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7师卦本义详读 | 最早的军事智慧总结告诫

2023-02-26 18:22 作者:共时海洋  | 我要投稿

【师卦原文】

师,贞丈人,吉,无咎。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六四:师左次,无咎。

六三:师或舆尸,凶。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大家好,这一期是解读师卦本义。师指军队,顾名思义是关于战争的。周人在商末周初经历大小战争许多,应该战争经验丰富。这需要尽量了解商周的军事活动史实才能解读到师卦的真正本义,解读会参考最接近商周时期的兵书《孙子兵法》等典籍,以及结合甲金文的史实认知。(全文6800字,干货满满)

一、全卦本义详解

先说卦名师,指军队,引申指战争。上博馆战国楚简版《周易》卦名作币,是師(师)的省写。当时師字的左右半边都可以省写,在甲骨文及金文中多见。师是西周最高的军事编制,整理于西汉的《周礼》等传世典籍中有比师更高一级的军,军是春秋战国才出现的编制,不符合西周史实。

师卦的卦符是上坤下坎。师卦与比卦卦符上坎下坤正好相反。《易传》解释比卦为水地比“地上有水”“下顺从也”符合卦义,而解释师卦为地水师“地中有水”“行险而顺”对比卦义则看不到“顺”,但“险”的理解是对的。我的认识有3点:

⑴古人观念认为战争是凶险之事。如《孙子兵法》开篇就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道德经》有“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春秋时期越国大臣范蠡称“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墨家反对战争主张“非攻”等。可见认为战争是凶险之事是先秦诸子的普遍认识。

⑵《说卦传》的八卦意象中坤为土、为顺,坎为坑、为水、为险。因为师卦所代表的的战争概念在自然事物中本是没有的,我认为相较坤和坎的自然意象而言,其吉凶意象更适合解释师卦。从我们之前对坤卦卦名解读可知坤当为闪电状地貌(如连绵不绝的高山、峡谷、深渊、大河等)意象大凶,坤卦内容主旨是形势不利应当顺势而为(详见视频坤卦解读 | 说坤卦名,论坤本义 、坤卦解读 | 重现三千年前本义,乾坤相连)。坎的古字是凵象形坑陷意象凶险,坎又意象为水是因为坑陷能集水。与凵相关的凶字在《说文解字》解释为“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周易》坎卦则有“习坎,入于坎窞,凶”和“坎有险”直言坎意象凶险。综上所述,古人认为战争是凶险之事的观念与坤和坎的吉凶意象相合。

⑶回到师卦的自然意象,地水师的“险”可以取象地中坑陷的深渊之水,渊深水幽,有凶险之感。《孙子兵法》也用水和土形容兵战要因敌制胜“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有些许相近但无凶险感,略备一说。

所以,师卦卦符为上坤下坎,首先吉凶意象符合古人认为战争是凶险之事的观念,其次自然意象理解为深渊之水也有凶险之象。我还试想为什么一定选择坤土坎水的原因,不是别的意象比如水火相战?因为水土既能如用土治理洪水般水土相战,又能如滋养万物需要水土相辅相成般亲和融洽。水土的这种敌友关系,正好可以用来对应表示《周易》阐述敌友措施的两卦——师卦的战争敌对和比卦的亲辅友好。所以师卦是地水师,比卦是水地比,这一点别的八卦意象做不到。接下来解读师卦的卦爻辞。

1、卦辞“师,贞丈人,吉,无咎。”

字词注释是师:在商周甲骨文及金文中师是当时级别最高的军事编制单位,泛指军队,引申指战争、战事。贞:正确认识。丈人:将领、统帅。丈是杖的本字,丈人直译是执杖的人,指有身份地位、富有经验智慧的人,这是从早期先民常以杖为日常工具而首领族长的杖指挥族众最有权威引申而来。丈人在军队中就是指最高统帅。吉:吉善。咎:过失、不好。

统帅是军队战事的关键,战国兵书《六韬》有“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古人云“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周易》的话都是对高级行政管理者君子——将成为王公诸侯级别的人说的。所以从君子任用将帅的角度,卦辞的义理解读是:师是军队是战事,正确认识统帅之人就会吉善,没有过失不好。

2、爻辞“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字词注释是出:出动,泛指行动。以:用。律:规范,纪律,在军队就是军规。否:不,恶。臧:顺善。凶:凶恶,不吉利。

有组织有纪律是军队有战斗力能打胜仗的保障,《史记》记载吴王试孙子练兵的典故就是最好的诠释。吴王阖闾想要试试孙子的用兵能力,要孙子把宫女当士兵操练。孙子讲明纪律号令后发号施令,宫女却只顾发笑不执行号令。孙子斩杀两名吴王爱妾充当的宫女队长后再发号施令,宫女们全都执行号令操练整齐。吴王因此知道孙子是真的善于用兵。

爻辞的义理解读是:军队行动要用军规,(所用军规)不够顺善将会凶恶。

3、爻辞“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字词注释是中:中间,当中。锡:甲骨文、金文用法同“赐”,赏赐,赐予。命:任命。“王三锡命”是当时的周礼之制,一命受职(职权),再命受服(礼服),三命受位(爵位),三命是周代诸侯国对卿大夫的最高赏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正好有赐三命于将帅的例子“襄公以三命命先且居将中军,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杨伯峻先生注:“春秋诸侯之卿,有一命、再命、三命之别,以命数多为贵”又“古代于卿大夫有‘三命’、‘再命’、‘以命’之别,命多则尊贵,车服亦随之华丽。据《左传》卿大夫最高不过‘三命’。”

由“在师中”、“王三锡命”推知对象应当是指军队统帅。作为统帅要知晓军情军务,这也是君主应该担心的如《孙子兵法》告诫“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爻辞的义理解读是:统帅身处军队当中(指熟知军中军情军务),将会吉善,没有过失不好。周王有三种规格的任命赏赐统帅(可表鼓励和信任)。

4、爻辞“六三:师或舆尸,凶。”

字词注释是或:抑或,或有,表选择。舆: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以及装载。舆字的甲骨文像四手合力抬着的样子(见下图),行为有相当敬重之感,又引申出众人之意。尸:又称神尸,再现祖先神灵形象代表其受祭的活人,有主角或中心之意,地位崇高。目前所见的甲骨文、金文材料中尸字从没表示过屍即死尸之意,以往几乎都解释作尸体是望文生义。卜辞显示商代已有祭尸礼,代表祖先受祭的活人称为“尸”,商人迷信祖先神灵可以降临到活人身上。胡新生教授研究介绍:西周初年王室祭祖流行立尸象神之礼(即祭尸礼或尸祭),也是由活人扮演祖先或自然神接受祭祀,并且会互动如享用祭品、施以福佑等。《仪礼·士虞礼》记载“祝迎尸”,东汉郑玄注释“尸,主也”,有主角或中心之意。《礼记·坊记》也有“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又有“七日戒,三日齐,承一人焉以为尸,过之者趋走,以教敬也”是说君主延请神尸需要斋戒多日,贵族见到神尸所乘的车要小步跑过去以示敬意,可知神尸地位崇高。

甲骨文舆字,金文一样

本爻的解读难点在于“尸”到底是侧重指什么,祖先或自然神?还是主角或中心之意?又为什么凶呢?我认为“舆尸”是敬重祖先神灵本身不凶,军队“舆尸”战前祈祷鼓舞士气属于常见军礼,但神尸所代表的祖先鬼神如果成为主角以迷信影响干预军事就是凶了。具体分析介绍4点:

1神尸可以存在于军队中,类似于木主(木制的神主牌位,藉以事奉先人)有祈祷作用。⑴晁福林教授介绍卜辞显示商代的神主应有两种,一种是神尸,一种是神主牌位。《合集》32278为第一期卜辞(见图)“次”为驻留之意显示神尸可以在外地四处驻留,“伐”为征伐之意但不确定神尸是否关乎用兵打仗。⑵战国屈原的《天问》有“武发杀殷,何所悒?载尸集战,何所急?”是讲周武王姬发伐商时载着文王的神尸。更详细的是后来西汉的《史记·周本纪》有武王观兵孟津“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尸祭到战国逐渐废弃,胡新生教授分析认为“文王木主”有误,应如《天文》所说是文王的神尸。⑶胡新生教授还有介绍军中载木主是古代军礼常态,战前可能是向祖先祈祷。如《左传·定公四年》有“君以军行,祓社衅鼓,祝奉以从,于是乎处竟”、《周礼·小宗伯》有“若大师,则帅有司而立军社,奉主车”、《周礼·大祝》有“大师,宜于社,造于祖,设军社”、《孔丛子·问军礼》说古代出征时“以齐(斋)车载迁庙之主及社主行,大司马职奉之”等。神尸比以木主代表祖先神灵更为真切形象,至少也会有战前祈祷作用。

2“尸”还能互动,可能干预影响军事。⑴胡新生教授介绍“尸”在祭祀中会互动如享用祭品、施以福佑、甚至还可能发号施令(依据的西周初年矢令方彝铭文解读存争议,见图)。⑵前引武王观兵孟津“为文王木主(应为神尸),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可以看出,文王神尸就好似文王仍然活着,在贯彻文王伐商意图,可能还发号施令。所以武王才“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从文王武王姜太公等人装神弄鬼不信卜筮的事迹(详见视频【解析】周易作者最可能是周公,及其天命观 精准空降到07:38)来看,很可能是武王背后操纵。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尚书·康王之诰》有“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这里用“尸”为动词表示周康王登基天子之位,也是取“尸”为主有执掌主持之意。

3周人不像商人迷信鬼神,《周易》性质是治国哲典。商朝特别崇信鬼神,商王事无大小都请鬼神指示,战事卜辞比比皆是。周公则认为“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主张先人事后鬼神相当务实,西周卜辞数量比殷商少得多。而且,我们也从对《周易》总体认知和前6卦的解读可知《周易》非卜筮之书,而是治国哲典充满智慧的实用哲学。因此,此处“尸”指迷信祖先鬼神指示的可能性很小,反而是该反对祖先鬼神迷信影响干预军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武王牧野之战前凶兆连连“时逆太岁,龟灼言凶,卜筮不吉,星变为灾”(《六韬》)、“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史记·齐太公世家》),姜太公斥责“枯草朽骨,安所知乎?”还“焚龟折蓍”坚持要武王开战,结果一举攻灭纣王。

4《孙子兵法》主张不迷信鬼神和君主不要干预统帅。⑴取胜在于务实知敌,不可指望鬼神“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⑵谈及君主对统帅的控制干预认为“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君命有所不受”。周人的丰富战争经验认识可以与《孙子兵法》相近。

综上,我认为合理解释“舆尸”的凶是指神尸所代表的祖先鬼神如果成为主角以迷信干预军事就是凶。这反映了《周易》并不迷信鬼神的实用哲学精神,与周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从实际出发先人事后鬼神的天命观相符合。

爻辞的义理解读是:军队或有以车敬重地装载神尸(指祖先鬼神迷信影响干预统帅指挥军事),将会凶恶不吉利。

5、爻辞“六四:师左次,无咎。”

字词注释是左:甲骨文、金文有一种用法同“佐”,辅佐。次:驻扎,驻留。“左次”应理解为卫戍驻扎之意。“左次”的以往观点多是依据商朝尚右而周朝有部分尚左,以及《老子》有“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等,推测左代表战争失败不利,解释“左次”是失利而退军驻扎。但这跟后文“无咎”接合牵强难通。试问战事不利即使得以退守休整以图再战,也是已有人员或土地财产损失,何况退守再战也不一定能胜,怎么会无咎?而且这里不先谈如何克敌制胜却先谈败退,在逻辑上也很突兀奇怪。反观古代高明的战争观念在《孙子兵法》多有强调以善守不战而胜如“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我在这里将左次解释为卫戍驻扎,既符合当时字义又符合古代的高明战争观念,更符合原文逻辑。

爻辞的义理解读是:军队卫戍驻扎(可以使敌人不敢轻易来犯),将会没有过失不好。

6、爻辞“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字词注释是田:同“畋”,田猎,也指类似田猎的军事行动。禽:同“擒”,擒获,捉拿。田和禽这用法在商周时期田猎军事活动中常见,甲骨文显示狩猎的围捕追逐与战场战法相通,田猎也是演习战法。利:有利于,宜于。执:捕获罪人,战事中表示捕获敌俘。言:有罪的话。言字的甲骨文从口从“䇂”(qiān),䇂为罪之意。西周军事金文中常见“执讯”表示捕获敌俘审问,当与“执言”含义相似。长:年长,兄长。子:宗族之子。长子:宗族中子之长者。帅:率领。弟:兄弟的弟,同辈男子之年小者。

“长子帅师,弟子舆尸”应是维护军队战争中的宗法制。从行为可知长子、弟子都是高级行政管理者君子,区别在于他们在宗法制中的地位权力。严志斌研究介绍:“甲金文中出现的‘小子’一词多是指是从属于大宗的分族族长的称谓。”“宗子实际上即是嫡长子,是‘大子’……商周之宗族社会,一族之中只有一个宗子,为本族大宗之长。余下的又可分出而成为诸小宗,小宗之长即小子。但其在本分支之内则又是大宗,是大子。相对的,在其下又有诸多更小的分支,为小子。”长子应是对应宗法制的嫡长子,对宗族享有统治权;弟子则对应小子,是从属地位。

我们从《天问》称武王“载尸集战”可见一斑。前文已介绍商周盛行祖先崇拜,神尸地位崇高,影响深入人心。武王是文王继承人,利用文王神尸召集天下诸侯响应伐商,此行为应是合乎当时宗法制礼仪的,所以合理的行为应该是“长子帅师,长子舆尸”。至于“弟子舆尸”为什么“凶”由于缺乏参考信息,我们只能沿着《周易》是治国哲典是实用哲学的性质稍微揣测1不合乎宗法制礼仪;2神尸的主角影响效应与长子相当于两个领袖,如果不在一起将不利于长子实际专权指挥军事。神尸在弟子那里的话,内外宗族将士将困惑不知该拥戴和听令于谁,甚至引发内讧。这实际危害尤其大。

爻辞的义理解读是:田猎战法有所擒获,宜于对捕获敌俘审问(获取敌方信息),这样将会没有过失不好。长子率领军队,弟子以车敬重装载神尸,要正确认识其中的凶恶不利。

7、爻辞“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字词注释是:大君:君子的上级,对应国君、族长。命:命令。开:建立。国:邦国。承:承受,承继。小人:没有官位的平民。西周对人民实行国野制,对象有:⑴奴隶;⑵野人(被征服地区的居民);⑶国人(与西周贵族之间是疏远的同宗关系)。国人平时务农等但有一定的参政从军权力,西周早期只有他们才能为国家当兵作战。勿用:集聚为用,是事物初步的简单集聚,状态杂而未分。(详见视频勿字及《周易》潜龙勿用的正确解读

“小人勿用”即平民集聚为用。商周史实是平民在战时就是士兵(如何簋铭文显示周初周公是兵农合一),由宗族的大宗、小宗各级族长率领本族士兵响应国君参与战争,战后论功行赏。“开国承家”对应奖赏,功大者开国封为诸侯;功小者承家获赐贵族食邑。《逸周书·大聚解》还有周公曰“立君子以修礼略,立小人以教用兵……此之谓德教”是说周公的政策是训练小人使用兵器,即以平民为士兵。“勿用”在全书都应解释作集聚为用,在我已公布的乾卦、屯卦、蒙卦解读中解释通畅,以往解释“小人勿用”作小人不用是望文生义有悖史实,解释原文也牵强不通。

爻辞的义理解读是:大君有(关于战事的)命令,建立邦国、承继封邑(是战争胜利的赏赐,也需要军队保护),应广泛集聚各种平民来用。

二、师卦蕴含的哲理逻辑

解读师卦的卦爻辞后,我们通观师卦全卦,就能看出些其中蕴藏的逻辑哲理了。师卦是讲对军队战争的告诫。全卦根据对军事的认识可以划分成六部分。

第一部分是卦辞阐述军队战争的关键是要有好的统帅。

第二部分是1爻讲对军队的要求。军队有军规纪律是能有战斗力的保障。

第三部分是2爻讲对统帅的要求。统帅应在军中知晓军情军务,君主则应用赏赐表达信任和鼓励。

第四部分是3爻、4爻讲对军事的要求。不要迷信祖先鬼神,应驻守军队使敌人不敢轻易来犯。

第五部分是5爻讲君子亲自统兵作战。这就涉及到具体行为,要善从战俘获知敌方情报,要明确专权指挥号令如一。

第六部分是6爻讲军事需要人口。需要赏赐激励广泛集聚平民来用。

可见师卦内容非常全面有条理,简明扼要,高屋建瓴,是中国最早的军事智慧总结。全卦一点卜筮迷信都没有。

以上就是我关于师卦本义的完整解读研究。和上一卦讼卦一样,解读师卦需要在深入了解西周当时史实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合情合理的顺畅本义和逻辑关系,以往解读是相当欠缺而陷于望文生义的。爻位说、三才说、卦变说等是后人附会发明的解读,实际解释不通原文,可以尽管比较。师卦也又一次印证了《周易》的性质是治国哲典,是充满智慧的实用哲学,绝非卜筮之书。至于感悟启发大家可以见仁见智有很多。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还请三连加分享,这可以让更多对周易感兴趣的人看到,也欢迎在留言区讨论分享你的理解感悟,谢谢!

 


7师卦本义详读 | 最早的军事智慧总结告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