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妄言》作者曹去晶和评者林钝翁从小在南京长大
曹去晶和林钝翁从小在南京长大的。王长友先生论文中有提到程国祥:明末大学士程国祥是南京人,在历史上并无多大影响,然而在南京口碑极佳,南京至今有程阁老巷。曹去晶重笔浓墨予以描写,尤其详于其少年家贫力学之事。 陈辽先生则认为曹去晶没有看过《明史》,却在姑妄言中对程国祥的评价和《明史》中的评价一模一样,所以只有曹去晶是小时候听到程国祥的故事才能做到这一点。 【曹去晶的祖籍为辽东三韩 (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地区) 人, 但他出生于南京, 其后一直在南京及其周围活动。他的年龄大于《明史》的主持撰写者张廷玉 (1672-1755) , 没有看到过《明史》, 但他对程国祥的评价:“程阁老之相业, 虽无可传述者, 其居官之廉介, 世之所无。”竟和《明史》中对程国祥的评价大致相同, 可见曹去晶对南京“程阁老巷”的主人程国祥确实“知之甚悉”, 这只有曹去晶小时候即听到过程国祥的故事才能做到这一点。由于他对南京的风土景物、人物掌故都很熟悉, 这才能写出全以南京为背景的《姑妄言》。】 另外王长友先生在论文中提到的一条批语,可以证明林钝翁也是从小在南京长大的:【 第十六回一条批语说: (百)[昔]江南一萧百万,家私百万犹有余,后年将七十,渐渐亏折,仅存十余万,逢人即哭道:“我要饿死了,只得十来万银子,这日子怎么过?”彼时余尚年幼,常笑之。 此萧百万不知何人,未见史料记载,但肯定是江南人,批者当时尚年幼,但已懂得“常笑之”,大约十岁上下吧,可见他至少自少年时代起,已在江南生活。他似乎还认识这个萧百万,可见不是贫寒人家的孩子。】 王长友先生考证出了杨爱生的侄孙是杨祖楫,杨祖楫,杨祖楫15岁时是1692年,那么,1692年《姑妄言》的评者还没有回辽东,并且在1692年和很多朋友到过杨公祠暂歇。 林钝翁有一位旗人长亲李世金。李世金在1717年至1718年之间当过江阴海防同知。 1717应该是一个比较肯定的时间点了。因为林钝翁在批语中已称他江阴副总,至少这条批语是在1717年后写下的。 所以1717年的时候林钝翁和曹去晶还在南京,王长友先生认为曹去晶最开始是在南京创作《姑妄言》的。后来回到了辽东继续创作《姑妄言》。 齐晓威也认为《姑妄言》一部分是在南方完成的【第十卷写北方的旅店时说:”北方的店比不得我们南边,一间一间都是敞着的。”由此可见,作者的写作是在南方进行的,已将读者群定位在南方,主要针对的是南方读者。】 另一部分是在北方完成的,有学者说作品是边写边评,齐晓威认为这一说法欠妥,林钝翁在文本中具体的评点恰好证明写作与评点并非是同时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