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及第一章
兽之国度-美国最受误解的亚文化背后的真相
(原名:Furry nation-The True Story of
America's Most Misunderstood Subculture)
乔•斯特莱克 著
井上系 译
————————————————————————————
目录
l 前言:什么是“furry”?
l 第一章……………………开始吧
l 第二章……………………我不是一个人!
l 第三章……………………多种多样的兽迷
l 第四章……………………一个新圈子的诞生
l 第五章……………………如画一般-兽人艺术
l 第六章……………………我们联合!-兽聚时代的开始
l 第七章……………………出毛一英里
l 第八章……………………拥抱电子时代!
l 第九章……………………小淘气
l 第十章……………………精神为人,外表如兽
l 第十一章…………………呜呼!我看了今天的新闻
l 第十二章…………………兽迷征服匹兹堡
l 第十三章…………………你管那叫娱乐?
l 第十四章…………………“兽”莱屋(又名“你肯定不会再去卡通城工作了!”)
l 第十五章…………………兽迷和兽圈的未来
l 第十六章…………………和平国度
l 致谢
——————————————————————————————
前言
你手里拿着的这本书和我原本准备写的很不一样。
《兽之国度》最初叫《类人动物—兽人,“有趣动物”和打牌的狗狗们》。虽然我最初的目标是向全世界解释furry(以及对我们的历史感到好奇的同好),但是之后我打算将这一部分轻描淡写,着重于类人动物这一个方面-把它作为一种原始的自我表达形式,将furry作为它现身现代的一种方式。
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对此很感兴趣,但他表示我的新书提案中缺少两个东西:“我自己和其他众兽”
于是我放下了原本的提案,好几年都没再次碰它。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将福瑞对我而言的意义或者它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多大一个角色分享给大家。
可是时代变了,我也变了。福瑞也开始从一个百科论坛变成了社区。它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庞大,每一天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然后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多亏了偶尔准确的媒体报道)。这种意识开始大众化,因为大众,尤其是千禧一代人接受了以前一直认为不符合公众价值观而被回避或被歧视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这本书不是关于什么兽迷兽装,亦或习俗甚至怪癖。这本书是关于人的:他们创造了这个社区,穿着这种服装,创造了艺术,参加了兽聚——也许还会去rua一两只他们喜欢的兽兽。
《毛之国度》是关于他们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这是一个非常“人类”的故事。
定义
Noun:
1. a fan of anthropomorphic animal characters;
2. a self-identified member of the contemporary subculture known as “furry fandom” [Plural: furries; synonyms: fur, furfan, furfag (derisive)];
3. a fictional or imaginary being combining human and animal appearance, abilities or traits; an anthropomorphic animal character [Plural: furries; synonyms: anthro, morph];
4. furry fandom itself [concise].
Adjective:
1. favorably inclined towards the concept of anthropomorphic animals;
2. covered in fur [archaic].
Furry(兽迷,毛毛,福瑞,兽兽)
名词:喜欢拟人化动物形象的人;自称“兽迷”的当代亚文化成员;结合人与动物生物结构、元素、能力、特征的虚构生物;兽圈本身(简单而言)。
形容词:倾向于拟人化动物概念的;[古语]毛皮覆盖的
同义词:fur(毛毛), fur fan(毛粉)
兽圈常用词汇
(一)常规词汇
·furry 兽迷 n.
·furry fandom 兽圈 n.
·fursona 兽设(自设) n.
·fursuit 兽装 n.
·full fursuit 全装
·partial fursuit 半装
·accessory 配饰
·plushie 毛绒玩具
·fursuiter 毛毛(出装的兽迷)
·fursuit maker 装师
·furmeet 兽聚 n.
·furcon(furry convention) 兽展 n.
·PCD(Post-con Depression) 展后抑郁症
·commission 委托、约稿 n.v.
·headshot (仅头部)
·full body 全身
·art trade 交换稿(指双方互相画对方的oc)
·OC(original character) 原创角色 n.
·YCH(Your character here) 模板
·ref sheet 设定参考图(三视图、颜色等)
·roleplaying 角色扮演
·anthropomorphic 拟人化的 adj.
·yiff 成人兽迷艺术表现形式及内容
·normie/non-fur/mundane 非兽迷
·antifur/anti-furry (反对或攻击兽迷的人)
·furfag/yiff in hell/dogfucker (侮辱性用语)
(二)互动相关
·fluffy 毛茸茸 adj.
·scaly 有鳞的 adj.
·comfy=comfortable 舒适的 adj.
·headpat 摸摸头 n.
·nuzzle 用鼻子轻推 v.
·boop 轻轻碰鼻子 n.v.
·blep 轻吐舌头 n.
·wag 摇尾巴 v.
·sniff 闻、吸 v.
(三)风格与形态结构
·toony 美系(卡通风) adj.
·kemono 日系(日语的“兽”) adj.n.
·realistic 写实 adj.
·feral 纯兽
·anthro 兽人
·cub 幼兽
·digitigrade 趾行(行走时仅脚趾着地)
·plantigrade 跖行(行走时脚跟着地)
·fluff=fur 毛
·mane 鬃毛
·snout/muzzle 吻部
·fang 尖牙
·beak 鸟喙
·paw 爪子
·paw pad 肉垫
·beans 肉垫(非正式)
·claw 爪(尖)(仅指指甲部分)
·talon (鸟类或爬行类)的尖爪
·fin 鳍
(四)群体
·scalie 有鳞纹类爱好者(指喜欢龙或其他爬行动物)
·therian 兽魂者(内心认为自己是动物)
·otherkin 奇幻化形者(内心认为自己是奇幻生物)
·were 化形者(内心认为自己是真实世界动物,不仅仅是狼)
·brony 马迷
·greymuzzle/graymuzzle 高龄兽迷
(五)物种相关词汇
·hybrid 混种
·mammal 哺乳动物
·big cat 大猫(大型猫科动物)
·feline 猫科动物
·canine/K9 犬属
·rodent 啮齿动物
·marsupial 有袋动物
·reptile 爬行动物
·avian 鸟类
·raptor 猛禽
·aquatic 水生动物
·raccoon 浣熊
·otter 水濑
·hyena 鬣狗
·coyote 郊狼
·skunk 臭鼬
·weasel 鼬属
·ferret 白貂
·werewolf 狼人
·unicorn 独角兽
·phoenix 凤凰、不死鸟
·dragon 龙
·derg 龙(更多指可爱的龙)
·western dragon 西方龙
·eastern dragon 东方龙
·dragonet 小龙
·drake (无翼四足的龙)
·wyvern (两足,前肢为翼的龙)
·pokemon (来源于宠物小精灵的物种)
·digimon (来源于数码宝贝的物种)
·protogen (一种形似机器兽的虚构物种)
·kobold (一种似龙无翼的幻想生物)
·sergal 鲨狗(一种头形似鲨鱼的虚构物种)
·avali (一种形似鸟和龙的虚构物种)
·dutch angel dragon 荷兰天使龙
第一章:开始吧
所有动物都比你知道的多
—印第安人谚语
所有的麻烦都起源于那条会说话的蛇。如果它闭上它的嘴,如果夏娃不听它的谗言,我们仍会生活在伊甸园里,我们和动物仍会和睦相处——拥抱狮子,老虎和熊,天呐,这太棒了!
可不要忘了,我们也算动物。
证据在哪?
摸摸你的脉搏,这就是了。再不成,摸摸你的左胸。
可是当我们将自己与动物作比较,却发现所有让我们人类生活丰富多彩的东西都没有了——巨型商场,互联网,大汽车…它们都没有。
在另一方面,动物世界里,狡诈的政客,贪婪的公司巨鳄和投机倒把的商人绝对少之又少。他们过着la vida loca——疯狂的,原始的,只靠感官的生活——而我们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过上了更好的。你看,它们就在那里做着大自然要求他们做的最本分的事情-生存繁衍,没有各种使得我们过的很累的精神包袱、社交压抑和科技小玩意。
试问谁不会羡慕呢?
很久以前,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界限还没那么分明。若猎食者在恐怖的黑暗中想要把你吃掉,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亲近你的牧牛。萨满巫师也会进行与动物交谈的仪式,有时甚至成为动物的代言人。
古代的人们很容易将动物捧上神坛,赋予它们神的力量,或把它们想象成天外来客:印度教中驮着大地球的乌龟,古埃及神化体系里将逝者送到来世应许之地的胡狼阿努比斯。与此同时,与动物生活在一起的人有认为它们有和人类一样的特质:狡猾的狐狸,顽固的骡子,奸诈的蛇,庄严的狮子和忠诚的狗。我们就这么一直将这种行为带到了今天。我们忍不住这么做——这是我们脑子里固有的特征。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有一个词形容——拟人主义(anthropomorphism)——即给与动物人类的品质。
如果拟人主义是将动物提高到我们层级的上行电梯,那么动物拟人主义(zoomorphism)就是下行的电梯——但是乘客换成了我们。突然地就被下了咒般,人们变成了那些狡猾的狐狸,贪婪的猪,呆呆的驴子和奸诈的蛇。正如现在奸商们都将无知的消费者描述成待宰的羔羊一样。
现代的社会,牛不会出现在你家后院,鸡也不会出现在你家客厅,晚上夜半三更也没有狼在对着月亮嚎叫,但我们仍被“动物”包围:在高速路上飞驰的“野马”,和“捷豹(jaguar,原意美洲虎)”汽车,运动人士喜爱的品牌“彪马(puma,原意美洲狮)”,橄榄球赛中“丹佛野马队”对战“洛杉矶公羊队”,共和党与民主党的“驴象之争”,代表美国的白头鹰,代表法国的高卢鸡,代表俄罗斯的熊。曾经英国的象征是雄狮和斗牛犬,袋鼠象征澳大利亚(考拉和鸭嘴兽还有鸸鹋表示很淦)。销售员在电视广告里把自己变成动物然后向孩子推销早餐麦片,在卡通片和漫画书中取悦孩子。晚上孩子们也会抱着泰迪熊安心睡去。
但拟人化的动物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专利。在诸如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这种严肃的小说里,在体育场中出现的吉祥物中,都有它们的身影。百老汇的著名音乐剧《猫》让演员们成为性格迥异的猫咪在歌声中诉说自己的故事,使得场场爆满,成为音乐剧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有许许多多的画家将动物们跃然于纸上,让它们有机会出现在各个画廊里和雕塑中。
艺术家和艺人并不是唯一拥抱他们内心作为动物的那一面的群体。多年来,很多普通人也在尝试用拟人化的动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智力甚至内心世界——但却是小众化的,不适合在你工作或者学习的地方谈论,除非你想让大家认为你童心未泯。于是乎他们出现在相关的电影俱乐部,科幻和漫画读书会里,和同好畅谈史高治叔叔(《米老鼠》中的亿万富豪吝啬鬼鸭子)多么小气如卵还有小鹿斑比多么可爱之类的话题。
再后来出现了互联网,人们再也不用面对面交流了——毕竟信息高速公路更方便一些。在BBS论坛和聊天室(极早期的网络社交场所)里,几千人几万人而不是寥寥几十人同时在线,这种规模,使得人人惊呼:上天啊,原来那么多人都和自己有共同爱好呀!从那以后,他们就像病毒一样不断觉醒扩散,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使得公众的“主流文化与潮流雷达”感知到了这股新兴力量——换而言之,他们开始跨越小众的门槛,进入大众视野。
我是他们的一员。也许你有意无意的听说过我们。我们是furry。
所以什么是furry?对我而言,这指的是对拟人化角色感兴趣的人.无论他们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furry,或是否听说过这么一个词汇。而一只furry指的是任何一种带有任意人类特性,气质,品质的拟人化动物,不论源自哪里,不论是古老的神话,还是广告里的形象,还是儿童文学中的角色。简而言之,furry是关于动物的一个概念——是它们在我们心中所代表的东西—而非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动物。
兽迷们对于furry也有着迥异的看法。对一些兽迷而言,拟人化动物仅仅是为娱乐大众而创造出来的;对另外一些兽迷而言,如果你没有穿上兽装你就不是真的furry,还有一些人则带着一种神秘感来看待furry,觉得这与每个人的精神动物有联系,甚至相信自己本质上就是一只兽或是其他的近亲:内心是一只兽或者龙之类的非人生物,但是困于人的躯体内。还有很多兽迷因为某些声誉问题不再叫自己furry,在之后会详细介绍。
换句话说,成为furry没有统一的模式——这是应该的。兽迷群体是一个庞大,正在生长的,自创的世界。没有一部单一的电视节目亦或电影,不是《星际迷航》亦或《星球大战》,也不是什么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或者娱乐品牌一统兽迷天下,让我们走到一起的。
如果你正年复一年的漫无目的地画你自己想象的兽群,而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背景故事和性格特征,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就是furry;若你正想着在某部动画片里那些卡通动物角色又会干些什么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或者磕兔八哥达菲鸭亦或汤姆杰瑞的cp;若你一直有一种埋在心底的渴望,想穿上体育赛事里那些吉祥物的服装;又或是你有感觉到自己的灵魂与某种动物有精神联系;抑或是有一只狐狸,一只兔子,一只老虎,一只大灰狼困在你的内心,等待着时机逃出来…是的,这都表明你是furry。也是时候去拥抱这些特性然后“兽化”了。
在本书中,我尽量称furry为兽迷,然后将furry归还给动物们,恢复它原本的意思,还有偶尔出现的“anthro.(拟人化动物的简写,但是也有‘人类’的意思)”——防止大家混淆人和动物,“-ie”是在英文里是一个昵称化的后缀,“fur”比“furry”听起来深入了许多,就像“kid”之于“kiddie”,至少以小生之微见如此。
这又把我们带回到形象问题上来了:大人们看动画片,画兽人,把自己扮成兽人——难道这不是属于孩子们的吗?探索脑子里想象的动物的实体性和感官性甚至还涉及到了性本身,关键还付诸现实了,这是错的,错的,错的…不是吗?
其实呀,人类很早就开始认真对待拟人化动物了;它们只是在近代被我们用各种方式赶到孩子们的世界里了。人类现存的最古老的艺术作品就是一只“兽人”。它有四万年的历史了,在德国一个洞穴深处被发现。这个形象被称作“狮子人(德语:Lówenmensch)”:狮首人身。这个纤细的雕像有近一英尺高,是石器时代一位雕刻家手持燧石用一颗猛犸象牙雕刻而成。

而相比之下,这副约一万四千年前创作,被称作“魔法师”的岩洞画就显得有一些小儿科了。它被发现在法国乡下,且和它的朋友“狮子人”一样,是兽人——人与野兽的结合体。位于人类的臀部背后有一条弯曲的尾巴。它的上臂紧紧按在躯干上,前臂笔直地伸出,以两只爪子结尾。头上则长着鹿角和兽迷动物耳朵,一双人类的眼睛则仿佛受到了惊吓般圆睁。它和狮人是什么?半人半兽的神明?还是某种掌握了化形法术的萨满巫师?一万年后,这些艺术品变得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三维的雕刻手法和实心的材质塑造出了古埃及人的诸多兽首神。

在诸多艺术品中,最著名的,甚至可以万米高空鸟瞰:一只狮身人面像如纽约公共图书馆门前的石狮子般高傲的跪坐在大地上,只不过这只很大——身长241英尺,宽20英尺,有六层楼高。古埃及人尊崇狮子,把它奉为神明。吉萨大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是为一位法老建造的,他希望作为半人半兽的神被子民永远铭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做到了——毕竟是现在它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许多宗教中都有兽迷兽人形象。在中世纪,犹太人相信《圣经》不仅禁止雕刻神的形象,也禁止雕刻人的形象,因此在十四世纪的“哈加达”中画出了鸟头人。


在古希腊神话体系里,主神宙斯对化兽情有独钟——他曾将自己变成公牛,与凡间的欧罗巴公主发生关系;又变成天鹅,去获取丽达的芳心。还有喀尔刻,喜欢把倒霉蛋变成各种动物(她对猪的偏爱被过分夸大了,如果你喜欢班门弄斧,有很大几率会变成狼或者狮子),作为配角的牛头人,半人马就更不用说了。你可以在《纳尼亚传奇》等诸多电影中一窥半人马在流行文化中的独树一帜。还有《潘神的迷宫》里的农牧神潘(之后的岁月里,他改名换姓,变成了恶魔撒旦)。
在古印度,象头人身的甘尼撒带来智慧、繁荣、好运,是广受爱戴的印度教神明。好莱坞的卡通大象一看到小老鼠就会跳到椅子上尖叫,但甘尼撒不是这样:他和一只友好的啮齿动物为伴,这只小老鼠在大家伙脚边吃东西。
在中世纪,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都以会说话的动物为主角,经过佩洛特和格林兄弟的筛选、美化、改编,童话故事诞生了。十九世纪,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系列小说使他名震文坛;二十世纪更是百花齐放:鲍姆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绿野仙踪》,随后不久,米老鼠第一次开着威利号汽船吹着口哨,彼得兔第一次突袭了麦格雷戈先生的花园…
如果有人能证明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那一定是反派形象——咄咄逼人的自诩聪明者,常常自以为是的恶作剧者。他总会出现在各种地方:在古埃及,他叫赛特;在非洲,他是蜘蛛怪阿南斯;在法国,他是邪恶的狐狸雷纳德;在凯尔特民间传说中,他是普卡,时而是马,时而是山羊,时而是狗,能够变成各种动物。在美国,他是一只会隐形的兔子哈维(1944年这只兔子主演的喜剧荣获普利策戏剧奖)。对于印第安人来说,他是一只淫荡的土狼。或者是另外一只兔子,它与非洲传说里的长耳兔结婚后生下了在美国极其著名的贝尔兔。他也影响了很多后世的兔子形象,比如早期的兔八哥和《爱宠大机密》里人畜无害的兔子小白。
现在我们看看东方的情况。在十二世纪一幅日本绘卷里描绘了青蛙、兔子、猴子像人一样战斗和祈祷。在他们的民间传说中,被称作狐妖的会化人形的狐狸与人类的关系亦敌亦友——他们有时帮助人类,有时恶作剧,有时甚至化作人形迎娶人类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树木会增加年轮,人会变得多毛,而妖狐则会长出更多尾巴——每一只尾巴都象征着它修仙路上日益增长的力量和智慧。还有狸猫——它一般会被描绘成带着竹制帽子,一爪拿清酒,一爪拿着空钱包,会找你讨酒喝,喝完之后还会给你树叶变成的纸钱,这个法术生效的时长足以使得酒屋店主极易上当受骗。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还有齐天大圣孙悟空,对于古代中国封建礼教而言一个真正坏到骨子里的猢狲,他习得一身武功,偷吃蟠桃篡改生死簿成为金刚不坏长生不老之身,在打坏凌霄宝殿的牌匾后,直接向玉皇大帝请来的如来佛祖挑战——以至于被压于五指山下五百年后助唐僧西天取经,不畏八十一难,终成斗战胜佛。
从石器时代的壁画雕塑,到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再到古希腊的宙斯,农牧神和半人马,东方神话里的九尾妖狐,牛头马面,《西游记》里的孙行者和猪悟能,再到近代的柴郡猫,胆小狮,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说话的动物从全年龄段到只属于孩子们,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拟人化的人物和故事青少年化的路线已经正式确立。
因此,如今兽迷试图把拟人化的动物从文化枷锁中解放出来,不是因为我们是不成熟的,过度长大的孩子(好吧,也许我们中的一些人是,只是一些人),而是因为像那些艺术家,作家和过去虔诚的灵魂一样,我们认真对待他们。我们知道它们是对我们自己的隐喻——尤其是那些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经历的部分。我们羡慕他们的自由,尽情享受反派们的激情释放自我。当我们画出它们或打扮成它们的样子时,我们是在为自己争取一点这种自由。
这触动了许多人的痛处。他们不愿意(偶尔也渴望)饰演本应对孩子安全、家庭友好的角色,探索一些不适合孩子观看的内容,拟人化的生物结合了人类的智慧和动物的本能,就像我们一样——就像宙斯和反派们一样,完全有权利像我们一样行事。卡通动物模仿人类轻浮的行为是一回事;赋予它们成人化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但总的来说,文化,尤其是娱乐,已经变得越来越开放。在上一代电视节目中难以想象的语言和主题,如今成了黄金时段卡通节目的素材。曾经很少被人议论的怪癖现在成了情景喜剧的笑料。
卡通动物也不能幸免于这种进化。1961年,迪士尼给《101斑点狗》植入的最辛辣的笑话是,当庞戈带着99只小狗回家时,他的主人在它的头上抚摸了一下,并说:“你这个老流氓!”(事实上,他的后代只有几只,这让这个笑话变得毫无悬念。)时间快进到1994年:一只卡通母狮正仰卧着,眼神里毫无疑问流露出人类渴望爱情的感觉,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正在低唱《你今晚能感受到爱吗》(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在影片DVD的评论音轨中,一位导演夸口说,他们拍出了“迪士尼电影中最火爆的爱情场景”,他的伴侣只能回应道:“哇哦!”)
如果迪士尼当时在场,他可能会否决这个场景,但观众一点也不介意;《狮子王》是那年的票房冠军。(另一方面,迪士尼确实在1942年的《小鹿斑比》中让兔子桑普被一只母兔子吸引,但除非有一些迄今为止从未见过的镜头出现,否则这些角色就只能点到为止)今天,《恶搞之家》里的家狗布莱恩可以和女主人一起睡觉,甚至养育孩子,毫无任何野性可言。如果我们的想象力都朝着同样的方向前进,或者走得更远,你还觉得应该谴责促成这种局面的某一部分人吗?
在为何兽迷能与动物划清界限上,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被环境污染正威胁到每个人(比如,难道我们比在融化冰川上艰难前行的北极熊更安全吗?)并远离有意破坏地球生态环境的人;这是种与自然世界的亲缘感,源于人类不同的精神信仰;科学研究表明,动物比我们之前想象的更聪明,与我们的基因联系也更紧密。
这和假装自己是别的什么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有些人来说,他们的另一半可能是好莱坞明星、摇滚天王、超级英雄、职业运动员或商业大亨,除了最喜欢的t恤或万圣节派对之外,他们的另一半自我是不公开的。
对我们来说,它是动物:大自然的野生动物,但有人类的意识和智慧,享受他们的自由和权力;想象中的直立行走的兽人,与我们共享世界和部分外貌特征,或者生活在一个几乎相同但没有人类的拟人化的宇宙中。我们可以画他们,看关于他们的漫画,读关于他们的书,在互联网上扮演他们,把他们当作我们的精神动物——或者穿毛变成他们。我们已经摆脱了现实的粗暴束缚,选择庆祝,而不是压抑或忽视我们的集体想象。
所以这就是我们,这就是furry。现在你对于我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为什么不加入我们呢?