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拜物教(1-2-2-3)——读懂资本论的必修课:物神崇拜的符号学
1-2-2-3.拜物教(Fetishism)
在场域论上连续的创造者的叙事,原始力量创造了世界,而世界中的祖先创造了后代人类,人类创造了工具与物品,并将主体性(例如生存的目的性,伦理价值或是主动的精神性力量)投射在其中,赋予其超越性的精神力量/原始力量(即物神化)。例如在摩西的故事中,人类制作的石板上刻着十诫,代表着人类的造物能够承载超越性的神圣意志;上帝用火蛇来惩罚犹太人,摩西因此制作了铜蛇来治愈受伤者,铜蛇由此被当作圣物膜拜,代表了人类的造物能够抵御超越者的力量
在本体论上使平凡物和物神(fetish)的对立。拜物教综合了偶像崇拜中的传殖主义与部分主义的特质(两者是由具有原初性的物神化的内在张力分裂出来的)。在传殖主义中,祖先创造出后代,同时也将带有神圣性的灵魂传承下去。而人类与其造物之间的关系和祖先与后代之间的关系相似,人类创造出了工具与物品的同时也将自身的主体性投射在其中,使其具包含了超越性的精神力量/原始力量/不可能性。但是这里的超越性力量/不可能性并非来自于主体性本身,主体性充当的是它们的的中介,超越性力量/不可能性唯有借由主体性才能被投射到造物之上,通过这个物神化的机制,本是平凡自然物的造物与其余平凡自然物区分开来,变成了异化于人类,且为人类所崇拜的物神。这种物神与自然物的分离与部分主义中对身体部位分离并将其抽象化的机制相似
在认识论上是凝结在物中的精神力量与创造工具或物品的工具理性的对立。工具理性即创造工具或物品的运行机制。而将超越性的精神力量投射到物品上的这一行为即物神化机制(fetishzation)是一种深层次的意识形态,贯彻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语言以及主体间性的活动之中,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开始,人类与其创造的工具与物品之间是主体间的并列关系,工具只是人类身体与主体的延伸。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具被抽象化为符号学工具——语言(图像,声音,文字),人类与工具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同一的关系,借此进行镜像认同。鉴于物神化的必然性,语言必然也是被物神化的,物神化后的语言中包含着超越性的精神力量,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层面的事物。而正是因为这个超越性力量才使得语言能够成为主体间的语言,他人与我都能够理解它,主体间性的结构以此为基础得以被建构起来。因此物神化是具有原初性的前主体性/第一人称化的机制,在主体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主体间性的张力,并会使人类产生一种症状/幻觉,即天然地预设存在着这么一个前主体性的背景性秩序(人类不认为自己能创造出如此神圣的事物,因此将其归结于大他者),这个秩序通过物神化显现出来。虽然物神化与异化(alienated)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异化的物神化(alienated fetishzation)是可以避免的。若物神化机制被异化,即资本主义的符号学机制渗透到物神化机制当中,那么主体间性的结构以及其语言乃至主体性也会受到资本主义的控制,大众的交往方式就会因此受到扭曲
在目的论上信条(rule of faith)和图像神话(myth of image)的对立由物神化的机制所调和。信条来自于传殖主义,旨在通过经文来保证共同体的连续性/统一性,代表着符号性/象征性的维度;图像神话来自于部分主义,使统一体不断分裂,通过图像神话/部分客体来把握神圣性的存在,代表着想象性的维度;而物神化不再追求统一体连续性或者分离性,而是追求使一变为多,使造物不断增殖。人类创造出超越既有符号学限定的,且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物神化,赋予其神圣性力量,使原本为私人的物品变成其他主体都认同的公共物,物的交换因此变得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