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慢性胆囊炎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方法:肝肾阴虚。症见:右胁部隐隐作痛,遇劳加重,口

2023-11-27 07:22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慢性胆囊炎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方法:肝肾阴虚。症见:右胁部隐隐作痛,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本型多见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反复发作,病程长久不愈者。 治则:养阴柔肝,清热利胆。 方药:乙癸同源饮加减。 生地黄10g,北沙参15g,枸杞10g,麦冬10g,当归10g,川楝子20g,何首乌10g,鳖甲15g,生牡蛎15g,红花6g,白芍10g,山楂10g,金钱草15g,郁金10g,枳壳10g。 加减:胆囊炎、胆石症合并肝硬化肝脾肿大者,加黄芪20g,玉竹10g,丹参20g,三棱10g,莪术10g。 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急性发作,需要暂时禁食,给予补液。待症状缓解后,可采用高糖、低脂肪、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豆浆、杏仁茶等,再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忌食刺激性食品和油腻生冷饮食。慢性胆囊炎患者,饮食应有充足的热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应是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虾、瘦肉、鸡肉、豆腐及豆制品。肥胖病人应限制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减轻体重并避免引起腹胀。同时给予抗炎、利胆、解痉止痛治疗。 肝肾阴虚,指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本证多由久病劳伤,或温热病邪耗伤肝阴及肾阴,或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亏虚而及肝阴不足,形成肝肾阴虚。多发于形体赢瘦,或先天不足者,是许多疾病发展到后期阶段的证候。肝肾阴虚常表现为目花、目干、易疲劳、肢麻、胁隐痛、腰膝酸痛、遗精、耳鸣、不孕等证。 本证多因久病失调,阴液亏虚;或因情志内伤,化火伤阴;或因房事不节,耗伤肾阴;或因温热病久,津液被劫,皆可导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虚热内扰。 肝肾阴虚的症状主要为:头晕目眩、目干、视物昏花或雀盲,齿摇发脱,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午后潮热,颧赤盗汗,容易疲劳、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抽搐,面色暗黑,毛发不荣,爪甲枯脆,胁隐痛、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失眠多梦、腰膝酸痛、不孕、舌红、少苔、女子经少或经闭、男子遗精,脉沉弦数等。 肝肾阴虚,肝络失滋,肝经经气不利,则胁部隐痛; 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扰,则头晕目眩; 肝肾阴亏,不能上养清窍,濡养腰膝,则耳鸣,健忘,腰膝酸软; 虚火上扰,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 肝肾阴亏,相火妄动,扰动精室,精关不固,则男子遗精; 肝肾阴亏,冲任失充,则女子月经量少; 阴虚失润,虚热内炽,则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颧红; 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本证以腰膝酸软,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治法:滋阴益肾,补血养肝。 肝肾阴液相互资生,肝阴充足,则下藏于肾,肾阴旺盛,则上滋肝木,故有“肝肾同源”之说。在病理上,肝阴虚可下及肾阴,使肾阴不足,肾阴虚不能上滋肝木,致肝阴亦虚,故两脏阴液的盈亏,往往表现盛则同盛,衰则同衰的病理特点。故治宜滋阴益肾,补血养肝。 治疗肝肾阴虚的中药代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可根据具体情况随症加减。 例如症见肝肾阴亏,兼有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等症。治宜滋肾养肝。 主方:杞菊地黄丸。 方药:枸杞子、菊花、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水煎,取汁300毫升,每日1剂,分2次温服,或制丸服。 胁痛者加川楝子、赤芍、郁金;腰膝痠软疼痛者,加杜仲、桑寄生、怀牛膝;若午后潮热,五心烦热者,加知母、鳖甲、龟板;若见齿衄,加炒山栀、白芍、代赭石;若眩晕者,加鹿角胶(烊化)、龟板胶(烊化)、龙骨、牡蛎;若见雀盲,加服羊肝丸(羊肝、当归、木贼、蝉蜕、夜明砂);遗精,加知母、黄柏、煅龙骨;月经先期,加女贞子、旱莲草;痛经,加香附、郁金、川芎;闭经,加丹参、菟丝子。

慢性胆囊炎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方法:肝肾阴虚。症见:右胁部隐隐作痛,遇劳加重,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