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民间汉化活动情况的当前调查报告

2023-04-29 11:42 作者:一之上调和  | 我要投稿

昨日,又有一个在大家心目中规模不小的汉化组解散重组了。也借此机会,谈谈我这几年来多次提到,但一直都避而不谈的民间汉化组的活动问题。

首先,提出结论:民间中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大型的汉化组的解散是不可避免的整体趋势,预估,民间的汉化活动将以非固定组织的临时自主合作立项为主要活动形式,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还尚未可知,因为民间汉化还有很根本性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将在结尾处简略提及。

利弊分析简论: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没有两面性的,有固定结构的大型的民间汉化组(以下简称大组),它的存在保证了高人气作品的必定开坑、边缘人气作品的可能开坑、以及低人气作品的付费开坑,提供了缺乏官方本地化支持的玩家所迫切需要的一个基础的民间支持。但相反的,这也导致了它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抢坑、占坑、完坑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加之庞大组织的维护所需要的经济支持,在法律谱系中甚至超出了灰色地缘所能容忍的范围,这就导致了很多存在争议的尖锐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将导致大组的覆灭。——甚至所有的已解散的大组,可以说都是因为在这些问题上的处理不当所致。

下面,将来开始详细分析汉化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同时也难以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还是以围绕大组为主展开分析,但也会粗浅提及汉化的根本矛盾。


第一,组织行政与运作成本。

人少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无法形成稳定有效的合作结构,在产能整体不足的前提下还要考虑个别人因私人问题无法达成指标,导致整个小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紧张,一个处理不慎便会导致项目搁浅,并且这种搁浅是人少的小组所无法承担的,在没有经济支持的基本前提下,推动项目进展的通常是阵发性的热情与可预期的荣誉反馈,而一旦搁浅,荣誉反馈就会大幅减少,热情也会短期内受重大打击,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推动搁浅项目的动力就只有外部支持(等人加入,重组,甚至祈祷有人接坑),或者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阵发性热情再次重燃。而这些,都是不可控的,也是大部分人少的小组和临时项目组所面临的困境。

那么人多,就自然有更大的空间处理人际纠纷及产能问题,可人多就没有坏处吗。那自然是有的,这个负面拖累就是组织行政与运作成本。人少时可以用领袖魅力、人情关系来解决配合问题,这是一把双刃剑,上面已经提到了。但人多了就自然要依靠规章制度来管理,这是社会实践的基本规则,没有特例,除非在小说和梦中,所以人多,何尝不又是另一把双刃剑。因此,在人多的大组里面至少会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规章制度”,或者说“话语体系”,这就导致了每个个体身上都承担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而对于民间组织(甚至是任何组织)而言,这个“权利与义务”的范畴是微妙且不可靠的,它在付出与回报的天平两端放置的砝码往往并不均等,这种不均等的来源不是本文讨论的范畴,因为涉及不能碰的滑梯,因此略过,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这里只说社会实践的结论,为了锚定权利与义务的价值关系,决定资源支持的流动秩序,“货币”作为载体诞生了,“权力”作为意志诞生了。

在一个民间组织的行政与运作过程中,基于个体间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杠杆而产生的价值锚定需求,促使着来自组织外(但仍属于社会内)的经济支持进入到这个行政体系中,并提供运作所需的“财富燃料”,这是民间组织的特点,它无法自身决定自身的价值平衡锚定标准,而必须借助于社会中更加普遍的价值——通常是货币,来替它完成这个平衡。

因此,对于大组而言,钱,是必需的。当然,我们可以说钱都是被合理使用、合理分配,高转化率地用在组织运作引擎的每一个气缸里,但是,这可能吗,这现实吗?

自然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抱有过度理想化的看法,因此可以预料到的就是权力结构的极化,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分配环节中的腐败,不同身份组员间的猜疑,舆论公关困境等等数不胜数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明大组的解散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但老组因为内部问题积重难返而出现的自然衰败并不影响新大组的重新成立,为什么现在大组还是越来越少了呢。

原因就在于回到根本上去,对于大组的运作而言,钱是必需的,但民间汉化从根本处境上来讲,本是应该与钱绝缘的。

无论是从版权法案,还是关于某不可描述的传播禁止法案来看,民间汉化组通过任何途径获取钱财的业务都是完全违法的,就算通过对人不对事的方法绕过高压线(强调自愿对组织活动的支持而非对某个特定作品汉化工作的支持,其实就是发电行为),也还有非法集资等条例限制着。(因为满足未申报、通过传媒手段播散、会给予回报(这个不好界定,给汉化作品提前测试之类的其实都可以算)、面向社会)作为隐秘的民间组织而言,它通常情况下不会作为被司法部门攻击的主要目标,除非到了年底或者限时活动时被拉去做绩效,但,除去这之外,舆情对民间组织很重要,民间组织必需处理好舆情,才能安全的存在下去,不然说不定就被某位魔怔人小手一点连根拔起了。

那么对稳定了本地化需求市场的大组而言,舆情就一定向着他们吗,自然不是,这就进入下一个章节,讲述大组在整个汉化活动环境中的舆情位置。


第二,国王与贵族。

大组和小组,小组和临时组,临时组和个汉,它们组成了一个不太适用于现代组织分化方式的不严密的组织阶级关系。因为个汉可以是大组或小组的固定组员,个汉们可以组成临时组,个汉还可以母胎solo,临时组可以是大组或小组的重组项目,小组可以是大组的附庸,大组随时可能解散产生小组、临时组和个汉,小组们可以合并成大组,小组们可以因为重组项目而合并成临时组,总而言之,在没有行会条例支持,只有各种组规以及潜规则的情况下,民间汉化活动缺乏固定的秩序,因此乱象频出,瓜也是一直不缺的。

在这种相对原始的环境里,由于大组掌握着绝大多数的产能、相对稳定的汉化工作流程,天然拥有对于作品汉化的法理宣称,因此汉化圈进入到了不算漫长但绝对混乱的中世纪时期,诞生了一代代横扫贵族交际界的天王们,而天王陨落后又有大组登基,可以说还是有趣的。

各种有趣的事情总是围绕着大组间抢坑,大组抢小组的坑,小组背刺大组,临时组无所畏惧好聚好散,个汉就是法外狂徒等等情况展开,这些事情作为旁观来看,自然是看热闹不嫌事大,但对于当事人们来讲很可能是理不清的糊涂账,最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并不好说,也不是没有因为常年被人看不爽而被小手一点直接举报的极端情况。但世界上的故事不总是只有围绕着国王和贵族们的爱恨情仇展开,还有平民和乞丐。这就又导向下一个问题,关于汉化从事者和高贵的语言公民间的矛盾。


第三,贵族义务与公民需求

国王与贵族间的矛盾,其实对于汉化作品本身而言,不过是小打小闹,真正拥有对汉化作品审判权的其实是那些懂外语,但没有参加作品汉化的语言公民。由于是以汉化作品为审视中心,因此任何大组、小组、临时组、个汉而言,他们在不涉及该汉化作品的前提下都是语言公民,但更多的,还是懂外语,却不参与汉化实质性产出的纯粹语言公民。

如果认为中世纪的全部问题都在于贵族封建阶级的倒行逆施,那未免对问题缺乏结构性看法,愚昧盲目的公民也同时贡献了等量的混乱。不然哪来的女巫狩猎呢。

案例如下:某大组为金主提供参与测试资格(实为提供优先体验权),语言公民沉默不语,因为他们可以自己玩。某大组为提高产能更好的吃金,语言公民群起而攻之,因为他们能够发现为汉化人员为提高产能而忽视的质量,这是侮辱作品、草菅人命,但主要是看不起他们的语言能力,以为能够骗过他们的外语听力。某大组因内部问题导致占坑不出作品,别人也不好意思去开坑,语言公民不说话了,反正他们可以自己啃,最多怒斥大组占坑,万一公民们哪天想自己开坑呢。某小组接坑后产能不足,延误时期,语言公民群起而攻之,你没本事别占坑啊,就这,我上我也行,因为公民拥有成为小组成员的潜在宣称。某小组接坑后水平不足,导致汉化质量不佳,语言公民群起而攻之,你没本事别占坑啊,让大组或者我来,虽然我肯定搞不完,但整个几段薄纱小组翻译的发出来,光天化日有理有据。临时组,临时组自求多福,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个汉,个汉可以豁免以上的全部声讨,并且获得零星赞誉,因为语言公民人人都可以成为个汉,他们人人都可以成为罗宾汉,虽然大多数都不会成为,但可以成为这一点很重要,这代表了上帝的在场,懂不懂福音里末日救赎的含金量啊。


第四,公民与乞丐

如果说以上三个问题是大组解散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和大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而是整个汉化圈的终极阶级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与民族问题还搭了半边天,毕竟和语言相关嘛。

这就是——懂外语的和不懂外语的人之间的问题,也就是公民与乞丐(甚至说是奴隶也不为过)的问题——无论在有关外来作品的任何场合,不懂外语,都是原罪。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学外语解决。

如果说在国王与贵族的矛盾里,公民并不总是利益受损的哪一方,他天然掌握着语言的“财产优势”,换个国王、贵族,地也还是自己的,除非被收缴(指汉化质量太差侵犯了他们心目中的优秀作品),但在任何矛盾中,乞丐都是永远的受害者,尽管没人在乎乞丐,那些时代中真正的受害者连发言都是受到管控的(指封禁),人们只会记得公民的财产受到了侵害(特指翻译的质量问题),而没有人在乎没有汉化就连作品都玩不到的乞丐们,说是乞丐,也无非就是不懂某门外语的普通人,但多少还得被人扣个乞丐帽子。

例如:什么,你嫌汉化太慢,那你怎么不去学外语。什么,你嫌汉化质量太差,你不懂外语你有什么发言权,听叔的,这里面水很深,你把握不住,让叔来输出,整两段弄死汉化组这帮没水平的。什么,你嫌没人汉化,那你怎么不去学外语自己汉化啊,你问我怎么不上,我又不喜欢这部作品,我为什么要去汉化。

或者:什么,你嫌我汉化太慢,滚滚滚,催坑的一律封禁。什么,你嫌我汉化质量差,你行你上啊。什么,你嫌我们不开这个坑,你喜欢这垃圾作品你自己去做啊。什么,你嫌我们有坑不填,呵呵,学了外语拉你进来填坑啊,我们招人呢,亲。

总而言之,懂外语的无论你是做汉化还是不做汉化,还是做过没在做了,还是没做以后也不会做,你都天然地与不懂外语的人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隔阂,这虽然不是当前汉化圈内最迫切的问题,但一定是最大的问题,它的爆发从未停止,直到公民、贵族、国王们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与同行间的关系,审视自己与真正占据绝大多数的不懂外语的玩家间的关系,才能获得一些缓和而不是解决。

从来就没有什么公民与乞丐,你做汉化不是在做施舍,善行不一定就没有获得回报,也不一定是纯粹的善行,哪怕你没收钱,你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要去定义善行,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虽然由于语言不通(真的是这样吗?),懂外语的和不懂外语之间就是很难交流(真的是这样吗?),但你还是要体谅不懂外语的人嘛(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大家不都是一个母语环境下的人吗。

这问题我想了很多年都没有想明白,从我一个乞丐混到法外狂徒都想不明白,但我觉得是时候把问题抛出来了,让大家想想,也许这行里面,公德是没救了,多想想也起码能保下点私德吧。





最后,就像不正经的人总要写日记自证清白一样,我还是要描述一下自己的屁股的,我虽然会做个汉(其实是两个人一起做个汉,然后我们两分工也不那么清楚,都是兴趣性的那种,他也会参加一些临时组),但我不啃生肉,你们当我乞丐就好了,今天也是躺着伸手等汉化的一天呢。感觉,会但是不用挺好的,公民很了不起吗,我当年当乞丐的时候就这样想了,现在也正这样想,要我不当乞丐?我还不屑于当什么公民呢。一个作品,我要么做汉化,我玩完了大家都能玩;要么当乞丐,我不玩也懒得去蹭玩过的高贵,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思索的一个方向,能玩一个外语作品是你的能力,确实很了不起,但不代表你的了不起到了要建立在从别人身上获取优越感的程度,人家不懂外语玩不了不代表就要天然地低你一头,这是必须要重新摆正的位置。同理,汉化自然也不是用来猎取荣誉和认同感,又或者赚钱,再或者秀语言能力的地方,但没有了这些“不纯粹”的龌蹉动机,又有谁来做汉化呢。事实上就是,无论你出于什么目的,其实都是错误的,由错误驱动前进,是人的基本行为逻辑,不过人还有自知力,还有前反思,可以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你不打,迟早会有人来打,到时候你脸皮撑不撑得住,那就看厚度了。

ps:......这文章不会争议很大吧,有点怕,要是争议太大我就删了,本来想建个小号,结果发现我没有小号,只能头铁用大号发了,求各位手下留情,都是我的错,文案是kotori-sora写的,一之上调和只是个可悲的代发罢了(doge。

关于民间汉化活动情况的当前调查报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