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飞刺纯直飞教程

2023-07-30 13:08 作者:阎兆珣  | 我要投稿

飞刺,又名飞钉,由日本忍者所发明,原名『棒状手里剑』。相比于飞刀的90度旋转伪直飞,飞刺可以实现接近抛物线切线姿态的纯直飞。

相比于穗子镖用尾穗控制飞行轨迹,飞刀和飞刺依赖出手前的指控来修正轨迹。所有直飞教程都强调在出手前用食指施加一个『反切力』,来抵消之前手部运动轨迹由上向下抡动造成的向下角动量。

『反切力』示意图

用力学分析可知,此『反切力』的作用位置,必须在整个飞刀或飞刺的重心以后,才能实现把刀尾或刺尾向下拨的效果。如果出手前食指在重心之前,则无论如何是没有反切力的。

有些流派的大师为了实现此效果,挑选的刀具偏长,能够时刻把食指按在重心以后,如下图的尤里:

尤里捏刀

但是仔细观察尤里飞刀的轨迹依然可以发现,他的刀出手时为接近竖直,向前旋转之后再上靶。这种直飞在本质上依然是旋飞,只不过旋飞速度比180度旋飞慢一半而已。

旋飞的最大难题是面对前扑进攻的敌方,无法估计出手距离。譬如在青海骑行时国道旁的狼群,如果一条狼向你扑来,不知道该以多少米或多少步为预期到达距离来调整出手动作?如果在到达时比预期距离远,则栽头;反之,到达时比预期距离近,则仰头。且无论哪种姿态,该镖均有继续下旋的角动量。理论上,90度旋飞向下的飞刀的角动量不是问题,当刃向下时,该角动量反而帮助仰头姿态的飞刀刀刃向下切割靶标。但人体胳膊的实际动作并不是正向下抡,而是由侧向下,则实际的飞刀飞行中有绕轴旋转的角动量,上靶时并不保证刃向下,而是几乎随机的。这也是最近几个月一些国内飞刀高手在研究『非轴转』技术的根本动因。比较次要的难题是使用的飞刀偏长,出手时又偏竖,这使得躲避更容易,特别是对敏捷的野兽而言。

下面介绍的技术,即使用10克重的竹筒粘竹签,也能上玉米杆箭靶。

竹筒训练飞刺

如上图所示,该飞刺在竹筒上用热熔胶粘住粗竹签(上胶后向下拔可以使竹签就位),或三根牙签粘成的刺头。竹筒长度以接近手的长度为合适。此用具非常适合在室内训练,不伤家具。

直飞训练轻刺

上图为直飞上靶的效果。我就不放视频了。认为我在吹牛的——对,我就是在吹牛,你可以移步了。另一种训练方式是买来与自己手掌差不多长的钢铁飞钉,在开阔土地或草地上练习,以飞钉扎进土里为成功(不论5度倾角扎进还是85度扎进都算)。

那么我是如何消除向下翻转的角动量的?而且为何用这么短的飞刺?奥妙在于二次发力。

飞刺尾部轨迹图

如上图所示,在开始持握时,飞刺尾部位于手心,开始发力时,沿绿色路径滑至食指与中指根交汇处,再换力后,继续沿食指靠中指侧前移,直至出手。第二次发力时,食指肚的位置才在飞刺的重心之后,这也是为什么飞刺的长度要接近手的长度。持握以两指控为佳,即食指直,中指微屈蹭于刺旁(即传统武术中的『剑指』),其余三指靠拢轻握其尾部。

由于第二次发力时几乎是食指贴着飞刺后半段,形成了阻力,而不是单纯的食指尖点按反切,使得此阻力的作用时间长,足以抵消之前的下转角动量。唯一的细节在于出手姿态,偏长的飞刺容易上仰(如5度入土),偏短的容易下栽(如85度入土),但均无继续下转的角动量,否则是不可能竹签上草靶,或钢刺入土,因为有角动量就会弹开。

当然,这也带来了额外的问题,就是重量不能太大,否则食指容易疲劳,我觉得60克已经开始疲劳了。对于自卫场景,小重量的适量伤害反而是最优解——击伤狼足以让这种欺软怕硬的野兽知难而退,而不必冒『杀害野生动物』的罪责。即使是没击中,狼对于难以躲避的类似箭一样袭来的冷兵器,也会唤醒远古记忆知难而退。大部分野兽是欺软怕硬的,即使肌肉受伤也会减缓跑动速度,造成捕猎失败乃至饿死。所以我认为这种技法对于防野兽是合适的,皮糙肉厚的棕熊除外。

下面介绍技法。其实第二段发力大部分玩过飞刀的都熟悉——所谓鞭劲,就是手臂前伸下拍的劲,不会的可以看看蝶泳的前臂拍水。起始姿态为『举手投降』,但剑指持握飞刺向天,第一段发力是向侧肘击,发出后迅速转第二段发力。

这种发力还有一个弊端,就是轴转特别明显;无法推广到飞刀,窄一些的雕刻刀或锥子还是可用的。练会后遇到狼或恶犬出没,带几根长度合适的雕刻刀或锥子就可防身。


飞刺纯直飞教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