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理科普:心理咨询从本质上来说是什么?

2023-04-05 16:56 作者:听说吧心理咨询  | 我要投稿

心理咨询本质是一种『客体关系』,准确的来说是一种有设置有边界但同时温柔有承载力的咨访关系。


01镜映

镜映就是在镜子里映出一个人的形象。在婴儿最初的心理发展中,母亲(或婴儿的主要照顾者,如父亲、祖父母等)是子女“我是谁,我怎样”的镜子。


对于小婴儿来说,他还没有“我”的概念,关于“我是谁”,他只能从母亲的眼睛里寻找,若母亲的反应是积极温暖的,他会认为“我很可爱”,若母亲的反应是冷漠麻木的,他就会判定“我很糟糕”。如果母亲长期忽视孩子,不理不睬,小婴儿看不到母亲的脸,很可能就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不知道自己是谁 。


电影《黑镜:白色圣诞节》


幼年时镜映中多为负面的的孩子,长大后会倾向于抑郁、自尊性低等特征。因为从小被反映成为是一个不值得被爱、没有价值的人,并且自己也认同了这个观念,而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而那些幼年时缺少“镜映” 的孩子成年之后则可能会出现“镜子饥渴症”,表现出冲动、自恋等性格特点。一部分人会因为没有存在感、内心空虚,试图用冲动的行为来刷“存在感”,比如:赌博、危险运动、混乱的性行为等;还有一些人会特别热衷于炫耀自己以便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抵消内心自尊的缺乏。



那么在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咨询师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咨询师充当一面稳定坚实的镜子,中立、温和、不带评价地映照出来访者的样子,并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反馈给来访者:“我看到你是……”,以促进来访者去体验和探索被映照出的自己。


当来访者感受到自己被咨询师看见和确定性回应,他也就能迸发出看向自己的勇气,并逐渐确认自己那些原本被解离出去的体验,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最终整合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都更趋完整。


当一个人被看见,就是疗愈的开始。


这就是被镜映的感觉,那是令人幸福和满足的感觉,这感觉可以帮助我们暂时地消融孤独感,因为在被镜映的时刻,我们会体验到自己正在与世界同在,与他人有所链接,那将让我们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02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抱持”,是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


从我们生命的第一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都需要被抱持。否则,我们就会摔下来。


在温尼科特(1965c)关于“足够好”的母亲所必需的条件的观点中,抱持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婴儿最需要的是一个充分的“抱持环境”,一个能够使他们自身内在潜能的出现成为可能的环境。


电影《银河补习班》


在抱持的环境中,父母会给孩子一种感觉:无论你是好是坏,我都会相信你;无论你做错了什么,我都会接纳你;无论你何时需要我,我都会回应你。


这是关系背景中最基本的部分,在这部分中,心理的成长逐渐展开。抱持的结果是婴儿逐渐可以承担他(她)的抚养者的部分功能,成为一个“生活在一起”的分离的人。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需要为来访者提供抱持性环境,以使其获得安全感,使其自发性得以发展。


治疗中的抱持性环境特不是指现实层面的拥抱、满足等,而是藉由咨询师自己的言语、态度、举动等让来访者知道自己是被接纳、被允许、被理解的。这有利于来访者感到安全,进而更好地探索自己、表达自己。



03关系


对于早期发展遇到极大困难,还处于高度依赖状态的个体,治疗师关注的重点则是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


对于早期发展良好,建立起基本安全感,已经朝向独立的个体,咨询师关注的重点更多的在两个人之间关系层面。


而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治愈因素是一个良好的咨访关系。


电影《心灵捕手》


我们大部分的心理创伤其实是来自于关系,特别是比较亲密的关系,比如和父母,伴侣,朋友,在关系中受的伤,最好的方式是在关系中被疗愈。


当来访者与咨询师建立了关系之后,TA才能展现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真实的问题,而不是靠TA带来的那些“问题”。


当咨访关系日渐亲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模式才会在咨访关系中活现。


当这些行为模式被咨询师觉察到以后,心理咨询师要抓住机会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模式,只有先看到,才能有机会打破原有的模式,用行动去让来访者有新的体验和情感矫正,从而新建更成熟的模式。


当来访者和咨询师建立一段安全稳定的关系,然后再把这种感觉传递到来访者的生活中,来访者也就实现了真正的成长。


END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心理科普:心理咨询从本质上来说是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