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建议:孤独症初筛1岁以内开始!
国家卫健委建议:孤独症初筛1岁以内开始!
据统计,全球大概有超7000万人正遭受孤独症的困扰,约合每160名儿童中,就有1人患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儿童精神疾病第一位。为进一步规范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印发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明确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
孤独症儿童很少主动与他人对视,不爱与外界接触,有社交障碍,犹如天上星星,一人一世界,因此,他们也被称作来自"星星的孩子"。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先天性发育障碍,不是单纯的心理障碍。主要起病于婴幼儿时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交流障碍、刻板印象。
孤独症儿童的三大核心症状
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
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儿童孤独症的重要症状,多数孤独症儿童在两三岁时仍不会说话或发生语言倒退;在社会交往方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兴趣局限狭窄:
孤独症儿童兴趣范围常常是比较狭窄。可能过度关注或痴迷某一个感兴趣的物品,比如纸盒、看广告等;对一些正常儿童多喜爱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喜欢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比如车轮、观察转动的电风扇。
行为刻板重复:
孤独症儿童可能长时间穿固定的衣服或只吃固定的几种食物,如果生活环境或日常的常规活动发生变化,他们就会烦躁不安;他们还常会出现各种奇怪的怪异行为,比如重复的蹦跳等。
家长要警惕这六种表现
回避他人的目光,对他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
遇到不开心的事件或受到伤害时不会寻求他人安慰;
拒绝改变,比如老师的发型不能变、家具摆放的位置不能变;
对重复、旋转的事物高度痴迷,比如重复上下楼梯、能转锅盖很久;
出现即刻模仿和延迟模仿的行为,比如重复广告词、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
语言理解能力存在困难,吐字不清,人称代词频繁用错,言语交流逐渐减少。
早发现早干预
孤独症的早期发现非常重要,可为早期干预奠定很好基础。但是对于家长早期发现还是挺困难的,尤其在1岁前。
大多数家长往往可能要到孩子1岁半左右才会注意到孩子发育的一些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一定要带孩子及时去看医生。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