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中医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

2023-02-26 19:49 作者:bili_95379770708  | 我要投稿

冬令以寒藏为常。倘或冬令之后,气候忽暖。水中阳热,当藏不藏。水中阳热,在造化为中气之根,在人身为生命之本。今当藏不藏,泄出地面。外则化为邪热,内则根本空虚。人与造化同气,于是冬温等病发生,人多死亡也。鼠疫即冬温之最重者。


春令以温生为常。倘或初春之时,气候过温。水中应当上升的阳热升的太过,则阳根拔泄,人与造化同气,于是春温等病发生,人多死亡也。腥红热,即春温之最虚者。


夏令以热长为常。此时太阳盛满地面的热,以下降土中为贵。夏日雨多,则阳热下降。酷热无雨,则阳热不降。人与造化同气,如阳热不降,于是霍乱等病发生,人多死亡也。

 古代中医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作用不能互相替代。其中,任何一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对脉象的诊察,甚至影响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因此,二十六种脉象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偏废,必须熟炼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技术。?




  在诊疗实践中,一般是以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脉象变化。因此,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否则,对脉象的诊察就缺乏依据。比如,滑涩二脉都是诊察脉的流利程度,若不明确这一点,对滑涩二脉的诊察就没针对性。再如动脉,其实际意义是诊察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若不明确这一点,对动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很容易与其实际意义相悖。特别是代脉和革脉,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对其所主病证的分析已离题太远。这些实例说明,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




  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

一进行诊察。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



  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


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 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 正常为不强不弱 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


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 太弱为肺虚 一般有咳嗽现象 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 太弱为脾弱 有便溏 腹痛一类 太强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


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


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闲话少叙,书回正传: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

  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



  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秋令以凉收为常。倘或深秋之时,大气燥结不降,热气散而不收。人与造化同气,于是发生时行感冒热伤风也。


大气有病之时,惟中气健旺之人,自已本身运动能圆,然后不随大气之不圆以俱病也。


又如人身下部之气损伤,交春必病极虚弱的温病。左部之气损伤,交夏必病胸中干塞的病。右部之气损伤,交冬必病干嗽的病。本身之气损伤,不能随大气的运动以俱圆,故病。


人身一小造化的证据,病重之时,方能显现得出。因无病之时,是整个圆运动。病重之时,整个运动分开,然后显出证据。整个圆运动者气也,人身之气,即宇宙之大气。


古代中医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