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的暴力:为什么我开始与大多数“二次元”爱好者保持距离?

*仅个人观点,欢迎文明讨论。
任何不尊重他人感受和想法的所谓“常识”都是来自群体的暴力
任何作品都是带有正治、价值、主观倾向的。在被权利主导的这个世界里,没有作品能说是“完全中立”或不带任何的个人价值/正治偏向。因为作品是由“人”创作而出的产物,而只要是“人”,就一定是被自己所在的社会环境,文化观念塑造而成:比如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亚洲国家的集体主义、不同文化中的生死观…等等。 而在这样的世界中,父权主义、异性恋至上、二元性别、男尊女卑这些作为权利上层的“绝对真理”更是主导着不同社会及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意识体系偏封建陈旧的日本,它文化中的这些偏向自然就会更为明显:父权/大男子主义,深根蒂固的上下级观念,异性恋主流,男尊女卑等等。日本社会中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压抑。压抑个人,归顺群体;压抑自我,循规守矩。可以说,在这个国家里【权利不平等】是占比较重的 那在这样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作品,自然也会多多少少不可避免地带上这些价值色彩。最常见的便是对异性恋/男性幻想的迎合:动画、游戏、小说… 随处可见的“软色情”要素和“媚宅”内容,它们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玩法”把顺直男的需求拿捏地准准的。这也让日本的ACGN或含有相关要素的作品风靡世界… 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特色”。什么被定义为“可爱”?哪些特定特征能被称之为“萌”?“优秀/强”又代表了哪些东西?“不好/弱”呢?…… “女性”在这些作品中是怎么被描绘的?“恋爱”是指哪些性向,又怎么被表现?“男性”又是怎么被描绘的?哪些特质被归为“男性的”、哪些又被归为“女性的”?除了“男”和“女”,还有其他的“性别”和身份表现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作品都是这样。时至今日,已经有不少“反主流”、“抗特权”的内容出现在不同形式的作品里。只是,如果想要获得社会的资金支持,让人为其买单的话… 就不得不去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不然这样的“反抗”也只能石沉大海,很快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而且哪怕是提出不同于主流思想的作品,观众也未必会愿意乖乖被其“教育”:很多人一如既往地将自己那套带入作品的解读,拒绝意识到它真正想表达的立意,使创作者的声音化为乌有。 而热衷于那些带有封建价值观作品的人,自然也会无意识地接受它其中传达的价值观念——哪怕这个过程是无形之中发生的。在这样男尊女卑/父权至上/慕强/血统论/二元性别大杂烩的洗脑下,人们很难去觉察和审视自己的固定思维及观念;大多数情况,他们会被其束缚、归顺于它,并将其代入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而这是非常可怕的:只有一部分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被认可,输入人们脑中、获得强化、再被人们输出;另外的那些却被忽视,甚至打压,活生生变成透明的东西。时至今日,我在听到那些看低/物化“女性”、追捧“异性恋”、强调“父权至上”、非男即女的言论时只会感到不适,哪怕在别人眼中他们只是在评价角色和讨论剧情罢了。 而如果有人要带着那些条条框框来和我相处——那“不符合”那些“标准”的我自然只会第一时间甩开套过来的绳索,能跑多远跑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