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忠|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云个展


【个人简介】
丁志忠,男,74岁,汉族,中共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医副主任医师。辽宁省,海城人。
1969年至1972年拜中医赵润身先生为师学习中医和书法。
1972年至1989年调到海城市感王镇医院工作,任院长兼党支部书记。书法在老师指导下临习兰亭序和米芾帖、黄庭坚帖。
1990年10月奉调进海城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任秘书5年。书法专心学习苏东坡的书法,文章,诗词。
1995年拜识中国书协副主席、辽宁省书协主席聂成文先生,并拜为师,从此在聂老师指导下学习探索书法艺术。
1998年入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2002至2004在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班学习。
2002年入展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展;入展首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展;获辽宁省书法篆刻展书法金奖。
2003年获批为中国书协会员。
2004年入展全国第8届书法篆刻展;入展全国首届“小榄杯”书法大赛展;获辽宁省首届兰亭书法展提名奖。
2005年入展“走进青海”书法篆刻展;获第二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入围奖;展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第二届全国扇面书法展。
2012年入展第二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精品展。
2005年出版《丁治中书法作品选》。
2009年(60周岁)出版《丁志忠书法》。
2019年(70周岁)出版《丁志忠古稀书法集》。
2008年5月即将退休,走进寺院,开始8年的寺院生活,学佛,写经。研习书法,继续临习苏帖,再习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何绍基诸帖。
2016年3月结束8年寺院生活,准备下山,开始我的新征程。临别前,为回报师傅和寺院,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将我的劳作——用泥金纸书写的大乘佛经金刚经50部奉送给师傅和寺院。
我下山之后的新征程是:做好三件事。1是走访拜谒东坡路。2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本人70周岁生日举办个人书法展。3是出版丁志忠古稀书法集。
从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开始我的“寻访拜谒东坡路”。先后是:四川眉州、河南郟县、陕西凤翔、河南开封、江苏徐州、山东诸城(密州)、蓬莱(登州)、河北定州、栾城、浙江杭州、湖州、江苏扬州、安徽阜阳、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共16个城市。这是苏东坡出川入仕升迁,贬谪的16个地方。
2019年开始挑选书法作品,邀请同道审稿,最后拉到沈阳请聂成文老师审定。商定出书事宜。
现在赋闲在家,写字,看书,养花 ,散步。
【作品鉴赏】











风骨神仙品 文章浩荡人
——丁志忠及书法艺术
一方水土中的一方雅士,在光阴的流转中往往给这方水土留下了高山仰止的文化精萃,使本地区有了这些文化名人而更加厚积笃实的文化底蕴。丁志忠,便是海城地区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丁志忠,1949年12月出生于海城市感王镇前粮村的农民家庭。与书法结缘,最先得益于中医名家赵润身先生。在家务农的丁志忠有幸被赵先生看中,收他为徒,即学习中医,又教他书法。先生谆谆告诫他:“中医和书法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一定要学习好、继承好。书法家不一定要懂医,但中医一定要写好字。”老师的教诲,使丁志忠铭记在心,照亮了他人生前行的路程。他阅读了大量中医典籍,并涉猎了古代碑帖经典,善书晓医,一时名噪乡里,声望颇高。
未须好古谈颜柳,当代争夸赵子昂,写出眉山元佑脚,世人都道是疏狂。真正使丁志忠在书法艺术道路上挥洒纵横欲绝尘的是,2001-2003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班学习,有幸聆听聂成文、李刚田、刘文华、曹宝麟等老师的书法讲座,使他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使他懂得了“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的真谛。从那时起,丁志忠便以古为师,以史为镜,扎扎实实地从古代碑帖中汲其精华。以浸淫传统为必修课,以追慕先哲为圭臬,深入唐宋,直追魏晋。在浩如烟海的碑帖中,他对苏东坡情有独钟。思接宋意,神交东坡,言谈举止,无不与东坡暗合。东坡的生平事迹,东坡的诗词歌赋,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如此的勤奋,换来了东坡的眷顾。东坡的朴实无华,平淡自然的韵味;东坡的以书写意,以书乐心的意境;东坡的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神;东坡的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的人格;东坡的我心即佛,见性成佛的理念……都被丁志忠先生诠释的淋漓尽致,跃然纸上。四十年来写东坡,日间挥洒夜间思。浮华散尽留清净,写到生时是熟时。2002年,他的行书入选首届书法兰亭奖展;2003年,入选首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展;2004年,入选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2003年,荣获辽宁省书法篆刻展金奖。
有道是:文心一点,借由灵感与勤耕,凌空蘸墨写浮生。无悔于笔墨生涯的丁志忠,钟情孤诣,乐此不疲。书法愉悦其心,陶冶其性,增长其识。他的为人,性情豪放,心胸坦荡,其诚无狭,情肝义胆,素有“大侠”美誉。刘熙载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观其书,潇洒淋漓,风骨洒脱,情趣盎然者正是他本人性格的流露;品其酒,狂放浩荡,无拘无束,昂扬向上者正是酒品如人品也。
清谢启昆在《论诗绝句》中说:“居士寻诗墨未乾,杏花消息雨声寒。谁言诗到苏黄尽,万里南行眼界宽。”此诗之于丁志忠,是最好的注脚。他往往与古代圣贤对话之时,总感到自愧弗如,他亦知晓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书法是心灵的艺术,中医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有一分心性的了悟,就有一分书法的妙境。少几分沉重,多几分轻松;少几分复杂,多几分简单;少几分世故,多几分天真;少几分成熟,多几分幼稚;少几分矜持,多几分随意;少几分较劲,多几分散淡;少几分挂 碍,多几分空无。如此,虚而灵,空而妙,浪漫天真,随心所欲,方为上乘。苏东坡云:“见狭、识浅、学不足,终不能尽妙。”书法需要内美与修为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书法的尽妙。为此,他苦苦追寻,拜师访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只身一人来到开原龙潭寺苦苦修行十年!单凭这一点,让所有学书法之人敬仰!尤其在当下,物欲横流,人心浮燥,追名逐利,奢侈浮华已司空见惯,可丁先生能抛家舍业,弃名丢利,幽居寺舍,素斋果腹,心净如水,妙演华严,少欲知足,恬淡宁静,让所有学书人汗颜!
十年修行圆满,丁志忠先生带着沉甸甸的果实与我相见。当我打开他的作品时,我的眼前一亮,一股书卷气,静穆之气扑面而来,似馨香而缭绕,如清莲而丽娇,虚而灵,空而妙,情趣盎然,浪漫洒脱,既有东坡的意蕴,又有时代的审美取向,精品迭现,佳作纷披,令人叹为观止!
佛家讲,托不了钵的人,是布不了道的;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豁达豪爽,风骨坦荡的丁志忠先生,已不是敛羽的孔雀,而是一只蓝天翱翔的雄鹰!他的才智,把他的人生映衬得更加丰满。他说,我的书法艺术还未到古人的最佳处,但我相信,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有一分学养 ,就有一分文气;有一分修为,就有一分精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也。
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渣滓去,则清光来。丁志忠先生了然于胸。一个充满乐观气息、安贫乐道的人,好运自会与之相伴。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我相信,丁志忠先生的书法艺术定会走得更高更远!
刘成华于龙山斋
2015年10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