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在哭泣?》-袁基真实意图分析
“董卓在哭泣?” 在深夜看自己以前的录屏,忽然看到第二章主线中,“董卓在南宫外哭泣”这条小线索,左思右想,因此有了一系列的猜测
有关董卓,伍孚,袁基,以及众多情报事件、鸢记,恋念的许多猜想,主观臆测,以及我推(袁基)滤镜。 后期绝对会被打脸,因此只是深夜奇想!!未来被挖这篇文的坟会很羞耻!! 文长慎展开,不少剧情据透,下收! .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在主线第二章,主角救伍孚女儿伍丹的隔天清晨,有侍女撞见董卓在南宫双眼通红,似乎刚哭过。 我想了许久,这里的文案究竟在暗示什么?因此我从头细梳了一遍董卓事件,想到一些可能。 众所周知,伍孚是刺董刺客。主线中,主角受到刘辩所托,救出了一部分伍孚的家人。 伍氏一族,曾是汝南袁氏的门生(伍丹信赖值语音1)。伍孚的女儿伍丹被救下后,主角曾派伍丹去汝南袁氏刺探情报(颜良故事)。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伍氏与袁氏的交往密切,关系紧密。 而根据文丑剧情,袁基极有可能便是墨家假钜子,或者说信物派钜子。 因此,我有个猜测:伍孚刺杀董卓,有没有可能是出于袁基的命令? 墨家上刺天子,下杀诸侯。伍孚作为袁氏门生,可能是墨家信徒之一,受袁基命令,刺杀董卓。 而他的刺杀,看似失败了--被乱刀砍死。却也让我怀疑,袁基明知伍孚不敌,还会派出他去刺杀董卓吗?如果只是试探,岂不是打草惊蛇?
随即我又想到,郭嘉的密探故事,曾经提到过“董卓已死”,后来的董卓,不过是“假董卓”。 这两者让我有个想法,会不会当初袁基指使伍孚的刺杀,其实早就成功了? 在那场刺杀中,真正的董卓已经死去。活下来的董卓,便是假董卓。 绣衣楼有蜂使的易容手段,袁基作为墨家钜子,有其他易容常人的方法也毫不意外。 伍孚并不是被乱刀砍死的那个,在袁基的安排下,他早已成为“假董卓”。 (回头看郭嘉所说,董卓已经被“鬼”替代—— 被“不存在的人”,也就是本该死去的人替代。 伍孚在世人眼中,早已死去,若他存在,或许也不过是一只“鬼”罢了。) 若是如此,那便可以完美地解释,主角救伍孚女儿伍丹的隔天清晨,有侍女撞见董卓在南宫双眼通红,似乎刚哭过的事。 细想主角潜入宫中的那晚--先是救出伍丹,最后又在另一处宫殿,撞见上吊身亡的伍孚妻子。 也就是说,对假扮董卓的伍孚而言,他想必在后半夜发现了妻子的身亡。 他无法在其他人面前表露痛苦,只能跑到已被荒废的南宫,痛哭失声。 又或者,是他发现自己的妻子被人杀了。 通常上吊的人,脚边会有踢倒的椅子或脚垫。但是在剧情中,伍孚妻子虽是上吊,却没有踏脚的地方。
她是如何自己吊上如此高的悬梁?她的死亡是自杀还是他杀?为何她会被杀死? 我个人倾向,是伍孚亲手杀死了妻子。 或许是墨家计划不能留知情人,而他的妻子恰恰好撞见一些事; 或许是他的妻子愿意为了计划献身,因此让丈夫亲手上吊自己。总之,伍孚因此悲痛欲绝,夜中只身到南宫痛哭,直到清晨被宫女撞见。 话说起来,南宫这个地方,并不只出现过一次。 在袁基的鸢记·雨墨里,他带着主角前往的偏僻宫殿,便是南宫。 这座荒废已久的宫殿,据他的说法,是他工作后会闲来久坐的休憩地。 这也让我更进一步怀疑--或许在伍丹被救出的那晚,袁基也在宫中,观察着主角救人的举动。 伍孚有那么多可去的地方,却偏偏去了墨家钜子最常去的南宫。 剧情中,主角带着伍丹,处处碰壁,所有宫门都已落锁,唯有一扇门被谁打开。
因此,他们进入那处宫殿,才发现是崇德殿一处偏殿。 他们遇到刘辩,后者流露惊讶,显然也没料到他们的到来。很显然,这扇门的开启不是袁基开的,便是刘辩放五斗米道入宫时忘记锁上的。 若是袁基那晚确实在宫中,或许也说得通了。 想到这里,我又发散想了许多,翻找许多剧情。 我在想,刘辩是否知情袁基在操盘?他让主角救下伍孚一家人,是否就是希望主角从中找出线索,发现董卓已经被调换? 我个人认为应该知情,结合后面种种剧情来说,他甚至与袁基做了交易。 在刘辩被鸩杀的那天,“董卓”诏书命主角到宫内,主角认为是杀局但依旧去。 从假董卓和“诏书一律由太仆寺发出”这两点来看,可以说,这是袁基刻意引导主角前往宫中。 他想要达到某个目的,而主角必须在场。 刘辩或许是察觉到袁基另有企图,因此才在被鸩死前,和“董卓”进行交易:他饮下毒酒,“董卓”放过主角。 然而袁基没料到的是,刘辩靠着五斗米道假死逃脱。 在袁基视角,是他终于掌控实权,搞定天子后,想去处理天子最后一把剑,绣衣楼,也就是主角(这位太仆没有遵守他和刘辩的协议)。 所以主角和袁基的“第一次”见面,那么恰好是在刘辩被鸩杀逃出宫当天。 所以袁基的马车,那么恰好地停在主角离宫必经之路上。摇响马铃,吸引主角注意力。 天子的最后一把剑,上一个任务是调查玉玺。 袁基的目的非常简单,他想接近主角,利用主角,取得主角信任,找到玉玺。 更甚者,取得绣衣楼王印,司掌绣衣楼。(孙权故事提到王印的存在) (或者其他原因--标记此处为“a点”,后面会再提一次) 而他的手法也足够隐密:吊桥效应。让主角在危难之际受他恩惠,产生暧昧。 因此明明两人尚不熟悉,他便会捂住主角冰凉的手,轻声安慰。 他对主角彬彬有礼,却已经剑指主角的权。 另一方面,袁基向来认为,袁氏长公子的身分,无法让他随心所欲。(鸢记制香,恋念,文丑故事暗示) 他素来与弟弟们貌合神离,因此当袁绍讨董(袁基)时,他未曾反对过,借机摆脱了袁氏长公子身分,世上再无袁基。 他便是那假董卓的幕后指使者,是墨家血书派钜子。 以上想法,也引出新问题: “袁基既然已经操控假董卓,控制新天子刘协,这天下翻不出他的掌心了,为何还要怂恿主角救出刘协?” 这里可以有两个方向的猜测: 第一是从袁基的动机切入。 袁基成为墨家钜子,并非单纯强取豪夺,他本人对墨家学说也颇感兴趣。 (初次马车见面,他手上的竹简内容为《墨子闲诂》卷七内容,大意:必须从上正下;只有贤君良帝,才算顺从天意,才可得天的赏赐。) 如果袁基确实认可墨家理念,那么他一切所作所为,可能是为了遵循墨家应天道的选君想法,想要暗中扶持下一位贤君上台。 他杀董卓,控制天子,不过是为了稳定局面,等待下一个适合的贤君人选。 那么,他不顾自己已掌握天子的利益,怂恿主角将刘协救出的理由,也浮出水面了。 在主角来到长安,救下袁基之前,袁基从未透露岀一丝劫天子的打算。 而主角深入险境,探入地牢,一无所获之后,却在街上忽然被袁基喊住。 文案描写袁基从暗处走来,我认为这里很明显他观察主角很久了。 窥视主角闯入地牢,只为了救出他的时候,袁基在想什么呢? 为什么他会在喊住主角后,约主角去他的密宅,相谈将天子救出的事? 正常人会在自己的家族被灭门之际,去冒险劫天子? 通常都会选择先安置好家人,远离长安吧? 只有在袁氏灭门是他一手策划,而且他坚定决心,找到了明君人选时,才会临时做出这个决定。 这个决定看上去匆忙,鲁莽,他甚至没有提前想好假身分供主角入宫。 当然,这个假身分过了没多久,也很快被他搞定了——他带着主角去了书肆。 我在过书肆剧情时,感觉到微妙的违和感。 明明是挑书,主角说要去茶座等袁基,袁基却说殿下稍安无躁,他只去很短片刻,挽留主角留在原地。 主角还因此提出质疑,袁基含糊过去说现在是非常时刻。 我个人认为这里的文案是在暗示,袁基来书肆的目的不纯,至少绝对不只为了挑书而来。 然后就那么刚好,主角被留下来的下一刻,董承女儿的宫女,来到书肆—— 提醒了主角可以用袁氏交好的伏氏侍女身分入宫……(还记得假董卓是袁基手下伍孚的可能吗?) 主角就这样顺利地救出刘协了。 在竹林密宅的谈话,如果主角拒绝帮助袁基救走天子,袁基会暗示主角可以挟天子令诸侯,让其他刘家人明白谁才是掌控者。 或许袁基看到主角去地牢救他后,才真正认可了主角。 他希望主角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或者说他希望主角称帝。 (以上猜想,还有一个侧面证据:在马车上,袁基曾提到,霹雳手段,容易误伤天子。 主角的两个选项中,如果选了“误伤又无妨”的冷酷选项,袁基会露出错愕又失望的表情——显然他不希望主角选择这个选项。他预想中的主角理应是个明君。) (或许有人会问,主角都有继承权了,为何还需要挟天子? 我是这样想的: 在主线和袁基竹林密探时,如果告诉袁基“不愿帮助救刘协”—— 主角:“你明白的。” 主角:“有人推立幽州牧刘于,有人推立益州牧刘焉……哪怕不姓刘,也有人敢自封天子。” 这段话意思便是,有继承权并不足以服人心。即使没有继承权,也能自称天子。 袁基:“……殿下说的话,会让很多人不敢明白。” 主角:“那要让如何让那些人敢明白?” 袁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袁基:“只要殿下救出天子,将他守护在身侧便能彰显仁德。” 这段话的意思是,袁基建议主角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在所有同样有继承权的人,主角便是唯一有“仁德”的王。 袁基:“到那时,那些『不敢明白』的人,便会纷纷『明白』殿下的心意。” 因此,有没有继承权,只不过是拿到入场门票。真正能够名正言顺的,是将天子“护”在身边。) 这些都是从袁基可能有的动机切入的猜想。 不过作为玩家,我们能掌控比游戏更多的历史内容,也就是说,可以从游戏外的上帝视角来切入思考。 那便是第二个猜想,袁基想推崇的下一位“明君”,是曹操。 我们可以脱离枝微末节,跳到综观大局的上帝视角,从新审视整个救出天子的过程。 在援救事件中,唯一得利者,是曹操。 他得到天子信任,带走天子,让主角和袁基做了无用功。 而这一切,却又是在袁基操控之下发生的。有没有可能,袁基是故意让天子被曹操带走的呢? 其实是有的。 袁基带着主角来到书肆时,曾介绍过书肆新进一批荀氏藏书。 旬氏这个名字,在后面再度出现; 主角带着天子欲出宫,撞见了旬彧。旬彧没有揭穿主角和天子,反而笑着放它们离开。 袁基特地前去有旬氏藏书的书肆,后面主角又恰好撞见旬彧,看上去似乎只是个巧合。 但从玩家可以查阅到的历史来看,旬彧在历史上曾是曹操的谋士。 有没有可能,袁基去书肆买的旬氏藏书,暗藏着旬彧北上带来,传递给袁基的曹操去向的密件呢? 通过得知曹操去向,特意将天子带往曹操所在,让刘协如此刚好地撞见曹操分发肉粥,收买天子的心。 效果远比模仿董卓那样强硬挟持好上不少--结果就是刘协立刻信任曹操的品格,投入曹操麾下。 这是一出袁基和曹操定好的戏码。 若是主角不来救他,他依然会另有办法演出这出戏,让天子信任曹操,自愿被挟持。主角的出现,不过是给袁基行了方便。 但是我必须得说,这个猜测看似有文案细节佐证(旬彧的多次出现,旬彧和曹操的历史关系),我却觉得不太合理。 因为在许攸的信赖值语音7中,提到曹操与里八华关系甚好。 许攸作为袁氏门客和袁绍好友,知道此事,袁基又岂会不知? 袁基作为墨家钜子,虽然不像儒家一样只认皇室正统,但他依旧认为须有才德的人才可成为明君。 在游戏内许多暗示,里八华这个组织作为反派存在,希望颠覆汉室,甚至造就动乱。 和里八华走得极近的曹操,我认为应该不是袁基首选的推举对象。 况且,在前几章剧情,并没有铺垫过袁基认可曹操这位东郡太守的细节。 最重要的是,袁基曾箭杀疑似里八华卧底的傅融。 从这点便可以看出,袁基的立场处于里八华的反面。 若说里八华是代号鸢的反派,是主角作为汉室亲王的敌人,那么袁基便是反里八华的代表之一,他射杀傅融是为了维护汉室与士族阶级。 因此,曹操不可能是袁基的“明君”。 另一方面,袁基反倒是曾多次接近主角,在初次马车上别人说主角鸩杀陛下,他随后便对主角说“有些人,不会做的事就是不会做”来安慰主角。 像是很信任主角的品性一样。 这种信任出于何处,游戏还没有透露。但这让我想起主角和袁基在宫宴外的低光荷池边,“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在主角对玉玺下落焦头烂额的时候,是袁基站在暗处,点出来低光荷的来历,让主角恍然大悟去调查旧庙荷花池。 要做到这点,只有一种可能:袁基知道主角在调查玉玺。 他不仅知道主角调查玉玺,还借由低光荷暗喻了自己被世族束缚的不自由。 另外,“低光荷夜夜明亮,想遇到惜花之人”,也像是另有所指,他在借花抒己。 因此我个人感觉,袁基可能已经观察主角好一段时间,才会选择在主角调查玉玺时丢出线索,引导主角。 当然,不知看到这里的各位,有没有看出矛盾--还记得我之前标记的a点吗? 我在a点的时候,说袁基在初次马车上帮助主角,可能是为了取得主角信任,利用主角,得到玉玺或绣衣楼王印。 如果袁基早在宫宴低光荷时就对主角的品格有所期待,给出指引,那他还会在a点试图夺权主角吗? 我个人认为其实还有另一种可能:他目的确实是为了夺权,却也抱有观察主角的心态。 他在观察主角,看主角是否达到他心中的合格线。 如若合格,他会交出权力,就像他在恋念里,把代表墨家的夜光弓“送”给主角一样; 若是不合格,他便夺主角的权,拿走整个绣衣楼,将它交到下一个明君手中。 袁基从很久以前,甚至比宫宴更早之前,便在观察主角的一举一动。 所以,在初见马车上,主角解释自己没有鸩杀刘辩后,袁基会点头说,“有的人,不会做的事,他就是不会做。”--他对主角的品格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认可。 所以,他让郭嘉去怂恿郭泗,烧掉主角所有绣衣楼--他想观察你在四面楚歌的时候,会如何应对这种困境。就像郭嘉在雀部计簿中特意针对广陵发动战争,却希望广陵撑下去一样。
(5.9更新:对照了杨修+郭嘉剧情和主线,现在刷新想法,我认为烧楼应该和袁基无关,应该是郭嘉本人的计划。)
(编辑:感谢评论补充,郭嘉密探语音:“我在用所有苦难,去筛选这世间的英雄。”也印证了类似想法。) 而这一切,都在主角为了他涉险,只身前去地牢救“他”时,成为袁基信任主角的砝码,让他确认了自己的“明君”...... 以上是我从“董卓你在哭什么”发散的种种猜测!以后肯定会被打脸很多! 事实上这篇文大部分是以墨家的角度分析袁基人格的,如果是我个人,还是偷偷希望袁基是喜欢主角才靠近主角的啊啊啊,但很可惜看上去鸢的文案没有我那么恋爱脑,剧情大气得多了。 p.s 在许多故事里,袁基的剧情,总是会出现他人嘲笑主角亲王式微,袁氏强盛的情节。 恋念里如此,鸢记里如此,密探故事里如此。 而袁基总会在结束后走出来,或是帮主角报仇,或是来一句“殿下,偶遇”。 我想,或许这些时候,他也是在观察主角的反应,看主角对这一切排山倒海的恶意会如何应对吧。 p.p.s 4.28新增: “郭嘉,你到底是谁的人?” 发出本文后的几天,我一直反覆思考整个叙事链的逻辑,开出更多密探故事,试图用各种线索支撑我的观点。 紧接着我发现了我这套想法,还有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矛盾点:郭嘉与袁基的关系。 原先由于伍丹信赖语音6,提到“郭嘉曾在伍孚行刺前夜拜访”,因此我本以为,郭嘉与袁基应该是合作关系,他是替袁基传话给伍孚的中间人。 后来在郭嘉故事8,看到讨董联盟竟是他伪造袁绍信件一手促成,我也是自然而然地想到,应该是袁基和他合作,想靠讨董事件摆脱袁氏身分。 但是,这也会导出一个新问题: “郭嘉明明知道袁基是假董卓背后的藏镜人,又为何要带着主角,到处找坐黄金马车的假军师呢?” 莫非郭嘉本人和袁基不是合作关系,他对袁基操控董卓的事,不知情? 既然如此,又该如何解释他在伍孚刺董前夜,拜访伍孚? 郭嘉是一个特别的角色。根据雀部计簿的描述,他是代号鸢唯一开启上帝视角,综观全局的“天眼”角色。 他能预见未来,料事如神,而关于他的描述里,他在未来看到的景象,让他将所有期待压在主角身上。 “无数生灵会死在这场变局中,他们的消亡,将成为一位英雄的养分。而这位英雄,会是他所追寻的光。” “也许,这个不断为广陵带来危机的人,是最希望广陵能熬过去的人。” 这样一位天眼,可以从如今广陵王被处处打压的状况,看到广陵王崛起的未来。这近乎游戏内bug的设定,有可能从未发现袁基与假董卓的关系? “董卓背后有假军师。” “董卓已经被一只鬼顶替了。” 我认为,郭嘉早就“看”到了。 他不仅看到董卓背后的藏镜人,他甚至知道,因为某件事的契机,会使这位深不可测的藏镜人,甘心将权力转交给主角。 因此,希望主角成为那一位英雄的郭嘉,他伪造袁绍亲笔信,亲手促成了那个“某件事”--讨董之战。 唯有讨董之战发生,袁氏一族才会被抄家。 唯有袁氏被抄家,主角才会前往长安,营救袁基。 唯有袁基看到主角来拯救自己......这位心思深沉的蛇,才会认定自己的明君。 郭嘉看到了一切,但他不说,也不接触袁基,不与那人合作; 他慢悠悠地带着主角,到处找所谓的“假军师”,想让主角自己思考,而非他一语道破。 他不是没提示过,醉酒时开过玩笑,假军师就是袁基嘛,可惜这位酒鬼吊儿啷当惯了,主角不信他的鬼话。 若是如此,“郭嘉曾在伍孚行刺前夜拜访”,或许也并非是基于他和袁基的“合作关系”。 按照他随心所欲的个性,按照两人都曾是袁氏麾下的身分......他可能只是在大雨之夜,和明日就要启程的旧人来一场道别罢了。 兔死狐悲,他虽是下棋者,在乱世中却也身不由己。 以上种种猜测,都是在“伍孚=假董卓”,假董卓受袁基操控,以及郭嘉知晓未来的大前提下导出的天马行空结论!并且我受限于得到的密探故事范围,还有不少密探没开出来,肯定还会有文本和我的猜测有所冲突! 各位可以看看就好,这篇文不过是一次奇思幻想,脑力激荡,并没有太多实证!! 谢谢各位看到这里! (题外话,郭嘉看到一切,理应也看到天子被曹操带走--那么他发起讨董之战的目的,或许会更加限缩。 并不是希望主角真的带走天子,而是他知道,除这次灭绝袁氏的契机以外,再也没有真正能考验主角“真心”,让袁基信任上主角的其他可能了。 袁基当初对主角做的“吊桥效应”,郭嘉不过是让它再发生一次--让袁基重新“信任”主角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