放下边。

好,那在我们理解这个坐标轴之后,回到那个天地二分的状态,我们发现,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有了三个【概念】了,分别是道理、辩题和现象,而我们又知道【道理】和【现象】都是从【内容】中拆分出来的,而内容为了论证辩题而服务的,那下一步很自然的我们就要继续追问,既然【内容】都已经被我们分开成道理和现象了,内容与辩题之间的那个论证关系是不是也能分开呢?
我们用三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先来看道理是如何论证辩题的,一个抽象的道理如何做到证明比它更具体的东西呢?那一定有什么东西帮助我们从一个大的、抽象的真,推导出一个小的、具体的真。答案就是,这是一种逻辑武器,叫做演绎推理。在形式上,就是我们熟悉的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等。我知道可能小伙伴们听到三段论这三个字就头大,但就是这样的演绎,帮助我们通过抽象的前提之真,必然地导出具体的结论为真。举例来说,比如辩题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需要得到保护”,正方提出人的隐私权需要得到保护(大前提)——公众人物是人(小前提)——所以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需要得到保护(结论)。这就是通过一个抽象的道理为真推导出更具体的辩题为真。当然这里只是一个例子方便大家直观的理解,这个三段论本身也是有一定问题的。有关演绎推理的具体内容、应用和反驳,我们会后续课程跟大家详细分享。在这里,请大家注意的是,道理是通过演绎逻辑来论证辩题的。
那另一边,现象又如何证明一个比它更抽象的东西呢?在这里是有两种逻辑武器登场的。
第二,我们先讨论辩题与现象之间具有直接包含性、统属性的情况。在这种时候,我们其实是通过许许多多的现象为真的观察,得出一个统属性的抽象命题为真的结论,这种逻辑武器,叫做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典型例子就是古人观日,古人每一天都观察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亘古未变,于是归纳出一个结论:太阳是东升西落的。那从这个个例中我们就已经可以发现,归纳推理是一种对现象的总结,并不是一种必然从真到真的推理,它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如果各位最近在看三体电视剧或者小说,看到射手与农场主假说的时候,应该会对归纳推理的或然性有更深的理解。那我们都知道现在用来形容重大影响的意外事件的有一个词儿叫黑天鹅事件,其实这就源于归纳推理的经典案例,在17世纪以前欧洲人见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无数的观察让欧洲人总结并且相信,天鹅全都是白的。但是在1697年,人类发现了黑色的天鹅,刚才那那个天下天鹅一般白的结论和当时建立在归纳推理上的实证主义哲学就一起崩溃了,这就是归纳推理的或然性给我们人类孵化出的第一只黑天鹅。归纳推理在辩论赛中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统计数据。你甭管多么权威的机构作出的多么科学的统计,它的底层逻辑就是通过足够多的现象观察总结出一个抽象的结论,与古人观日其实并没有本质差别。但归纳推理仍旧是我们重要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武器,我们的许多学科就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武器之上的。同样,关于归纳推理的具体内容、应用和反驳,我们会在后续课程跟大家分享。在这里请大家记住,在辩题与现象之间具有统属性的情况下,现象是通过被归纳来论证辩题的。
第三,另一种推理武器就应用在现象与辩题并非统属性的情况下。这个时候,我们其实是基于词语和认知上的相似性,通过某现象之真的观察,类比得出某命题为真的结论,这就是第三种武器,类比推理。相信大家都清楚,类比推理是一种推理的可靠性更加薄弱的武器,换言之,它更难帮助我们实现从真到真的过程。但类比推理却也有一个非常独到的优点,那就是能够迅速帮助我们建立对命题的认识。比如我国文化外交史上的著名类比:梁祝就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故事当然有很多相似的部分,但也有很多肉眼可见的区别,这些都不妨碍外国友人通过类比快速理解了梁祝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相比于演绎和归纳,类比是一种更加可怕的辩论武器,它不仅比你想象的更加普遍,甚至有很多类比在产生对比赛的关键性作用的时候,你可以都不会注意到它已经发生了。同样,关于类比推理的具体内容、应用和反驳,会在后续和大家再见。在这里大家只需要知道,在辩题与现象之间没有统属性的情况下,现象是通过类比来论证辩题的。
以上就是辩论三点式的第一个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三点”:辩论赛里所有内容与辩题的论证关系,有且仅有三种——演绎、归纳和类比。
可能小伙伴要问了,这个“有”我听明白了,你这个“仅有”是哪儿来的呢?
答案其实就在前提与结论的相互关系里。大家现在一起来看一下三种推理的韦恩图,就应该能够有效理解到这个“仅有”。因为我们已经把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拆分为了包含、被包含和其他三种类型嘛,那么前提包含结论的即为演绎,前提被结论包含的即为归纳,其他剩下的就都是类比啦。

而如果我们把三种推理的连接下,道理、现象和辩题之间的关系都画出来,我们就得到了这样一张图。这个结构看起来是一个有一点偏斜的枝杈,特别像一个简化后的神经元细胞,所以我戏称这个结构为【辩论的神经元】。

讲到这里肯定会有小伙伴非常直觉的来杠啊:不对,辩论赛中有很多内容和辩题是没什么直接关系的,是不是你一开始讲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论证辩题的这个假设有问题呢?
非常好。我们接下来就要继续做一个小小的魔术来回答这个问题:
回看我们刚才所有的分析过程,我们只是一开始把辩题这个必有之有放在了坐标轴的最中间,找到了它的相对位置将内容进行天地二分,至于这个辩题本身到底有多抽象或多具体,是“水果”还是“苹果”或者“红富士”其实一点不重要,因为我们只是需要它的相对位置。而一开始我们就说过了,【辩题】就是一个提前塞给你的【命题】。
这就意味着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在这套分析方法中,无论把内容中的哪个命题放在中间,理论上我们都能找到属于它的“神经元”,要么它是某个命题的结论,要么它是某个命题的前提。于是,辩论赛中的所有内容,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被三条逻辑体系化的编织成了一个神经元与神经元交织的网状结构。那些一开始我们所枚举的纷繁复杂的【内容】,现在就可以被三条逻辑编织得服服帖帖有条有理,成为了一个神经网络。而且这个网络里的任何一个节点又可以被放大之后继续用三条逻辑去检证和观察。
所以回答刚才的疑问,如何解释辩论赛中有很多内容和辩题没什么直接的论证关系?
答案是,虽然它不直接论证辩题,但它依然处在一张论证之网上,而整个神经网络对辩题的论证关系并未改变。换言之,这不仅解释了直接论证,还解释了间接论证和对论证的论证。
好的,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回答本节标题中的设问:辩论赛里有什么?
我们的理论生长到现阶段的回答是:从论证角度出发,辩论赛里有的,就是以辩题为核心,以演绎、归纳、类比三条逻辑进行连接,串联起“道理”和“现象”这些内容的神经网络。
或许这个答案太冗长了,不妨给大家一个极简版本:辩论赛里有且仅有,演绎、归纳和类比。
二、三条逻辑的功能与作用
在上1节里,我们从一无所有的状态慢慢在理论层面上找到了一张论证之网,得到了一个有关于“辩论赛里有什么”的答案,那就是:辩论赛里有且仅有,演绎、归纳和类比。
当然,这个问题在一开始就已经被很自然的偷换过一次了。因为我们当然知道辩论赛里有主席、有评委有对方辩友,有规则有赛制有计时软件嘛。所以在课程一开始,我就把“辩论赛里有什么”这个问题,不加解释地自然将话题转向了内容层面。如果你在一开始就已经发现了这个转向,那么说明你很敏锐;如果你发现了又放下了反驳或者吐槽欲,那说明你不仅敏锐而且愿意真诚的参与这个课程;但如果你一直都没有发现这件事……努力吧孩子,不然你在赛场上会被骗的。
回到课程内容,本节我们讲继续用三点来回答:这个我们找到的答案有什么用呀。
(一)以三条逻辑为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比赛中的论证关系,避免掉进“看个热闹”的瓶颈。很多辩手看一个比赛特别是高水平的比赛看完了以后自己非常的HIGH,觉得选手们都太厉害了,但你询问他比赛中的各个发言是在论证什么东西,与辩题之间有什么样的论证关系,可能绝大多数的辩手观众是非常懵懂的。而有且仅有的三条逻辑给了辩手一个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它非常直观且有操作性,一共分为三步。
第1步,阅读理解,把你听到的内容梳理成一个中心命题。
第2步,尺子量一下,这个命题相比辩题是更抽象还是更具体。
第3步,比辩题更抽象那就是演绎,从属于辩题且更具体的就是归纳,剩下的不从属于辩题的就是类比。
通过这种方法你绝对可以在论证层面听懂90%的比赛内容,甚至你还可以发现那些你原本觉得打得特别好的比赛在论证上有什么小问题。那至于剩下的10%,就是那些乍听起来并不直接论证辩题的内容,你也不用着急,我们的认知能力会帮助我们自觉地往辩题的方向去推理,太抽象了就把它往具体的方向去演绎,太具体了就把它往抽象的方向去归纳。通过推理我们就能找到它在神经网络上的结构位置,并最终发现它和辩题之间的论证关系。
各位发现了么?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复现出每一场辩论赛双方呈现的那个论证的“神经网络”,帮助我们找到分析和理解比赛的方向。其实这种总结和复盘本身就是一直强化逻辑思辨能力、训练阅读比赛方法、学习立论范式的一种有效训练,大家可以拿个思维导图软件一边听比赛一边做这种结构性的总结。
(二)通过三条逻辑的分类可以精确寻找到反驳的方向,避免掉进“无从下嘴”的瓶颈。传统的辩论反驳在谈到“如何反驳A推出B”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三条反驳脉络:
(1)A不存在或者A不正确;
(2)A推不出B;
(3)B不重要。
但在实际运用中,辩手们往往迷茫于这三个路径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而当我们把论证关系的底层区分成三条逻辑时,对于不同逻辑的反驳就有了更具针对性的方向,不同的逻辑也有着独属的逻辑谬误。比如演绎推理中的前提谬误、中项不周延;归纳推理中的不完全归纳、统计学陷阱、个例谬误;类比推理中的语意偏移、相似性偏差等等。这些都可以被我们拿来针对性的利用。比如我评过的一场比赛,辩题是有遗憾/没有遗憾的青春更值得经历。反方为了说明有没有遗憾是一个阶段性的综合判断,就提出了“梅西在世界杯夺冠之后接受采访时称他的职业生涯就没有遗憾了”这个观点。
那对此的分析我们可以3步走:
第1步,提炼观点:职业生涯有没有遗憾要根据结果综合判断。
第2步,丈量比较:职业生涯和青春相比是更具体的,而且没有统属关系。
第3步,推理落位:这是一个类比推理。
既然是类比,要反驳它的一个最直接的思路就是本体和喻体的差异性。于是顺着差异性的思路我们很顺畅地就能想到:竞技体育的职业生涯是单维度的评价,而青春是一个多维度的评价。竞技体育可以胜者为王,青春的遗憾却不能用功成名就来填补。所以职业生涯有没有遗憾可以是一个阶段性的综合的“结果评价”,但青春有没有遗憾可就复杂的多了。
以上就是用三条逻辑阅读比赛和反驳对方的一个脉络。
其次,反驳思路的选取其实还有另一个角度,就是当一个命题得到了某一种推理方式确定性的支持时,反驳方可以从另外两个推理方向去寻找思路。比如2010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国内选拔赛决赛法大VS武大的比赛,新闻价值与人伦道理那一场。当法大运用演绎推理大谈人伦道德的基础性作用的时候,武大就用一个上厕所很急但不重要的类比狠狠地捅了法大的腰窝子。从观感上,似乎是更生动的战胜了更沉闷的;但从论证关系上,其实是一种推理方式削弱了另一种推理方式。
好的,那我们学会了用三条逻辑来阅读比赛、反驳对手,最后一定会拿来照见自己。
(三)通过三条逻辑我们可以有效的检验自身立论的证明力,避免陷入“我以为我能证成”的瓶颈。在准备比赛的时候,大家通过头脑风暴积累了大量的辩论内容素材,再有意或者无意地通过三条逻辑将它们组织成一个神经网络的论证结构。我个人理解,这个结构本身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立论】。而立论是否牢固自洽,是否具有足够的证明力,其实是可以从各个命题的三条逻辑支持是否充分来判断的。
很多年轻辩手上场之前听了师兄师姐给的论,自以为听懂了信心满满,上了场就发现这个师兄师姐给的论“意外的脆弱”,完全经不住对方的反驳,特别是经不起一些小铲子的零敲碎打。可下场之后被师兄师姐一复盘,又发现那些比赛时接不住的东西明明都可以接住。
这种现象以往往往被总结为是个人能力问题,需要辩手自我成长。但这个现象的直观体察结论其实是,师兄师姐掌握了更多关于这个立论的支撑,而他们天然地以为小辩手们也掌握了——其实是想多了(或者想少了)。要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在备赛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论证结构进行三条逻辑的自查:哪些节点看起来理所当然,其实支撑的内容是独木一根;哪些论据看起来斩钉截铁,其实根本没有一根逻辑线连到辩题上。通过这样的自查,我们就也会发现自身立论的强势点与薄弱点,给尽可能的扬长避短提供基础。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哈,以前法大准备防守战场的时候,每一个小点的回应都会有三个维度,叫作【学理解释】、【数据案例】和【花儿】。前两个很好理解,【花儿】其实就是语言上非常精辟或者优美的回应,一般来讲都以类比为主。龙少之前在普通辩论学也介绍过,类似的内容浙大备赛时称为华彩,那我们暂时就叫它【类比华彩】好了。所以其实回看法大防守战场的设计思路,是不是就是暗合了演绎、归纳、类比这三条逻辑的支撑脉络呢?
总结一下本节,课程希望告诉大家三条逻辑到底对你的辩论活动有什么用。如果在这里要装一下,这套方法就可以拿来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换一个老老实实的说法,三条逻辑就是可以拿来阅读比赛,反驳对手和检思自己。
当然啦,想学会游泳必须在水里,三点式的建议是,带着三条逻辑的视角去看比赛、去分析和复盘、去检思自己的立论。也许通过实践你找到方法的速度会比课程更新的速度更快。
三、论证与逻辑在辩论赛中的定位
本节我们将进入对三条逻辑反思的第二阶段,从两个维度反思第一节给大家的答案:1.三条逻辑真的能解释辩论赛内容的论证关系么?2.辩论赛里就只有逻辑么?
对于第1个问题,其实正好可以用结论来证明结论。换言之就是我们可以用演绎、归纳和类比来证明辩论赛中有且仅有演绎、归纳和类比。
其一,从归纳推理出发,三条逻辑本身就来源于对于辩论比赛的许许多多的观察。各位辩手也可以回想自己打过的、带过的、评过的、看过的所有比赛里的所有内容,是不是都可以用三条逻辑去统领它们与辩题的论证关系,都处在论证的神经网络中呢?换句话说你很难找一个超脱于三条逻辑解释之外的论证内容。
其二,从类比推理出发,在与辩论有相似性的活动中,无论是演讲、授课、写议论文还是沟通、说服甚至吵架,只要语言活动中有一丝关于论证的需要,我们在论证关系上也只能观察到这三种逻辑推理的存在。比如说高中议论文写作最通俗的两种“修辞手法”:摆事实、讲道理。这其实就是归纳、类比和演绎。
其三,从演绎推理出发,三条逻辑并不是天降之物,或者是我自己臆想、拼凑起来的概念。演绎、归纳和类比是很多经典逻辑学教材中所总结分类出的三种推理方式,前文也讲过我们可以从命题的外延关系上得出这个分类的依据。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形式逻辑的诞生初期,逻辑学就已经基于概念外延的相互关系对逻辑推理进行分类了。三条逻辑是人类思维与表达活动中有关于论证的三种武器(甚至有些理论认为只有演绎、归纳两种,类比只是一种特殊的归纳+演绎而已),辩论和辩论赛当然是一种人类的思维与表达活动,那辩论赛中的论证当然也就会受到三种逻辑的统领了。
好的,分享到这里其实真正意义上第1讲的内容已经全部聊完了。最后用三点来做总结的话,第一讲就是从“辩论赛里有什么”这个问题出发,给了大家一个论证逻辑关系上的分类与解释,讲述了“辩论赛里有什么?有啥用?和凭什么?”三个问题。
到这里我们似乎也已经比较完满地回答了本节的第一重反思,即:三条逻辑确实可以统领辩论赛里的论证关系。但对这个答案的真正强烈的质疑在第二种,即辩论赛里只有逻辑么?或者聊大一点,辩论赛里只有论证么?
我之前评了一场比赛,正反方打得都非常优秀,双方的数据拆解非常细致、内容攻防做的也很完备,从论证成立和残余的角度看非常明显是反方更占优势。但是我作为评委就是非常上头地给正方分了一票,而且还是票型更重要的内容票。那这个时候驱使我作出这样投票判断的心理依据显然就不能简单用论证来概括了。自我剖析了一下我的心理动机一方面是认为反方一定获胜了,所以可以小小“任性”一把,另一个更高比重的心理则是我认为正方四辩的总结陈词讨论了一下这个辩题里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
但这个心理动机其实更加吊诡。不仅是因为总结陈词开新点到底该不该接受本来就是一个大家争议很久的判准问题,更重要的是,正方也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论证啊!为啥就是想分票呢我请问?!
这个问题当然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那就是我这个社会裁瞎投票。当然我自己也在反思我这个有点诡异的投票。
但更重要的问题是,这种评委超越了论证关系而作出判断的心理机制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把它像洪水猛兽一样猛烈批判一番然后感慨社会裁的世界真是看不懂,还是把它纳入辩论理论的分析中找到一些机制和规律呢?至少三点式的答案是后者。
正是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才能发现,原来我们聊了这么久辩论赛的内容,但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我们的理论未曾触及的领域,那就是听比赛的人。如果我们把前面分析的内容上的论证关系、三条逻辑这个领域叫做【内容侧】的话,那观众与评委的是如何接收内容的领域不妨就称之为【接收侧】。这样我们一下子就把整体的视角放大了,开新地图了属于是。
那既然说到这里了我们就把这个地图开开完。连接着【内容侧】与【接收侧】的,就是辩手们把网状的论证结构转化为线性的语流,于单位时间内在对方辩友的质疑和阻挠下向评委和观众传递内容信息的动作,这个领域,我们可以称之为【表达侧】。而在【内容侧】之前,辩手要搜集证据、要头脑风暴,要调动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查找新的知识和经验去“做立论”,这个领域,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侧】。
是的,这就是辩论三点式一整个关于辩论赛的四个领域划分,从信息流转的顺序看分别是【知识侧】、【内容侧】、【表达侧】和【接收侧】。如果缺乏对于辩题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头脑空空,我们就会在【知识侧】陷入无话可说;如果缺乏逻辑,没法将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合理的论证关系,我们就会在【内容侧】陷入想不明白;如果缺乏表达技巧,没有掌握有效的表达结构,不懂得排除干扰和利用时间,我们就会在【表达侧】陷入说不清楚。而所有的上述问题都会在【接收侧】遇到一个最终反馈——听不进去。
但辩论赛的评委又不得不听进去、记下来、打个分。所以听不进去常常就会变成:痛苦面具。
当然了,无话可说,想不明白,说不清楚,往往是辩论新手所遇到的问题。而辩论“老油条们”则在四个领域常常表现出,张口就来,混账逻辑,黑话遍地,最后评委就只能——“信你个鬼”了。

怎么样,开完地图以后是不是觉得,怎么挖这么大一个坑?!
所以别着急,饭要一口一口吃嘛。我们的第1讲已经笼统勾勒了“【内容侧】,就是有且仅有三条逻辑的论证关系。接下来我们就要把目光看向新开出来的这个【接收侧】。
因为可能已经有特别聪明的小伙伴听完第1讲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一场比赛的正反方都在提供论证的“神经网络”,而这个网络内部又是通过演绎、归纳和类比在连接的。那连接的越多当然越容易出问题啊,单位时间里展示起来也很费劲,逻辑链摊子大了也容易出漏洞。如果我们评价一个比赛立论的好坏是考察论证层面上逻辑是否自洽的话,那当然越简单就越好自洽,越自洽就越有优势啦。所以我们是不是只需要追求简单、高效、自洽的立论就好了呢?
这在内容侧单一维度看来好像是没毛病的,但是长得好看就想得这么美了。咱们这不是马上就要聊到“接收侧”了嘛。
为什么正确的废话在辩论场上是不够的?为什么地板论在被广泛的批评?辩论即说服,是大家都很熟悉和接受的理念。那论证和说服到底是什么关系?到底什么是说服啊?
请期待下一讲,《心证:沉默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