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杂散电流排流效果的判定综述

2022-08-04 09:35 作者:夏H沫沫  | 我要投稿

杂散电流排流效果的判定综述

1.直流干扰排流

对于直流干扰的排除措施,主要是增加管道防腐层的绝缘性能,减小杂散电流的流入量(对于3PE防腐层,重点绝缘的位置是阀室接地极),但这会引起管地电位的负向偏移,需要关注管道的过保护。有些情况下,阴极保护站位置管地电位负向偏移会造成恒电位仪停止工作,解决方法是将参比电极与试片一起埋设(极化探头),将降低管地电位的波动范围,有利于恒电位仪输出电流的调节。当管地电位频繁变化时,可以将恒电位仪设置在恒电压、电流输出模式。埋设牺牲阳极并安装单向导通装置或通过直流去耦合器与站场跨接,直流去耦合器的设定电位应以电流流出管道进入地网为原则,只有在管地电位与地网电位相差很大时(直流输电线路故障电流)才允许杂散电流从地网流入管道以保证恒电位仪的安全。

对于直流干扰的排流效果判定,最直接的指标是管道极化电位。由于在杂散电流干扰下,即便能够将阴极保护电源同步通断,也无法中断杂散电流,无法测量出管道的极化电位。即便是没有杂散电流,由于管道的不同部位极化程度不一样,在电源断开的瞬间存在平衡电流,所测量的管道极化电位中仍包含了部分IR降。简便有效的方式是埋设试片,测量试片的极化电位。当管地电位频繁变化时,管道的极化电位相对稳定,只要试片极化电位满足标准要求,不需要在意管道通电电位的变化幅度。

2.交流干扰排流

对于交流腐蚀的机理以及经济有效的排流措施,还在研究之中。排除交流干扰最基本的原则是降低管道的接地电阻,降低交流电压,但不能影响阴极保护系统的正常运行。判断交流排流效果的指标有两个,一是交流电压低于4V;二是交流电密度小于60A/m2。满足其一就可以。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管道最高交流电压不能高于15V。当然,即便管地交流电压低于4V,如果土壤电阻率过低,交流电密度也会大于100A/m2,此时也需要采取排流措施。


杂散电流排流效果的判定综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